胡成鳳 魏愛平 曾莉
【摘要】目的:本課題主要對子宮腺肌病的中藥用藥規律探索,力求尋找出治療該病的中藥基礎用藥,進而提高臨床療效。方法:主要從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檢索出1998—2014年間中藥治療子宮腺肌病的文獻,篩選出口服中藥方、病例數大于等于25例、有效率大于等于85%的文獻64篇,共涉及方劑84方,其中有計量的方子53方,對其中涉及的中藥出現頻次、總劑量、藥性、藥味、五臟歸經進行錄入、統計,分析出子宮腺肌病的中藥用藥規律。結果:1)子宮腺肌病的用藥主要以活血化瘀藥及補虛藥為主,具體以活血行氣止痛藥及補血藥最多,用藥以苦、辛、甘、溫、平、涼為主。2)子宮腺肌病與肝、脾、腎三臟關系密切。結論:1)子宮腺肌病的病理實質是瘀血,病因以瘀、虛為主,病機以氣滯、血瘀、氣虛、血虛的氣血失調為主,發病與肝、脾、腎關系密切,病性屬虛實夾雜。2)中醫藥治療上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補虛為法。
【關鍵詞】子宮腺肌病或子宮腺肌癥;中藥治療或中醫藥治療
子宮腺肌病屬西醫病名,中醫歸為“痛經”、“癥瘕”、“月經不調”、“不孕”的范疇,以“痛經”、“癥瘕”多見。目前,我國子宮腺肌病的發病率為16.7%~20.9%[13],且因子宮腺肌病就診的患者痛經率為64.7%~77.8%[5]。西醫除手術治療外,西藥治療副作用較大,復發率較高,給患者帶來不便。臨床實踐表明中藥在治療子宮腺肌病痛經方面療效確切,副作用小。本文總結了近15余年的中藥治療子宮腺肌病相關資料,詳細報道如下。
1 資料來源及方法
文獻主要來源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部分來源于維普數據庫、萬方數據庫;年限為1998—2014年。以“子宮腺肌病”或“子宮腺肌癥”和“中醫藥治療”為關鍵詞進行全文檢索,入選條件包括全文中涉及中藥方的、病例數大于等于25例、有效率大于等于85%、以及采取中藥口服的文獻。共檢索出文獻64篇,涉及處方共84方。運用Excel表及SPSS 16.0進行統計分析。中藥進行功效、性味、歸經的歸類,主要參照書籍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藥學》[6]和南京中醫藥大學主編的《中藥大辭典》[7]。
2 結果分析
共搜索出文章64篇,涉及處方84方,中藥共129味,出現總頻次888次;其中帶有計量的53方中,中藥共112味,總劑量為7727.5克。
2.1 中藥功效分類
按中藥功效分類出現頻次如下:活血化瘀藥317次、補虛藥118次、理氣藥74次、清熱藥70次、止血藥38次、化痰藥32次、解表藥22次、利水滲濕藥22次、平肝息風藥18次、溫里藥17次、消食藥7次、瀉下藥3次、袪風濕藥3次。以藥測證,子宮腺肌病以瘀、虛證為主,多屬虛實夾雜證,所以在治療的時候除活血化瘀外還應該注意補虛,使活血而不傷正。
2.2 功效分類排名前3名中具體中藥使用頻次
1)活血化瘀藥:統計結果顯示活血止痛藥出現最多,占39.43%,其次是活血消癥藥,占26.81%。由此可見,子宮腺肌病以痛證為主,是血瘀的重證。2)補虛藥:補血藥出現最多,占51.6%;其次是補氣藥、補陽藥,分別占26.6%、18.9%。可見,子宮腺肌病多以血虛為主,其次是氣虛、陽虛。3)理氣藥:香附25次,川楝子17次,烏藥12次,柴胡11次。
2.3 各中藥出現總頻次及總劑量
統計顯示,中藥出現頻次前5名的中藥主要包含失笑散、金鈴子散、芍藥甘草湯、四物湯及膈下逐瘀湯,其中用量最多的是當歸,其次是元胡,可推測為君藥。中藥出現頻次及中藥累計計量排序在前20名的相同藥物有元胡、當歸、莪術、三棱、白芍、蒲黃、五靈脂、香附、桃仁、丹參、熟地、赤芍、浙貝母、川楝子、丹皮15味藥。由此可見,子宮腺肌病的痛經較嚴重,病機是瘀血阻滯,不通則痛,瘀久必傷血,子宮腺肌病治療上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兼補虛為主。
2.4 中藥的藥性出現總頻次
溫(微溫)藥355次(41.91%),平藥252次(29.75%),涼(微寒)藥149次(17.59%),寒藥76次(8.97%),熱(大熱)藥15次(1.77%)。統計顯示,治療子宮腺肌病多以溫藥為主,其次是平藥,第三是涼藥,大熱、大寒的藥用之甚少,用藥總體都顯得相對平和。并可推測本病寒證多于熱證。
2.5 中藥的藥味出現總頻次
苦453次(33.23%),辛380次(27.88%),甘369次(27.07%),咸103次(7.56%)。酸60次(4.4%)。統計顯示,苦味藥出現頻次最高,其次是辛藥、甘藥。提示子宮腺肌病用藥以苦、辛、甘藥為主。
2.6 中藥歸經總頻次排序
肝經677次(40.4%),脾經435次(25.72%),心經259次(15.32%),腎經173次(10.23%),肺經147次(8.69%)。統計顯示,子宮腺肌病用藥以肝經最多,占40.04%;其次是脾經,占25.72%,提示子宮腺肌病的發生主要與肝脾兩經關系密切。
3 討論
通過統計分析近15余年中藥治療子宮腺肌病的中藥臨床用藥規律,得出以下幾點:
1)本病的治療以活血化瘀為主,本病病機為瘀血阻滯沖任胞宮,最終形成癥瘕,其病理實質為瘀血,血瘀證是其主要證候。有學者認為異位內膜隨月經周期出現相應的出血,即所謂的“離經之血”,即是瘀血。因此,在用藥上選擇止痛、消癥、調經、止血的活血化瘀之品。
2)本病的用藥中補虛藥排名第二,其中補血藥最多,占11.3%;其次為補氣藥占5.7%、補陽藥5.2%。由此可見本病以虛實夾雜證為主,在活血化瘀的同時,輔以補血、益氣、溫陽之品,不僅可以攻邪不傷正,同時三者還有增強活血化瘀之效。另外,理氣藥出現頻次排第三,主要用其疏肝理氣之功,達到行氣活血之效。清熱藥乃涼血之品,適當用之防化熱瘀成之弊。
3)經統計中藥出現頻次排名前20的藥物分析發現,本病與氣血關系密切,主要病機為氣滯、血瘀、血虛等氣血失調為主,瘀血阻滯,不通則痛,痛經程度比較嚴重,治療上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補益為法。
4)中藥累計計量排名最多的是當歸,其次是元胡。當歸不僅補血還可活血,攻補兼施,活血不傷正,治療婦科疾病必不可少;元胡索行氣活血止痛,破血消癥,二者一攻一補,共湊行氣活血而不傷正之效,推測可共為君藥;三棱、莪術、蒲黃、五靈脂隨癥選擇加用,可為臣藥。
5)從臨床用藥看,其中溫藥最多,其次是平藥,第三是涼藥,大熱、大寒的藥用之甚少。溫性藥物辛溫發散,可加強活血化瘀之效。平藥無寒熱偏向,不易導致津液耗傷及血液運行受阻,所以臨床多用。第三是涼性藥物,涼血活血。由于大熱、大寒藥物使用不當,容易造成瘀血內阻之弊,加重病情,所以臨床極少用。由此可見本病患者以寒證多見,熱證少見。
6)治療本病以苦藥為主,其次是辛藥、甘藥。苦有泄降氣逆之功,助氣機舒展。辛具有行氣活血之效。甘可補虛及緩急止痛之效。結合分析結果可知,本病應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為主,兼以補益為其治療大法。
7)從藥物歸經看,入肝經的藥最多,其次為脾經;女子以肝為先天,以血為用,肝可促進血液的運行,影響女子沖任盛衰,當肝氣不舒,少腹氣機運行不暢,從而出現腹痛。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氣血的調和,導致瘀血生成。由此可見,本病的發生主要與肝脾兩經相關,即氣血失調所致,與肝經關系最為密切。
目前中醫在治療子宮腺肌病中藥處方方面形形色色,大多為經驗方、自擬方,缺少客觀觀察指標,按循證醫學方法研究者很少;本文通多對子宮腺肌病中藥用藥規律進行初探,為在以后工作中對其主要用藥的藥物作用機理進行深入研究打下基礎,再通過配合臨床用藥觀察,希望找出治療子宮腺肌病更有效的基礎方,以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 彭超,周應芳.子宮腺肌病318例診治分析[J].中國婦產科臨床,2001,02:7274.
[2] 張信美,石一復.子宮腺肌癥206例臨床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1998,07(33):434.
[3] 豐有吉,沈鏗.婦產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337379.
[4] 彭超,周應芳,廖秦平,等.子宮腺肌病患者痛經強度與前列腺素的相關研究[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6,22(01):2629.
[5] 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
[6]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M].第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