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宣富 郭世輝



【摘要】目的:了解2013—2014年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在臨床的分布及其抗菌藥物的敏感性情況。方法:采集臨床可疑感染患者的標本,進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分離培養和鑒定。行藥敏試驗。結果:2013—2014年共分離嗜麥芽窄食單胞菌353株,居前3位的科室依次為ICU、血液內科及呼吸內科;分離率高的標本依次是痰、膿液及分泌物、血液;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對米諾環素、復方新諾明的耐藥率基本平穩,對左氧氟沙星耐藥率均略有上升。結論:對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引起的感染應盡早進行病原學檢查,根據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合適的抗菌藥物。
【關鍵詞】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分布;藥物敏感性
嗜麥芽窄食單胞菌(SMA)是一種需氧非發酵革蘭陰性桿菌,是臨床上常見的條件性致病菌,醫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之一[1]。其可引起免疫力低下者呼吸道、泌尿道等部位感染,嚴重者出現菌血癥。為了解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SMA的臨床分布和耐藥特點,收集2013~2014年門診和住院標本中分離出的SMA,對其進行回顧性分析,為臨床醫師合理選用抗菌藥物及醫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來源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門診及住院患者痰、血液、尿液、分泌物等臨床標本中分離出的SMA 353株,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的重復菌株。質控菌株采用大腸埃希菌(ATCC25922)和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
1.1.2 抗菌藥物紙片 5μg的左氧氟沙星、30μg的米諾環素、1.25/23.75μg復方新諾明,三種抗菌藥物購自英國Oxoid公司。
1.1.3 儀器及試劑 GN鑒定卡(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型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MH平板(安圖生物公司)。
1.2 方法
1.2.1 細菌分離鑒定 常規方法進行菌株分離培養,挑取可疑菌落經革蘭氏染色、 氧化酶試驗初篩出氧化酶試驗陰性的革蘭氏陰性桿菌,純分離后再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進行菌株鑒定。
1.2.2 藥敏試驗 采用KB紙片擴散法。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WHONET 5.6版本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判斷和數據分析依據 CLSI2013標準判斷藥敏試驗結果。
2 結果
2.1 標本來源分布
2013年及2014年SMA分離結果見表1。2013~2014年共分離得353株SMA中,具體來源見表2。
2.2 科室分布情況
SMA科室分布以ICU、血液內科、呼吸內科為多,分別為69.4%、5.9%、5.1%,詳見表3。
2.3 藥物敏感性分析
在CLSI規定的判定標準的6種抗菌藥物中,敏感性好的抗菌藥物為米諾環素、復方新諾明、左氧氟沙星,敏感率分別為93.5%、 87.8%、 74.8%,詳見表4。
3 討論
SMA對多種廣譜抗菌藥物有天然耐藥性,其耐藥性的產生與其細胞外膜的低滲透性、天然的多藥外排機制及其他特異性有關。除了固有的耐藥機制,獲得性耐藥機制也起了重要作用,不合理使用廣譜抗生素特別是碳青霉烯類、氨基糖苷類及三代頭孢菌素類藥物是導致該菌感染上升最重要的誘因[2]。
SMA主要導致院內感染,在社區獲得性感染中罕見。歷年來中國CHINET耐藥監測的數據顯示,SMA占全年監測菌株的3.3%~3.9%。2013—2014年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SMA檢出率、主要臨床科室分布及感染部位與國內報道相一致[3]。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米諾環素、復方新諾明、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較高,其中米諾環素的敏感性最高,以上3 種藥物均可作為SMA引起感染的治療藥物。SMA在治療上應采用復方新諾明和替卡西林/克拉維酸聯合或復方新諾明聯合米諾環素或喹諾酮類藥物的方案,并用最大可耐受劑量,否則容易導致治療失敗[4]。
由于SMA的多重耐藥性給臨床治療帶來困難,因此需要嚴格控制三代頭孢、碳青霉烯類,喹諾酮類等廣譜抗菌藥物的使用,建立本院菌株的藥譜,嚴格掌握各種侵入性診斷、治療指征,盡可能減少各種侵入性操作,避免降低機體的防御能力。對可疑標本盡早進行病原學檢查,根據藥敏試驗結果合理及聯合用藥,從而有效治愈和減少SMA的感染,為SMA感染的治療藥物保留更多的選擇空間。
參考文獻
[1]尤旭,孫恒彪,黃敬,等.140株嗜麥芽窄食單胞菌的臨床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新醫學,2015,(06):383386.
[2]王冬,戴媛媛.嗜麥芽窄食單胞菌感染的臨床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實用臨床醫學,2009,10(04):68.
[3]艾效曼,胡云建,俞云松,等.2011年中國CHINET嗜麥芽窄食單胞菌耐藥性監測[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4,14(02):9499.
[4]胡雪梅.我院醫院獲得性嗜麥芽窄食單胞菌的臨床耐藥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12):2113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