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瑀
摘要:針對目前成都局區編站中時過長的現狀,本文在分析影響區編站中時主要因素的基礎上,提出通過強化運輸作業組織、加強預、確報工作,采用激勵機制等措施壓縮區編站中時,提高運輸效率。
關鍵詞: 中時;中轉車;措施
1.基本定義
1.1中轉車停留時間概念。中轉車停留時間是指貨車在車站進行解體、改編及其他中轉作業(包括變更到站、裝載整理、加冰及洗罐消毒)所停留的時間。中轉車停留時間是反映區編站作業效率的重要指標之一,是貨車周轉時間的組成部分,研究中轉車停留時間可為車站檢查、分析、改善運輸作業組織提供依據。
1.2中轉車停留時間的構成。到達區編站站的貨車按照作業性質分為有調中轉車和無調中轉車,與此相應的中轉車停留時間分為有調停留時間和無調停留時間。有調中轉車按照作業過程可分為到達作業、待解、解體、集結編組、出發作業、待發、發車等作業停留時間;無調中轉車分為列檢檢車、減軸、補軸、整理等作業停留時間。中轉車平均停留時間(簡稱中時)為有調中時和無調中時的加權平均值。
2.現狀分析
各區編站因運輸作業組織及相關部門協調配合上的差異,完成月度或年度貨車中時指標相差很大,甚至同一車站不同的班組,同一班組不同的班次,也存在一定差距。通過對內江站2015年11月份四個班組月度中時指標實際完成情況的分析,發現中時指標完成質量相差很大,最高和最低相差1.6小時,可見區編站在壓縮中時上有很大潛力可挖。
3.影響中時的主要因素
區編站是以解體、編組列車為主,有調中轉車所占比例高(90%以上),有調中轉車停留時間對車站中時指標產生主要影響,因此,這里只對有調中轉車停留時間的影響因素進行探討。從而找出影響中時的因素,制定壓縮中時的措施。
有調中轉車在區編站上完成到達、解體、集結編組、出發等各項作業過程中,如不能緊密銜接,將產生很多的非生產時間,增加中時。
筆者對內江站2015年每輛有調中轉車各項作業平均占用時間進行了統計:到達作業35分鐘、到達待檢18分鐘、待解35分鐘、解體22分鐘、集結編組230分鐘、出發作業25分鐘、待發30分鐘、掛機車試風9分鐘、發車1分鐘,總時間405分鐘。從以上統計可看出,到達待檢、待解、待發時間為非生產時間,占總停留時間的20.5%,是作業過程的空費時間,也是影響區編站中時的主要因素。
3.1.產生到達待檢時間原因分析
由于列車到達不均衡,某時間段內列車集中到達,在一定列檢組數及人員的情況下,將對列檢作業和等待檢修時間產生影響。一般集中到達的列車數越多,產生到達待檢時間越長。
3.2.產生待解時間原因分析
(1)等待作業計劃。由于預、確報發報準確率偏低,車站在得到到達車號準確確報后,才編制排風摘管和解體作業計劃,造成作業計劃不能及時下達。目前,多數區編站拉風制動員在沒有拉風作業計劃的情況下,采取全拉全摘的作業方式,這不僅增加了作業難度和勞動強度,還嚴重影響作業進度。另外,列車集中到達,也影響拉風摘管作業進度。
(2)列車密集到達,造成階段性解體作業能力緊張。這種狀況在全路各區編站具有普片性。內江站調車機最大解體能力為1列/40分鐘,而在19時至21時這兩個小時到達的解體列車就有7列,形成了密集到達,車站的駝峰調車機解體能力明顯不足,形成階段性調車機作業能力緊張,造成到達列車等待解體,大大增加了待解時間。
(3)相關部門間協調配合不夠。車站調車機司機隸屬機務段管理,但在生產上由車站統一指揮。調車司機與調車組發生矛盾時,往往出現不服從指揮現象,如機車動車速度慢、不下峰整理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駝峰解體效率。
(4)設備性能不穩定,故障頻率高,也是產生待解時間不可忽視的因素。據統計,2015年內江站共發生設備故障102次,影響作業時間達98.00小時。
3.3.產生待發時間原因分析
(1)車流到達不均衡。在某一時間段編組某一方向的車流集中到達,造成該方向編成列車出發本務機車供應不足。大量車流在車站積壓,增加了車輛在車站停留時間。
(2)本務機車出庫不及時。到達本務機車在庫內檢修作業時間或等待檢修時間偏長,不能按作業時間標準及時出庫。
4. 壓縮中時的措施
(1)強化運輸作業組織。加強車站與局調度所的聯系,及時掌握在途列車運行狀況及列車編組計劃。正確推測在途車車流去向,組織好車流接續。提高班計劃兌現率,階段計劃、調車作業計劃編制要細、要全,盡量不變更或少變更計劃。加強對貨物列車到達正點率的考核,避免因列車到達晚點造成運輸作業組織上的混亂。
(2)加強預、確報工作。要加強對預確報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建立預確報考核辦法,杜絕發報的隨意性,減少預、確報差錯率。
(3)縮短機車檢修時間。機務段要嚴格執行庫內作業時間標準,保證出發本務機車及時出庫。建立機務段機車出庫正點率考核制度,制定經濟責任制,用經濟杠桿調動職工積極性。
(4)加強日常管理。嚴格標準化作業,要求調車組人員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提高效率,各作業環節緊密銜接,減少非生產作業時間。實行工效掛鉤,以突出工作效率、安全、暢通狀況與職工勞動報酬緊密相聯。
(5)建立掛鉤考核制度。將車站中時完成質量與局調度所、機務段、車輛段捆綁考核,由鐵路局統一制定辦法及實施,并加強對各工作環節及工作量情況的詳細記錄和統計。全面實施站車一體化管理,將車站調車機司機、列檢人員納入車管理。
(6)完善設備質量。設備管理單位要加強對設備的維修檢查,不斷完善設備質量,逐漸減少設備故障率。
5. 結術語
壓縮中時是全路技術站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通過不斷優化作業流程,細化作業標準,確保運輸效率得到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陳榮孝. 鐵路車站作業效率評價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3.
[2]王俊剛,林玉紅. 壓縮中、停時 提高車站運輸效率[J]. 鐵道運輸與經濟,2003,12:16-17.
[3]李良柱. 關于對進一步優化運輸組織方案壓縮編組站中停時指標的思考[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3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