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師范生學科教學能力的高低對英語師范院校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隨著外語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深入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對師范生學科教學能力提出了越來越嚴峻的挑戰。本文試圖提出合理的多元化培養模式,以適合社會發展的需要。該模式以理論學習和教學技能實踐為主線的活動特色,為英語師范生將來的就業打下了堅實教學基礎。
關鍵詞:英語師范生;英語教學技能;多元化培養模式
隨著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時代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英語專業人才模式已經跟不上新時代的步伐,隨著國際競爭的進一步加劇,社會對高校英語專業的人才在質量、層次、綜合素質上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對外語應用能力的要求更加具體化。所以,外語教師不僅要具有基本的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還必須具有英語教學知識(PCK)(Shulman,1987)。因此,結合師范生培養現狀和英語教學技能的特點,構建有針對性和應用性的地方高校師范生教學技能多元化培養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一、 英語師范生教學基本技能
(一)專業知識技能
專業知識技能主要指學科主體知識、學科基本知識、學科前沿知識三部分。英語師范生專業技能主要指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英語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二)教學技能
1.板書的書寫與設計。英語師范生應具有較強的文字書寫能力,三筆字(粉筆、鋼筆、毛筆)書寫要規范,板書的設計不僅要簡單易懂,而且在此基礎上有突破。
2.教學手段。英語師范生要具備對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進行系統設計的能力,不僅包括確定教學目標、分析教材內容、確定教學方式、選擇教具等,還應深入探討課程的導入與講授、課堂提問、板書、課堂交流等內容。
3.調控課堂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調控能力直接決定教學的進度與質量,影響學生學習狀態以及整個課堂學習氛圍。
二、 現狀分析
教學技能影響教學質量,熟練掌握一定的教學技能是師范生應努力具備的業務素養。目前,師范生教學技能培養尚有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針對性不夠強。許多地方院校對英語教學技能的定位不夠清晰,英語師范生的培養仍處在“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教學實習”的傳統模式。然而,兩個學期的學科教學法學習及一個月的實習模式所培養的新教師很難達到基礎英語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新形勢,從導致師范畢業生與非師范畢業生相比在教學工作上沒有本質上的優勢。
2.訓練形式單一。目前地方院校的師范生培養模式仍以理論為主,教學實踐集中在大四上學期,這容易使理論學習無法得到實踐操練。目前普遍存在英語師范生教學技能不強、學科專業知識不足等突出問題。
三、 英語師范生多元化培養模式構建
教學技能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專業知識及教學理論促進學生學習的一系列教學行為方式。Kramsch[1]認為,外語學習即是進入目的語文化的一種社會化過程,又是用目的語表達自己的語言習得過程。根據英語這一學科特點,英語教學技能具有其獨特性,可依據實際教學環節分為四大類:分析學生認知特點、進行策略引導技能;選擇教材、課前教學設計的技能;課堂教學技能;課后批判性反思、教學研究技能。因此,除了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
英語師范生還必須掌握以上各種英語教學技能以適應實際教學的需要。為了培養應用型英語師范生人才,應打破以往傳統的技能培養模式,讓師范生通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提高英語教學技能,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加涅的理論,技能學習是由低級到高級的積累過程,故對技能應進行分解、細化,再做綜合訓練。本研究提出英語師范生教學技能多元化培養模式,具體如下:
1.構建“四位一體”的教學技能培養模式
深化英語師范生培養模式改革,總體上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學+企業”協同育人的新系統,在具體上實行“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教學研究”的教學模式,從閉合式發展轉向開放式發展,避免人才培養“同質化”現象。“四位一體”的教學技能培養模式在培養目標上根據應用型人才規格特征融入現代教育理念,建立一種科學的教育實踐體系,體現新建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在培養內容上將“應用知識、實踐能力、職業素養”有機結合,突出強調專業性、實踐性、師范性和針對性;在培養途徑上注重多方參與的協同育人模式,通過學習與應用結合,達到學習與實踐實習并重這一目的。
2.完善“以師范生為中心”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
整體協調好通識教育、學科專業課程、教育專業課程和教育實踐課程之間的關系。在總體上要優化學科編排的方式,在實現學科性課程與教育性課程分離的基礎上,又能夠實現兩者的相互融合;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中,要完善通識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教育專業課程、教育實踐課程內部的結構及相互間的關系。通識課程主要進行思想道德修養、職業發展規劃與就業指導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以英語基礎知識為主干的學科專業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教育專業課程以教育教學相關理論為中心進行拓展。教育實踐課程側重鍛煉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課堂組織管理的能力、教育教學能力、臨場應變的能力。
3.強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模式
科學把握英語教育方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規格和要求以及能力結構四個方面,明確應用型轉型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英語師范生培養模式的改革內容,加強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有利于完善職前教育、入職教育和職后教育相銜接的的教師教育體制。通過強化實踐教學,確立實用的教師培養目標、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師實踐能力的實踐性知識。這種合作模式有助于學生完善的教育知識結構,提升實際教育工作能力,發展專業素養。百色學院外國語學院創建的“新東方卓越英語教師班”為校企合作、引企入校的成功案例。
4.搭建兩個對接平臺體系
根據應用型人才內涵和特征搭建兩個對接平臺,一是以理論教學、實踐強學、自主研學、網絡助學為主的教學平臺體系。堅持學術性與職業性相結合的原則,深度整合“學科課程+技能課程”,重點培養學生發展的持續性、適應性和針對性。根據發現學習與創造學習、教師導學和學生研習相結合的原則,推進學生主動學習,提升就業競爭力。通過建立網絡課程平臺,豐富學生學習方式,實現機器灌輸的混合式教學。二是以教學實訓實習基地、產學研一體化基地、綜合實踐教育基地為主的實踐平臺體系。實施實訓實習基地化,實現校內訓練與校外實踐、集中指導與分散實習、技能訓練與技能比賽相結合。建立專業教師與企業人員雙向交流機制,完善“雙師型”教師培養、認證與管理一體化機制。實行合作教學模式,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參與教學管理,并以相應的課程、學分或模塊形式固化。
5.構建開放式、立體化課程評價體系
結合校內教師對學生的課程考核評價,以及校外實踐實習基地、校校合作單位、校企合作單位共同對學生見習、實習的給予全面評價。其中包括教師指導下的課程學習、自主學習、課堂表現等,以及校外單位指導下的實踐實習、職業能力等。
結語
英語師范生教學技能的特殊性所決定了其專業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的培養模式特點。多元化模式是從地方院校的就業趨勢、英語教學技能的特點及在校師范生的學習特點建立起來的,不僅針對性強,也方便可行。為英語師范生將來的就業打下了堅實的教學基礎,為培養地方院校英語師范生的英語教學技能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Kramsch, 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8.
[2]左菊.新課標環境下英語教師職業技能立體化培養實踐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2(10):22-25.
[3]趙鳳琴.英語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培養途徑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1)96-98.
作者簡介:
趙梅鵑,1986年,女,湖南懷化人,助教,研究生碩士,百色學院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