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農村集市是農村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一個窗口,近代以來成為人們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本文從社會、經濟、政治等三個視角對國內的最新研究作了總結,并指出研究的不足,希望為未來的集市研究提供啟發。
關鍵詞:農村集市;集市研究;研究視角;文獻綜述
一、引言
中國的農村集市有著悠久的歷史,對人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農村集市作為一個復雜綜合的社會活動,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近代以來農村集市成為許多學者重要的研究主題,他們的研究多以農村集市為載體來探究農村的政治現象、經濟變遷以及社會生活。本文希望通過近十年國內關于中國農村集市研究文獻的梳理,從農村集市的社會(包括社會學、人類學)、經濟(融合經濟學、地理學、歷史學等學科)、政治等三個視角對近十年農村集市的研究進行總結。同時,指出研究的不足,希望為未來集市研究者提供一些啟發,為農村集市的發展提供未來路徑的思考。
二、基于社會視角的農村集市研究
從社會視角來進行農村集市研究的大多是人類學和社會學家,他們認為農村集市作為農村社會交往與互動的活動場所,能夠通過其細膩地分析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以及政府應該注重的農村集市社會功能。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指出農村集市是“以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為基礎所形成的場合”,并且買賣雙方因為“熟人”面子的問題大都不會在本村集市進行交易[1]。這也是社會學派普遍認為的農村集市中的交易行為并不是僅僅因為經濟因素,社會因素也對集市中的交易行為有巨大的作用。基于這一認識,陳文超強調農村集市中人的體驗及主體地位,發展出一套有關農村交換活動的話語,從實踐出發,通過對集市中個體經濟性行動的研究,揭示被建構的“實踐親屬”主導著場域中的一切活動,處于一種支配性地位[2]。張春則進一步在其碩士學位論文中對集市中人與人的互動關系和人與物的消費關系做了總結性的評述[3]。“在傳統農村社會里,對農民而言,集市是一個重要的公共生活圈”[4],另一方面,集市作為跨出村界的基層市場社區,有利于國家整合與市場社會自我整合的互構。因此,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政府應恢復集市日趨衰微的社會功能,以緩解農村社會關系所面臨的危機[5]。綜上所述,這一視角下對集市的研究非常細膩,切入點小并側重對集市中人的研究,使集市研究富有生活性,充滿感情。
三、基于經濟視角的農村集市研究
與社會視角對農村集市的研究不同,經濟視角下,研究者往往從經濟和地理角度來進行研究,從商品買賣、地理區位來研究農村集市、城鎮發展、農村經濟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因此,這些研究主要可分為兩個分析路徑,一個是闡釋農村集市和城鎮形成發展關系的路徑,另一個是說明農村經濟演變與農村集市發展關系的路徑。
(一)闡釋農村集市和城鎮的關系
這種研究一般認為農村集市是鄉鎮形成的基礎,城鎮化是農村未來發展的出路之一,多是以華北、江南、西北、西南等地集市為例,探索集市與城鎮之間的關系從而說明集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的發展趨勢。例如,王慶成認為集市圈即集市與趕集村莊的空間構成,所包含的村莊多至近百村,少則數村對于城鎮的形成有一定作用[6]。寧雪婷,李京生對江南地區小城鎮集市發展及其空間影響進行梳理與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從功能策劃、空間組織和運營管理等方面提出對江南地區小城鎮集市未來發展的構想[7],其對于基層政府如何提高管理與服務能力,促進農村集市發展有重要借鑒意義。武少鋒則通過對隴東地區商業性城鎮和集市的發展進行深入考察,說明商品經濟對于農村集市和城鎮的影響,認為商品經濟的豐富促進了農村集市向城鎮的轉化[8]。巨芳則從地理學角度提出清末河州地區集市和城鎮在分布上呈現出一定的地域分布不均的特征格局,一方面受地域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是河州四鄉自身區位差異所致的[9]。還有學者進一步通過對鄉鎮集市的起源與演變的闡述,進而得出農村通過集市進行就地城鎮化[10]或者農村集市使集鎮經濟具有了新的功能的結論[11]。近年來,也有學者考察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集市貿易的發展變化以及存在的問題,研究農村城市化與農村集市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而探究城市化進程中農村集市的發展趨勢及其發展對策[12]。另外,農村集市發展途徑方面,一些學者認為只有大力培育農村市場,進行規范化管理、加強農村市場法規建設、完善農村市場配套服務體系、發展專業化特色集市,才是農村集市發展和轉型的有效途徑,從而使其在促進農村社會結構轉型和城鎮化發展中發揮應有作用[13]。這個類型的研究十分全面和系統,不僅探究農村集市的產生,發展和城鎮的密切關系,更進一步提出農村集市未來的發展方向。但也存在缺少人文主義精神,沒有對農村集市中人的作用進行考察,存在冷冰冰的總結經濟和歷史規律的困境。
(二)說明農村經濟與農村集市的關系
這是主要研究農村經濟的變化與農村集市的相互影響,認為農村經濟的發展使農民加入產品買賣的隊列,從而造就了農村集市。同時,農村集市根本雖然不具有現代商品經濟的全部特征,但是,“農村集市都是農村地區最重要的交易市場,同時也是農村流通體系的重要載體,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14]。例如,宋健通過對唐代西南地區商品流通的研究,發現集市除傳承了大多數農村商品流向城市的規律外,其本身也在逐漸改變著傳統的格局,不管是區域內的商品流通,還是區域間、乃至與國外的商品流通都非常繁榮,交易興盛,且已經形成了商品多層次流通格局,這對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15]。陳向科則通過具體的歷史數據分析近代洞庭湖區農村集市的數量、密度及其影響因素、類型與特點,進一步指出國民政府時期洞庭湖地區集市對農村經濟的巨大影響[16]。集市是現代市場經濟尤其是農村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諸位學者的研究從古代到近代、現代,多是利用實證方法分析農村集市與農村經濟的天然關系,對于農村集市甚至市場經濟在今天的發展都有啟發意義。
四、基于政治視角的農村集市研究
政治視角不同于與社會、經濟視角,該視角的研究普遍認為農村集市擺脫不了政治權力的影響,政治權力的控制對農村集市有重要的影響。他們把政治權力納入農村集市研究之中,從國家控制與社會反控制的角度把農村集市視為一種復雜的社會活動進行研究,以農村集市的變化來反映政治力量對農村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影響。吳曉燕以建國后農村集市的興衰為主線,研究國家以政府之名對農村集市的控制,提出“自然形成的集市在當代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是由國家政府權力與社會權力的共同構造的;其規則和秩序既是政府建構的,也是社會自我生成的”[17]。慕良澤則通過對景鄉集市的實地調查,以“交換”和“權力”為基本視角,從政治活動圈、物品交換圈和社會活動圈三個方面構筑市場網絡,說明政治權力、經濟權力和社會權力對農村集市的影響。并認為,“市場是整合農村社會的基礎性手段,培育市場是西部地區農村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內源性動力”,而政府在培育農村市場方面具有積極作用[18]。對于政府在集市中的作用方面,王海燕進一步指出為了提高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平,因地制宜發揮集市的功能和作用,政府應該發揮必要作用[19]。我們不能忽略,任何社會活動都離不開政治力量的控制這一基本事實。所以,集市的發展同樣也存在著與政治力量的互動,這些研究對于集市的發展是十分有價值,有指示性的。
五、農村集市研究的新趨勢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時代到來,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重視,集市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許多學者開始引用新的理論和研究方法來對中國農村集市進行研究,集市研究開始體現出集市自身系統內與系統外因素交叉作用的綜合特點。很多學者不僅從農村集市系統內部的因素和傳統外部因素來研究集市,而且更加關注農村集市系統外新出現的影響因素,綜合內外部因素并應用新理論方法進行研究,比如把集市和互聯網購物,農民的消費心理,集市的文化功能與傳承,市場化中的性別秩序等聯系起來。在農村集市面臨著電子商務嚴峻挑戰的背景下,寇曉丹試圖從消費主義的角度切入,分析互聯網時代下我國傳統集市貿易的新形勢,為我國農村集市走出發展困境提供了一些新思路[20]。還有人文學者認為農村集市具有“民俗文化空間性”,其作為農村經濟民俗生活的展演空間,不僅具有經濟功能,同時承載著展示農村民俗、映射地區文化傳統的文化功能[21]。王鶴、孔德靜、惠長虹等進一步從農村集市和集市文化內涵入手,提出農村集市空間的現實問題和規劃思路,并從完善集市配套服務設施、塑造地域特色集市、營建農村集市公共空間、思考民俗文化傳承路徑等角度對農村集市文化的傳承途徑展開深入研究[22]。隨著市場化和城鎮化的推進,農村集市趕集女性出現了代際更替的現象。管田欣通過分析山東Q市某鄉三代農村集市趕集女性的不同經歷,探究了農村經濟轉型與社會性別體制之間的關系,認為“農村社會全面市場化的轉型利用并再生產了農村家庭的性別分工及權力結構”[23]。隨著不斷在時代大潮中涌現的外在因素對農村集市的影響和農村集市內部的不斷轉變,一定會有更多學者綜合多學科或者運用新的視角和分析方法來研究農村集市,這是未來農村集市研究的發展方向。
國內學者對農村集市的研究大部分可以分為社會、經濟和政治等三個視角,社會視角關注農村集市的社會功能,農村集市中人與人的互動關系,闡明政府應該注重保護農村集市的社會功能;經濟視角則注重農村向鄉鎮再向城市變遷中農村集市的作用,以及農村集市變化引起的農村經濟社會的變動,分析農村集市的發展規律和未來發展趨勢;政治視角則把農村集市的研究置于政治力量與社會活動的互動中,深入探究政府在農村集市應發揮中的作用;農村集市研究的新趨勢則推陳出新,另辟蹊徑,運用新理論和方法研究不斷變動發展、被時代賦予新色彩的集市。這些研究都為我們分析農村集市提供了豐富歷史和現代資料,是前人的有益探索。
六、小結與評論
通過對國內農村集市的研究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國內研究者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運用有關理論進行研究、通過地方縣志和已有資料數據進行研究、通過實地調研并結合有關理論進行闡釋。研究者分別從不同視角、運用不同研究方法對農村集市進行探究,以農村集市為窗口,從農村集市變遷中探索城鎮的發展方向,分析農村經濟的變化,捕捉政治力量的蹤影,研究社會結構及人與人的互動。這些研究為我們了解農村集市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理論基礎。
不足的是,這些研究多是注重的是從宏觀方面分析農村集市與農村社會、經濟、政治的關系或者農村集市中表現出來商品經濟關系、社會關系以及國家對農村活動的影響。而對于農村集市多視角的綜合探索較少,以及缺乏對農村集市在當下各種新事物沖擊下仍生生不息原因的文化和人的需求等方面的解釋,農村集市會消失嗎?在可預見的未來恐怕還不會。在商品經濟發達的今天,政府積極推動農村經濟發展。而農村集市則是農村經濟中的重要經濟活動。因此,我們應站在今天的社會市場經濟條件下,以不同地區農村集市實地研究為切入點,實證分析農村集市具有的功能,以及存在的問題,從而探究農村集市為何仍充滿生命力,進一步提出因地制宜發展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農村集市的建議,為發展和繁榮農村經濟,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面建設助力。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60-267
[2]陳文超.實踐親屬:農村集市場域中的交換關系[J].中共福建省委黨 校學報,2010(4):70-76
[3]張春.城市生活中定期集市的民俗學觀察——山東周村集的調查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0.
[4]吳曉燕.集市變遷與現代國家對鄉土社會的整合[J].求是,2009(3):91-94
[5]徐京波.集市:傳統農村社會的公共空間——以膠東 P 市為例[J].鄭州輕工業學院報( 社會科學版),2015,16(2):42-47
[6]王慶成.晚清華北的集市和集市圈[J].近代史研究,2004(4):2-69
[7]寧雪婷,李京生.淺議江南地區小城鎮的集市發展[A].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鄉治理與規劃改革——2014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4小城鎮與農村規劃)[C].2014.
[8]武少鋒.清代隴東地區市鎮發展和集市演變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8.
[9]巨芳.清末河州地區商業集市的發展及地域結構探析[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6,36(1):75-79
[10]米靜.鄉鎮集市的演變與城鎮化發展[J].現代經濟信息,2014(8):438-139
[11]趙勝男,王曉艷.集市對集鎮發展的功能性探討——以云南省大姚縣石羊集鎮為例[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4,29(9):97-101
[12]張其春.城市化進程中農村集市貿易的演變及政策取向分析[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3):60-64
[13]劉馨,康永征,馬驪.農村集市發展與城鎮化建設——以山西省 L 鎮為例[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6,28(1):36-39
[14]霍婷婷.基于分工演進視角下山西省農村集市發展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4.
[15]宋健.唐代西南地區農村市場與商品流通[D].重慶:西南大學,2010.
[16]陳向科.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洞庭湖區農村經濟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17]吳曉燕.集市政治:交換中的權力與整合——川東圓通場的個案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
[18]慕良澤.農村集市場域中的交換與權力[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
[19]王海燕.現代社會中的農民與集市:歷史變遷、經濟發展及政府作為——基于對皖北褚蘭鎮與晉東南韓店鎮的比較分析[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74-78
[20]寇曉丹.消費主義視角下傳統集市貿易的現代化解讀[J].新聞傳播,2016(4):18-19
[21]董麗娟.農村集市的“民俗文化空間性”[J].文化學刊,2014(6):132-135
[22]王鶴,孔德靜,惠長虹等.村落集市空間規劃與文化傳承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5(5):347-350
[23]管田欣.集市變遷與現代國家對鄉土社會的整合農村社會全面市場化中的性別秩序——基于對山東 Q 市某鄉農村集市的個案研究[J].婦女研究論叢,2015(5):9-28
【作者簡介】
任士雷(1993.9——),男,漢族,山東省滕州市人,中國農業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2013級,研究方向:社會公共政策與社會保障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