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叢蓮
摘要: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習作教學,必須樹立“語文學習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的觀念,用生活化的教學理念指導小學生習作,尋找生活與寫作的契合點,探索一條有效的習作指導途徑。如教給學生觀察方法;讓學生體驗生活;適時創設情境,拓寬寫作思路;用想象去改編生活;學會積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習作;生活;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毙率兰o作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把生活與作文結合起來,多多練習,作自己要做的題目。久而久之,將會覺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發展,是一種享受?!?/p>
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界定“生活”的:“人或生物為了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生活是學生作文的源泉,沒有生活,學生作文便失去了基礎。只要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人和事,把平時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以及親身經歷過的有一定意義的事情圍繞一個中心,按一定的順序說出自己的心里話,就可以寫出一篇好作文。因為,這是真實的,有感情的,絕不是胡編亂造的。應讓學生認識到:作文材料就在自己的身邊。比如每天上學、回家,只要稍稍注意一下,便會有許多新的發現:路旁的小樹突然長高了許多,池塘里的荷花開了,街道旁新開了一家商店,看門的大伯換了一副新眼鏡,那塊廢墟地上蓋起了一幢新樓房……這種觀察注入了自己的情感體驗,之后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去述說曾經的見聞,讓習作因生活而有靈性。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認為:現實生活是文學創作的唯一源泉。葉圣陶先生也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筆者認為:作文教學,必須樹立“語文學習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的觀念,用生活化的教學理念指導小學生習作,尋找生活與寫作的契合點讓學生習作充滿靈性。
一、教給學生觀察方法
觀察是學生獲得作文材料的主要來源,也是寫好作文的基礎和前提。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小,經驗不足,他們往往對隨處可見的事物和現象熟視無睹。由于小學生的認識特點是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觀察不細致,即使對某事物感興趣,但得到的印象也往往是零星的片斷,難以從紛繁復雜的表象中提取生活的實質。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留心觀察,養成觀察的習慣,幫助學生選擇觀察對象,并教給他們有關觀察的方法。
教給學生觀察方法,我首先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觀察起,如:文具盒、書包、一棵小草、一只小蟲、雨、雪、一處景物、一件小事等讓學生懂得觀察要有目的、有重點、有順序,要強調動多種感官參與。
二、讓學生體驗生活
如果說觀察只是表象的感知,那么體驗生活就會使學生對社會、對生活有更深的了解和認識。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的過程是學生走向生活的過程。僅僅依賴課堂四十分鐘,要反映豐富的大千世界,是根本不可能的,應該讓大自然成為他們寫作的天地。而小學生一天的黃金時間大都在學校度過,他們的生活主要是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是有限的。因此,教師應組織開展各種深受學生喜愛的活動,盡可能地讓學生體驗多種生活,感知社會。如:領著學生到校園和社區有目的地觀察事物;春天到了,到校園或郊外去找春天;結合學校的“游戲節”開展各種有趣的、有益的游戲活動;班內派小記者去其他班級采訪,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開展故事會和主題討論會;當“小煩惱熱線主持人”解答同學們的煩心事;向同學推薦自己喜歡的書籍;自辦手抄報;為班級發通知書;向校長寫建議書;自擬競選班干部等。放學后、星期天,讓學生和父母一起參加家務勞動,或買采燒飯,或打掃衛生,或種植花草,飼養小動物等??傊辛宋宀世_紛的學校生活和豐富多彩的家庭生活,有了這些“生活積累”,就具備了做飯的“米”,否則,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三、適時創設情境,拓寬寫作思路
習作訓練中有一篇寫一種動物的作文。為了寫好這篇作文,我在一個星期之前就布置學生回家仔細觀察記錄。寫作時,我發現大多數學生寫的作文存在三大通?。阂皇菓{空編造。有很多同學寫的是小白兔,而拒我所知,班里養小白兔的人家很少;二是寫法相同。大多數同學都是這樣寫的;我家養了一只小白兔,它有著長長的耳朵。兩只眼睛紅紅的,像兩顆紅瑪瑙。尾巴短短的。走起路來一蹦一跳的,可愛極了。語言貧乏,沒有特色。這不盡人意的結果讓我很傷腦筋,該怎么啟發他們進行寫作呢?在課余的時候我就和學生拉家常,問他們自己最喜歡的小動物是什么。學生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有的說最喜歡的動物是狗,因為它忠誠;有的說是貓,因為它把家里的老鼠消滅光了;有的說喜歡小魚,因為它可愛。聽了他們的言語,我突然想到了可以把我養的那一條小金魚帶到課堂上來,讓學生們說說,暢所欲言,然后再動筆寫。第二天,我在這節作文指導課上,就為學生創設了一個鮮活的情境,整節可以裝在魚缸里兩條小金魚為誘餌和紐帶,設計了認識金魚,問候金魚,親近金魚,觀察金魚,展開聯想……等現場生成的活動,激活和豐富了學生的情感和思維,并為學生創造了適合自己表達的平臺,為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輕松地解決了“寫什么”“怎么寫”的問題。最后,引導學生抓住本節課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瞬間進行精彩描寫,寫之前為自己的作文取一個新穎的題目,作文形式不限,讓學生自由選擇作文的抒寫形式。這樣的作文教學充分地尊重了學生自主作文的主觀意愿。就如黃亢美老師在《小學語文創新教育探引》中說,主要是為學生創設一個表達的情境,這樣的情境能引發起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恰當地把學生作文的目光引向豐富多彩的生活,引向廣闊的空間,觸發學生語言表達的動機。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能使學生進入作文的最佳境界,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四、學會積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為學之道在于后積而薄發”,這句古話道出了積累的重要意義。要想“后積”就必須開闊視野,廣泛閱讀,多背多記。我們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雄厚的文化積淀,這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寶庫。因此,我利用早讀,讓學生背誦許多古詩和現代詩歌,講一些文學家的小故事,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要求學生養成每天看電視新聞、讀一張報紙,每周讀一本書(文藝的或科技的),準備一本語言積累本,隨時記下文中的好詞佳句和精彩片斷,并鼓勵他們背下來。班級定期召開記累成果交流會。
培養學生養成記日記的習慣。生活是色彩斑斕的,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和感受各不相同。要培養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攝取生活,感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讓學生隨時注意攝取生活的一點一滴,在日記中及時記錄自己的一瞥一聞,學生看見啥就寫啥,想寫啥就寫啥。這樣,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勤于動筆、樂于表達的好習慣,另一方面,通過生活寫真,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看法,釋放自己真實的情感。每周利用一堂課進行日記交流,讓學生朗讀自己的“大作”,大家進行點評,在班級黑板報上開辟一塊“日記專欄”,登上好的學生日記,激發動筆的熱情?,F在,很多學生已經把記日記由原來被動地完成任務,變成了每天必寫的一種習慣。
葉圣陶先生認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笨梢姡魑慕虒W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學生作文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學生語言表達才會有源頭活水。作文之“樹”植根與生活肥沃的土壤之中,汲取生活的豐富營養,才會根深葉茂,才能盛開出絢麗之花,習作也因此充滿靈性。
參考文獻
[1] 黃亢美.小學語文課程理念與實施.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 作文教學研究.2007(5).
[3] 李家棟.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開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