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舉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它是適應庶族經濟發展的要求而設立的選拔制度,它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符合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元朝是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全國的封建王朝,從成吉思汗1206年建立蒙古,到1370年元順帝駕崩,總共165年的歷史。科舉選舉沒有能夠成為元朝選士的主要途徑的原因是因為元朝統治的核心地區庶族地主經濟不夠發達,連年的戰爭需要消耗巨額的財富,當時的經濟基礎決定科舉這種上層建筑沒有迫切建立的需要,反映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1 元初的經濟基礎
蒙古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五六世紀生活在中國東北黑龍江上游額爾古納河流域的室韋人。在眾多的室韋部落中,有一支叫“蒙兀室韋”的就是蒙古人的祖先。他們主要占據呼倫貝爾草原,,經過八九世紀的發展強大,于10世紀左右形成韃靼部落聯盟,十一二世紀聯盟解體,如同一盤散沙,直到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落從而形成蒙古族。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游牧和狩獵同時進行。到了十一二世紀,由于畜牧業的發展,氏族內部出現劇烈的貧富分化,蒙古諸部內部出現了不同的階級。氏族中那些富有者逐漸成為統治者“那顏”。他們擁有大量的財富和奴隸,同時又憑借自己強大的實力不斷地去別的氏族掠奪財富和奴隸。被統治者主要有奴隸和平民。奴隸沒有人身自由,沒有私有財產,常年為貴族從事各種勞動。平民是氏族中的自由民,擁有一些私人財產,經營自己的畜群,但受到沉重的剝削。他們主要憑戰功可以改變自己的階級地位。從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蒙古族在統一中原之際還剛剛進入統一的封建王朝不久,雖然在農業、手工業、商業方面都有發展,但土地主要集中在封建貴族、大地主和大寺院手中,經濟發展狀況與秦漢有相通之處。分封制普遍存在,官田盛行,貴族經濟發達,但作為科舉主力軍的庶族地主還沒有發展起來。元朝的土地,從占有形式上看,可分為官田和民田兩類。官田是以封建皇帝為代表的封建政府直接占有的土地,包括屯田(軍屯和民屯)、職田、學田、草場、牧地以及封建皇帝給予貴族、官僚、寺院的大批賜田,占多數;民田是指官僚地主、一般富戶地主、一般寺院以及自耕農民占有的民田,占少數。
2 元朝的上層建筑
蒙古族認為武力及實用技術是治國安邦的首要條件,他們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橫掃亞歐大陸,馬克思、恩格斯說過“暴力雖然可以改變占有的狀況, 但是不能創造私有財產本身。”一個民族想要長期、穩定的安定, 就要發展自己的經濟。馬克思所指出的“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這是一條永恒的規律”。草原游牧文化表現出尚武外向、縱橫不羈、張揚個性,率意進取的特點.是民族經濟發展的自然階段,而中原農耕文化則表現出崇文內斂、整飭有序、以理囿情、循規蹈矩的特點,是民族經濟發展的理性階段。元太宗窩闊臺時期,契丹族儒生耶律楚材受到蒙古統治者較高的信任和重用。針對當時中原儒士在戰亂中顛沛流離的狀況,耶律楚材為了幫助他們取得應有的社會地位,同時也為了為蒙古軍隊所占領的漢族地區的行政管理機構挑選適當的官吏,以實現蒙古貴族的文治武功,在太宗窩闊臺九年( 1238年)向元太宗建議,“用儒術選士”。可以說是科舉考試一種嘗試。在這次考試中,“奐試東平兩中賦論第一”。元朝初期的戊戌選試的失敗表明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那時候的庶族經濟還沒有發展到能在社會治理中有話語權的地步。忽必烈掌權時, 蒙古各部已不是單純的蒙古人, 而是吸收了許多漢人、女真人和其他民族的人, 這些人的人口數量在大幅度增加, 傳統的蒙古族的游牧經濟類型已不能滿足大量涌入的農業人口的需要。忽必烈在認識到這一問題后開始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主要表在:首先,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內容和性質。在階級社會里,剝削階級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在上層建筑領域里也就以剝削階級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統治為其主要內容。其次,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 建筑的變化和發展方向。舊的經濟基礎被新的經濟基礎代替之后,舊的上層建筑也就或遲或早地必然被新的上層建筑所代替。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還表現在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不是消極的、被動的,它一旦產生即反作用于 濟基礎,為經濟基礎服務,幫助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促進經濟基礎的發展,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成為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前進的進步 力量;一種是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成為阻礙生產力發展,阻礙社會前進的落后的力量。上層建筑對社會發展起何種作用,以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為轉移。歸根到底,取決于它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忽必烈順應經濟發展要求,在中央和地方建立農司并建立相應的官員考核制度,鼓勵農民開墾荒地, 設置屯田,興修水利, 發展生產,元代的政策是既重農又重商的政策。忽必烈改變了“重農抑商” 的古老傳統。在歷代封建王朝中, 可以說元代最重視商業、信任商人。
經過忽必烈的大刀闊斧的改革,元朝的經濟不斷發展,庶族地主經濟強大起來,終于在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1315年開科取士,滿足庶族地主參與政權的需要,元仁宗時期,隨著各項規制的施行,政權建設
急需完善,思想控制的任務也急需加強,以取代軍事強力的壓制。單純依靠元初由吏出仕的官員已無法應這些新的需要。其時,不少蒙古人士對漢族文化也有了較多的掌握。選拔一批素質較高的知識分子來充實官吏隊伍便成為元政府的當務之急。這反映了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了上層建筑的變化,開科取士順應了經濟發展潮流,擴大的元政府的統治基礎,有利于元朝政府的穩定。庶族知識分子很歡迎科舉的復興,從元朝辭賦中可以體現。征服金、宋時期(1234-1279)的元賦多有表達贊頌元代統一及元世祖的仁政(《秋風賦》)、懷才不遇的無奈(《困驥賦》)及保潔歸隱(《茹野菊賦》)的感情。
但元朝科舉好景不長,它在實行才20年后,被權臣伯顏代表的貴族勢力給廢除了。伯顏是擁立元武宗后裔的一大功臣。在文宗朝,官到知樞密院事,加太傅,封浚寧王,是惟一可以和燕鐵木兒一樣身兼數職的蒙古族大臣。他的出身使他成為不滿意欽察貴族專權的蒙古貴族代表。伯顏有相當狹隘且強烈的惟蒙古貴族獨尊的意識,尤其對人口眾多的漢人、南人充滿鄙視和猜忌。在他專權的當年年底(1335年),就下令停止科舉考試。伯顏對儒學學校也十分反感,廢科舉的同時,下令將各處原供應儒學學校的莊田田租改為禁衛軍的軍費。這表現了上層建筑具有自身的獨立性,原先經濟利益的取得者不甘心自己的經濟利益被庶族知識分子分享,因此存在權力斗爭,任何腐朽的過時的上層建筑都會拼爭。雖然將近十年后科舉制度再度得以恢復,但是隨著元朝的滅亡,科舉實行名存實亡。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當它沿著與經濟基礎發展的同一方向起作用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發展;當它沿著與經濟基礎發展相反的方向起作用時,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當上層建筑所服務的經濟基礎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時,上層建筑就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積極的或進步的力量;反之,就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成為阻礙社會前進的消極的或反動的力量。當上層建筑嚴重地阻礙經濟基礎實現變革的時候,上層建筑的革新,對于經濟基礎的發展就有巨大的反作用。
3 結論
元朝科舉不興的根本原因在于元朝的社會經濟最初不需要科舉制度,需要之后由于蒙古族的貴族經濟排拆庶族知識分子的參與。元初生產資料都集中在蒙古貴族和大地主手中,分配制度無疑也是青睞于這些官田的擁有者。元朝的分封制和貴族特權制度導致連年的征伐戰爭,這些都是不利于科舉取士的經濟基礎。經過忽必烈的經濟改革,整個元朝經濟發展較快,庶族地主不斷發展強大,知識分子也擁有了為維護自己經濟利益參與政權的強烈要求。但新興階級的加入,損害了老貴族們的既得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打擊,老貴族所代表的階級的經濟還有余威,導致科舉的再度被廢。大力發展生產力,通過不斷教化養育讓人的思維不斷更新,老貴族也可以變成新興的大地主,不墨守成規,停滯不前,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尋找原因時要透過事物的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
作者簡介:
羅杰(1986—),女,漢,湖南衡陽,廣州東華職業學院,研究方向:工商企業管理,碩士,無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