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芳
摘要:本文就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中的一些實際問題,著重從驗收標準的選用、采樣頻次、監測點位的確定、質量控制和驗收監測的結果及分析評價等方面的情況進行一些探討。
關鍵詞:竣工驗收監測;標準選用;質量控制驗收監測的結果及分析評價
0 引言: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發[2000]38號《關于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和國家環保總局令《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辦法》([2001]第13號)作為重要依據,是建設項目驗收監測工作的基礎。在開展現場監測工作之前,技術人員應熟悉環評報告和批復要求,清楚建設項目的建設內容、工藝流程、產污環節、原輔材料消耗、能源消耗以及當地環境管理部門的有關要求等,并制定詳細的現場勘察清單。這樣,既可以防止現場堪察時的遺漏,也可以發現工程的實際建設和初步設計、環評、批復等要求不一致的地方,著重從驗收標準的選用、采樣頻次、監測點位的確定、質量控制和驗收監測的結果及分析評價等方面的情況進行一些探討,以便更好的編寫驗收監測方案。
1 驗收監測方法標準選取
驗收監測采用標準包括評價標準和測試方法標準兩個部分。評價標準又分為驗收監測執行標準和驗收監測參照標準。選用驗收標準驗收監測涉及環境質量評價的,按最新頒布的環境質量標準評價,以考核環境敏感點的環境質量是否達標;驗收監測涉及污染物排放標準,按環評報告中確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執行,當國家頒布新的標準而舊標準廢止時,應執行新的標準。有的建設項目為綜合性工程項目,涉及不同行業,污染物種類較多,污水混合后則由總排口排放,但各種污染物分別執行不同的排放標準,因此對監測結果的評價造成困難,也增加了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執法上的難度,這種情況應按照《污水綜合排放標準》附錄A的要求,對這種污水混合的排污口,應按權重計算排污口的混合排放濃度。
1.1驗收監測方法標準選取原則
驗收監測時,應盡量按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環境質量標準要求,采用列出的標準測試方法。對國家排放標準和環境質量標準未列出的污染物和尚未列出測試方法的污染物,其測試方法按以下次序選擇:
1.1.1 國家現行的標準測試方法;
1.1.2 行業現行的標準測試方法;
1.1.3 國際現行的標準測試方法和國外現行的標準測試方法;
1.1.4 對目前尚未建立標準方法的污染物的測試,可參考國內外已成熟但未上升為標準的測試技術,但應附加必要說明。
1.2、驗收監測標準的確定
執行標準應主要以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時采用的各種標準和《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及其批復的要求為依據,驗收監測執行標準的確定應考慮以下因素:
1.2.1 在環境影響報告書中,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行文確認的環境影響評價標準;
1.2.2 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時,國家或地方執行的各類污染物排放標準及環境質量標準;
1.2.3 有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對《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批復時,要求執行的各項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以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環境保護需要所規定的特殊標準限值;
1.2.4 根據國家和地方對環境保護的新要求,經負責驗收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可采用驗收監測時現行的國家或地方標準;
1.2.5 國家和地方對國家規定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中的總量控制要求;
1.2.6 對國家和地方標準中尚無規定的污染因子,應以《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和工程《初步設計》(環境保護篇)等的要求或設計指標為依據來進行評價。
1.3 驗收監測參照標準的確定
1.3.1 新頒布的國家或地方標準中規定的污染因子排放標準值以及環境量標準值;
1.3.2 環保設施的設計指標;
1.3.3 對國家和地方標準中尚無規定的污染因子,也可參考國內其他行業標準和國外標準,但應附加必要說明。
2驗收監測污染因子的確定
2.1 “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和建設項目《初步設計》(環保篇)中確定的需要測定的污染物;
2.2建設項目投產后,在生產中使用的原輔材料、燃料,產生的產品、中間產物、廢物(料),以及其他涉及的特征污染物和一般性污染物;
2.3現行國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中規定的有關污染物;
2.4國家規定總量控制的污染物指標;
3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頻次
為使驗收監測結果全面和真實地反映建設項目污染物排放和環保設施的運行效果,采樣頻次應充分反映污染物排放和環保設施的運行情況,因此,監測頻次一般按以下原則確定:
3.1對有明顯生產周期、污染物排放穩定的建設項目,對污染物的采樣和測試頻次一般為2~3個周期,每個周期3~5次(不應少于執行標準中規定的次數);
3.2對無明顯生產周期、穩定、連續生產的建設項目,廢氣采樣和測試頻次一般不少于2天、每天采3個平行樣,廢水采樣和測試頻次一般不少于2天,每天4次,廠界噪聲測試一般不少于連續2晝夜(無連續監測條件的,需2天,晝夜各2次),固體廢物(液)采樣和測試一般不少于6次(堆場采樣和分析樣品數都不應少于6個);
3.3 對污染物確實穩定排放的建設項目,廢水和廢氣的監測頻次可適當減少,廢氣采樣和測試頻次不得少于3個平行樣,廢水采樣和測試頻次不少于2天,每天3次;
3.4對污染物排放不穩定的建設項目,必須適當增加的采樣頻次,以便能夠反映污染物排放的實際情況;
3.5對型號、功能相同的多個小型環境保護設施效率測試和達標排放檢測,可采用隨機抽測方法進行。抽測的原則為:隨機抽測設施數量比例應不小于同樣設施總數量的50%;
3.6 若需進行環境質量監測時,水環境質量測試一般為1-3天、每天1-2次;空氣質量測試一般不少于3天、采樣時間按GB3095-1996數據統計的有效性規定執行;環境噪聲測試一般不少于2天,測試頻次按相關標準執行;
4 驗收監測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
4.1驗收監測的工況要求
現場監測期間保證生產工況達到要求為保證驗收監測期間的監測數據的有效性,現場驗收監測期間,企業的生產負荷必須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的75%以上。對于污水處理設施而言,通常設計處理能力大于污水實際產生量。現場監測時應確定設施的處理量與設計量是否相吻合,是否符合工況要求,同時確認建設項目的運行負荷與污水處理設施運行負荷之間的關系,保證監測結果的客觀有效。對噪聲進行測量時,監測人員要注意查看生產是否滿負荷,主要聲源是否全部運行,這樣監測結果才具有代表性。監測廢氣時主要從設備運行負荷、產品產量負荷、原輔材料使用量等方面確定負荷。通過記錄設備運行的電流、風機風量、設備壓力、出口溫度等來判斷生產設備運行工況。 驗收監測時,工況要求分下列幾種情況:
4.1.1 工業生產型建設項目,驗收監測應在工況穩定、生產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的負荷達 75%以上(國家、地方排放標準對生產負荷另有規定的按標準規定執行)的情況下進行。
4.1.2 對無法短期調整工況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的75%以上負荷的建設項目中,可以調整工況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的75%以上負荷的部分,驗收監測應在滿足75%或75%以上負荷或國家及地方標準中所要求的生產負荷的條件下進行。
4.1.3 對無法短期調整工況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的75%或75%以上負荷的建設項目中,投入運行后確實無法短期調整工況滿足設計生產能力的75%或75%以上的部分,驗收監測應在主體工程運行穩定、應運行的環境保護設施運行正常的條件下進行,對運行的環境保護設施和尚無污染負荷部分的環保設施,驗收監測采取注明實際監測工況與檢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4.2采樣和測試及其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
4.2.1 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現場監測,首先應按1.1的規定滿足相應的工況條件,否則負責驗收監測的單位應停止現場采樣和測試。
4.2.2 現場采樣和測試應嚴格按《驗收監測方案》進行,并對監測期間發生的各種異常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對未能按《驗收監測方案》進行現場采樣和測試的原因應予詳細說明。
4.2.3 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監測中使用的布點、采樣、分析測試方法,應首先選擇目前適用的國家和行業標準分析方法、監測技術規范,其次是國家環保總局推薦的統一分析方法或試行分析方法以及有關規定等。
4.2.4 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按國家有關規定、監測技術規范和有關質量控制手冊進行。
4.2.5 參加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監測采樣和測試的人員,應按國家有關規定持證上崗。
4.2.6 水質監測分析過程中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采樣過程中應采集不少于10%的平行樣;實驗室分析過程一般應加不少于10%的平行樣;對可以得到標準樣品或質量控制樣品的項目,應在分析的同時做10%質控樣品分析;對無標準樣品或質量控制樣品的項目,且可進行加標回收測試的,應在分析的同時做10%加標回收樣品分析。
4.2.7 氣體監測分析過程中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采樣器在進現場前應對氣體分析、采樣器流量計等進行校核。
4.2.8 噪聲監測分析過程中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監測時應使用經計量部門檢定、并在有效使用期內的聲級計。
4.2.9 固體廢棄物監測分析過程中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采樣過程中應采集不少于10%的平行樣;實驗室分析過程一般應加不少于10%的平行樣;對可以得到標準樣品或質量控制樣品的項目,應同時做不少于10%標準樣品或質控樣品;對不可得到標準樣品或質量控制樣品,但可以做加標回收樣品的項目,應同時做不少于10%的加標回收樣品。
4.3 采樣記錄及分析結果
驗收監測的采樣記錄及分析測試結果,按國家標準和監測技術規范有關要求進行數據處理和填報,并按有關規定和要求進行三級審核。
5 驗收監測的結果及分析評價
驗收監測結果及分析應充分反映驗收監測中檢查和現場監測的實際情況,進行必要和符合實際的分析。
5.1 監測期間工況分析
應給出監測期間,能反應工程或設備運行情況的數據或參數。對工業生產型建設項目,還應計算出實際運行負荷。
5.2 監測分析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
介紹監測分析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進行情況和結果。
5.3廢水、廢氣排放源及其相應的環保設施、廠界噪聲、工業固(液)廢物和無組織排放源監測部分的編寫
分別對廢水、廢氣和廠界噪聲(必要時測噪聲源)廠、工業固(液)廢物和無組織排放源監測內容進行編制,主要內容包括:
進行現場監測的情況;驗收監測方案要求和規定的驗收監測項目、頻次、監測斷面或監測點位、監測采樣、分析方法及監測結果;用相應的國家和地方的新、舊標準值、設施的設計值和總量控制指標,進行分析評價。出現超標或不符合設計指標要求時的原因分析等。
5.4廠區附近的環境質量監測*
主要內容包括:環境敏感點環境質量狀況和可能受到影響的簡要描述;進行監測環境質量監測的區域情況和監測情況;
驗收監測方案要求和規定的驗收監測項目、頻次、監測斷面或監測點位、監測采樣、分析方法及監測結果;用相應的國家和地方的新、舊標準值和設施的設計值,進行分析評價;出現超標或不符合設計指標要求時的原因分析等。
監測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責任心是驗收監測關鍵的一環驗收監測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對監測人員的素質要求很高,不僅要求監測人員具有專業的環境監測知識,而且要對所監測企業的生產工藝、產排污環節、環境工程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在驗收監測工作中,針對建設項目的特點制定科學的監測方案,編寫出完整的驗收報告。同時在現場監測期間,強化人員的責任心,按技術規范進行采樣,嚴格進行環境管理檢查和工況核實,是保證監測數據真實有效的根本。綜上所述,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只有通過制定科學的監測方案,規范操作行為,核準生產工況,細致進行環境管理檢查,才能保證監測數據的真實有效,才能為政府決策提供準確的依據。
參考文獻:
[1]國家環保總局令《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管理辦法》([2001]第13號)。
[2]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發[2000]38號《關于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