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福
摘要:水稻的出米率越來越成為影響農民收入,影響水稻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水稻出米率低嚴重影響水稻價格,進而給農戶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失。本文針對水稻出米率低的原因提出相應的對策,希望能對水稻的生產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水稻;出米率低;原因;對策
前言:
隨著市場經濟的調節,近幾年來稻谷的收購主體發生了換位,由國家收購變成稻農直接和米業對接,這一環節的改變使得稻谷流通過程中對米質和出米率的要求標準提高了。尤其當水稻出米率低時,米業不敢多收,造成農民手中有大量的稻米積壓現象,從而影響了農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進而影響水稻生產的發展。由此可見提高水稻的出米率,保證農民種植的水稻能順利地作為商品銷售出去的重要性。
1出米率低的原因
1.1秧苗品質差
水稻常見的育苗方式是旱育苗。由于本田平地育苗的存在,自然降水和泡田水直接浸潤苗床,還有的農戶雖然是旱田地育苗但仍有溝灌的不良給水方式,使旱育苗走樣變成濕潤育苗,形成根系不發達根毛少的水苗,不利于秧苗的后期發展。再有,水稻育秧期間遇到了倒春寒的不利天氣,水稻播種后持續低溫,從而延長了水稻出苗時間,因種子長時間在土里不發芽,部分大棚出現粉籽現象,致使出苗率降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秧苗素質。另外,秧苗在播種到大田中,由于播種的密度較大,使得每株幼苗的生長空間和吸水量都有所下降,水稻幼苗為了盡可能多的吸取水分和陽光,變更進一步使得水稻幼苗假莖細、葉片小而窄的情況出現,形成俗稱的“牛毛秧”。
1.2品種選擇不當
水稻根據熟期的不同,分為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種。各地區積溫不同,適合當地種植的水稻品種也不同,因此各地應因地制宜,在品種選擇上選擇適合本地區的品種。一些農民在選擇水稻品種時,只注重水稻的產量,而忽略了本地區是否適合該品種的種植,例如第三積溫帶的地區,適合種植11片葉的早熟品種,選擇過早熟和過晚熟品種均不利于水稻生產。過早熟品種由于成熟期早,生育期短,從而使得水稻未能充分利用光能,在灌漿期未能充分灌漿,易造成早穗,影響水稻產量。晚熟品種由于成熟期晚、生育期長,從而使得水稻出現水稻子粒充實度不夠的現象,對于一些過完成熟的品種,還存在不能安全成熟的危險。
1.3施肥不合理
水稻在一生的成長過程中,對于光、溫、水、氣、熱以及適當的土壤養分始終有需求,但水稻在整個生育期的不同生育時期或不同生長階段對于養分的攝取量是不同的,對養分的不同成分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需要科學合理的進行水稻的施肥。當前一些農戶仍存在施肥不合理的現象:首先養分分配不當目前水稻生產施肥中的常見的隱患,多數農戶重無機肥料,忽視有機肥料的重要性,重氮輕磷鉀,重大量元素輕微量元素,重化肥輕生物肥,重根際追肥輕根外追肥。再有,一些農戶在水稻的生長發育前期施肥較多,而在水稻的生育后期追肥不及時,造成水稻肥料的供給不平衡,前期肥料過多易使得水稻貪青徒長,影響水稻幼穗分化期以及水稻的生殖生長,進而影響了水稻的出米率。
1.4排水灌水不合理
水稻在不同的生育時期對水分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在水稻生產過程中應當依據水稻的生育特性以及需水特性進行科學合理的排水和灌水。常見的不合理灌水、排水現象是農民擔心水稻貪青晚熟過早斷水以及依靠自然水灌溉,到水稻生育中后期缺少水源。水稻產量的決定期在抽穗前15天和抽穗后25天,稻田排水應在水稻抽穗后30天左右進行,過早排水上部4片功能葉早衰,有機物質的同化和積累不旺盛,嚴重影響水稻灌漿,子粒皮厚仁瘦達不到所栽培品種的正常千粒重。過晚排水易造成莖稈基部節間徒長,莖稈生長柔軟,下部葉片早死,根系發育不良,增加倒伏的概率。若未完全灌漿就發生倒伏,則會影響水稻灌漿,影響水稻的產量及出米率。
2解決出米率低的相應對策
2.1提高秧苗品質
徐一戎老先生曾不止一次強調,在我們北方稻作“苗好八成年”,我們一定要保證在大中棚內旱田條件下育苗,最好是利用拋秧盤缽育,同時注意給水時要噴預溫的水,杜絕溝灌。再有,做好育秧早期播種工作,育秧時要早扣棚,早化凍,搶積溫,播種后均采取三膜覆蓋,以提高地膜下溫度,促使種子早出苗,減少種子因長時間在土里不出苗出現粉籽和種子活力降低的機率,使種子出苗快、苗齊、且出苗率高。另外,在保證種子質量和鹽水選種的前提下將秧田播量降下來,機插苗每盤播芽種一百克左右;手插中苗每平方米播芽種二百五十克左右;手插大苗每平方米播芽種二百克 ;缽盤育苗每孔最多不能超過四粒種子,秧田管理要調溫
控水,盡早通風。
2.2選擇適宜品種
在選擇品種時更應當注意當地的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當地種植、能夠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能安全成熟、并且具有一定抗性的水稻品種,禁止跨區種植。當地適合種植11葉品種,種植10葉品種產量較低,種植12葉或13葉品種遇到低溫年份就會積溫不夠,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另外,為防止購買到假冒水稻品種,必須保證購買的水稻品種渠道正確,使所種植的品種在當地的氣候條件和農藝條件下能夠正常成熟。
2.3調整適宜施肥比例
合理的施肥結構是提高水稻出米率的重要措施,有條件的農戶最好有機肥和化肥、生物肥相配合,在化肥施用中要控氮增磷鉀,目前提倡豐產稻田氮磷鉀比例是二比一比三。再有,在施肥上還要注意依據水稻的不同品種、不同目標以及當地的土肥條件進行測土配方施肥,與此同時還要注意補充適當的的微量元素以及有益元素,提高作物儲存養分的能力,增加抗性,例如適當補充硅、鈣、鎂、鋅等。
2.4適時灌水、適時排水
水稻抽穗后一定要保證三十天左右的時間才能斷水,不要把少灌淺灌誤認為不灌,只有不缺水才能養根保葉,增加抽穗后的同化量,進而提高水稻的出米率。另外,水稻進入灌漿期后要間歇性淺水灌溉,即前期以淺層水為主,而后濕潤、再給水,后期以干為主。這樣,干濕交替以利于維持水稻根系活力,提高土壤中熱量,增加氧氣量,保護水稻功能葉片葉綠素,能促進水稻干物質的形成穩定積累,是奪取穩產、高產,提高品質的有效措施。
3有關水稻出米率的檢驗
水稻的出米率的測定的常見方法:在收購過程中用大型碾米機碾米,用篩孔2.5mm的篩子篩理后計算出米率;將一定質量的凈稻谷試樣,用精米機碾磨一定時間后,留存在某規格圓孔篩上的大米質量占到稻谷試樣質量的百分率。目前,大家對稻谷出米率檢驗方法尚未達成統一。有實驗表明,為了提高水稻出米率的檢驗水平,當試樣質量、碾米等級和碾米時間一定時,選擇2.0mm的圓篩孔所得到的出米率要明顯高于2.5mm的圓篩孔,但同時考慮到選擇的篩孔會導致篩理終點難以判斷,容易引起較大誤差,建議在檢驗水稻出米率時篩孔選擇2.0mm。
4結語
隨著水稻出米率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如何在水稻生產過程中提高水稻的出米率,營造水稻既豐產又豐收的好局面成為我們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分析探討了影響水稻出米率的相關因素,并針對影響因素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希望對水稻的農業生產有一定的指導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昌明.加強管理和操作 有效提高出米率[J]. 四川糧油科技. 2013(04)
[2] 楊冬梅.有關稻谷出米率檢驗的探討[J]. 糧食加工. 2012(02)
[3] 范正國.關于提高稻谷出米率問題的分析[J]. 糧食與飼料工業.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