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 梁鐵
【摘 要】由于特殊的氣候與地質環境條件和愈演愈烈的人類工程活動,造成安徽省地質災害頻繁,分布面廣,通過對省內64個1/10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資料的收集,對安徽省地質災害發育和分布特征進行系統分析,了解安徽省地質災害的時空分布現狀和發展趨勢,為各級政府部門、區域規劃部門和減災機構提供決策和管理依據。
【關鍵詞】地質災害 分布特征 分析 安徽省
安徽地理位置處于溫暖帶與亞熱過渡地帶,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充沛,而年內降水分布又極不均勻,主要集中在5—9月的雨期,降雨時間長,降雨量及強度都較大。同時我省地質構造及出露有地層巖性復雜,巖石風化強烈,土層厚度較大,地形地貌多樣。正因為特殊的氣候與地質環境條件和愈演愈烈的人類工程活動,造成全省地質災害頻繁,分布面廣,成為我國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的省分之一。近年來我省在各種自然因素和深度、廣度不斷加劇的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下,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廣泛分布,頻繁發生,危害較大,災害損失日趨嚴重,給城鄉經濟建設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很大危害,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嚴重制約了我省山地丘陵區的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 地質災害發育特征
安徽省是我國地質災害多發省份之一,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名列第十二位。
地質災害全省各地均有發生,比較集中在二大山區。我省受區域地質構造、巖土結構、地形及氣候等因素共同影響,地質災害種類多,規模大,危害嚴重。根據安徽省地質災害分布區域自然地理條件和時間分布特征來看,可分為山地地質災害和平原地質災害;根據地質災害活動的時間特點劃分為突發性地質災害和緩變性地質災害。省內地質災害主要類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不穩定斜坡等。
截止2009年3月底,通過1:10萬的64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共查出全省地質災害點6597處,其中崩塌1169處,滑坡2375處,泥石流191處,地面塌陷400處,地裂縫
5處,不穩地斜坡2453處,地面沉降4處,分別占全省地質災害總數的17.72%、36.00%、2.90%、6.06%、0.08%、37.18%、0.06% 。
2 地質災害分布特征
2.1 行政區域分布
安徽省地質災害明顯具有分布區域的不均衡性的特點,據調查統計,安徽省各市區面積不同,其地質災害的發育數量也存在明顯差異。
2.2 時間分布
根據調查地質災害形成的影響因素表明,降雨尤其是地質災害形成的主要誘發因素。區內地質災害的發生,在時間上相對比較集中,與每年的雨季具有密切相關性,一般發生在4-9月的汛期中,尤以5-7月主汛期為多,約占地質災害發生頻率的70%,非汛期偶有發生,并且往往是由于切坡過陡,使坡體達到臨界、平衡狀態。即使在降雨程度不大或在爆破震動等因素作用下也能誘發崩滑的發生。
2.3 空間分布
地質環境制約著地質災害的形成和發展,由于安徽省域所處的地質構造背景的不同及復雜的地形地貌,導致地質災害的發生、成因類型和分布上均有一定的規律。在分布上,與地質、地理背景、人類工程—經濟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
安徽省地質災害分布廣泛,地質災害空間分布主要集中在山地丘陵區,為地質災害高發區。該地區人類工程活動造成的地質災害主要表現在省道和鄉鎮公路的修建上,植被破壞,原始坡度改變,使得不穩定邊坡增多。而江淮波狀平原和沿江丘陵等地也是地質災害的多發區域,上述地區的地質災害點為407處、939處,占全省總數的6.2%、14.1%,主要為滑坡災害。而地處我省北部的淮北平原廣大區域的發育地質災害較少,為地面沉降災害。上述特點表明地質災害的發生與所在地區的地形地貌及區域地質條件的關系是非常緊密的。
3 結語
在完成的安徽省64個1:10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基礎上,通過對安徽省地質災害發育和分布特征的分析,綜合反映安徽省地質災害的時空分布現狀和發展趨勢,可以為各級政府部門、區域規劃部門和減災機構提供決策和管理依據。使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在挽救生命、搶救財產、遏制災害、減輕災害損失、穩定社會秩序、安置災民生活和恢復災區生產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產生明顯的成效。
參考文獻:
[l] 安徽省地質礦產局第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1/50萬安徽省地貌圖說明書[S],1990.
[2] 安徽省地質礦產局,安徽省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87.
[3] 安徽省地質礦產局.安徽省區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7.
[4]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國土資源部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基本要求[S],2003.
[5]安徽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安徽省地質災害防災規劃,2004.
[6]安徽省地質礦產勘察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安徽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安徽省地質災害調查報告,1993.
[7]安徽省地質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l/50萬安徽省地質災害調查報告,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