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碧坤
摘要: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為本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長期和平與穩定的周邊環境,是我國根本戰略利益所在。面對印度不斷增長的核威懾力量和不斷提升的地區影響力,我們必須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應對,一方面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通過外交手段以和平方式改善兩國關系、促進南亞地區穩定,從而消除威脅。另一方面要貫徹積極戰略防御方針,運用底線思維做好軍事斗爭準備。
關鍵詞:印度;核戰略;應對之策
一、以和平方式積極改善兩國關系、促進地區穩定
近年來中印經濟快速發展,兩國競爭之勢也隨之愈發明顯,尤其在軍事方面,印度長期以來將中國視為戰略對手,其核戰略更是將中國列為威懾目標,對我國戰略安全構成了威脅。但是在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潮流,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下,通過和平方式消除威脅、維護安全依然是我國的戰略首選。
1、在尋求更多共識中不斷改善兩國關系。印度在1998年核試驗后大肆宣揚“中國威脅”言論,兩國關系再次緊張起來。雖然“中國威脅”更多的是印度核試驗的借口,但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印度一直以來對中國威脅深深的擔憂。不可否認,目前中印關系相互信任程度不高,雙邊關系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1]因此,我們應該在尋求更多共識中不斷改善兩國關系、增強互信。一是加強溝通建立互信。雙方高層領導人應就雙邊關系以及重大國家和地區問題進行及時交流和定期磋商,使高層溝通常態化、機制化,為兩國交往提供高層次政治指引。2005中印戰略對話正式啟動,這是兩國建立互信、保持關系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平臺。[2]二是堅持“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分歧與爭端。尤其在中印邊境問題上,雙方要保持克制,堅持通過對話形式妥善處理邊界糾紛,防止局勢升級。三是堅持“睦鄰、安鄰、富鄰”、“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方針,在合作共贏中深化兩國關系。中印同為亞洲快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體,兩國有著廣闊的合作前景,因此要不斷深入與印度的互利合作和互聯互通,在合作共贏中推動兩國關系深入發展。
2、加強兩國在核領域的溝通交流,增進互信。雖然印度以“中國威脅”作為核武器化和制定核戰略的依據,但中印兩國在核武器問題上并非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3]在核戰略原則上,兩國都堅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則,都強調將核力量維持在維護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可見,中印在核武器問題上存在共識,這也是兩國在核領域進行合作、尋求更多共識的基礎。
3、利用核不擴散機制對印度形成制約。雖然印度至今未加入國際核不擴散機制,其核國家身份也未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但印度核力量的發展并沒有受到很大影響。相反,印度不僅可以不受約束地發展核力量,還通過與美、俄、法等國的民用核能合作發展其核威懾力量,這對于中國戰略安全來說絕對是一大潛在威脅。因此,我們應該繼續促成印度加入以CTBT和NPT為主的國際核不擴散機制,利用機制對印度核力量的發展形成制約。
4、發揮積極作用,改善中印巴戰略關系。印度對中國的擔憂一方面來源于中國本身,另一方面則來源于中巴之間的戰略關系。印度一直對中巴之間的友好關系耿耿于懷,認為正是中國對巴基斯坦的核援助以及兩國的核合作對印度構成了更大的威脅。因此,改善中印巴三邊戰略關系有助于中印消除誤解、增進互信。一是要在保持中巴關系不斷發展的同時,積極發展與印度的友好合作關系,促進與印度“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不斷深入發展。二是在推動印巴關系改善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我國的南亞影響力不斷增強,中印、中巴關系發展勢頭良好,在此背景下,我國應更加積極地充當印巴關系的“調解員”,呼吁兩國擯棄“零和”安全觀,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矛盾沖突、增進互信。印巴關系的改善是平衡中印巴三邊戰略關系的關鍵,有助于中印戰略關系進一步深入發展。
二、貫徹積極防御戰略方針,做好軍事斗爭準備
2015年我國國防部發布的《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中指出,“根據國際安全和發展戰略,適應新的歷史時期形勢任務要求,堅持實行積極防御軍事戰略方針”,“立足應對最復雜最困難情況,堅持底線思維,扎實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確保妥善應對、措置裕如”。[4]當前形勢下,“積極防御戰略方針”和“底線思維”為應對印度快速發展的核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在和平解決矛盾分歧的同時必須做好軍事斗爭準備。
1、戰略上保持高度重視。雖然印度將自己擁核的理由歸結為受到中國的安全威脅,但中國在各項戰略中從沒有將印度視為威脅或對手,更不是我國核戰略的威懾目標,可以說我國對這個鄰國一直是比較忽略的。受此影響,我國對這個有過沖突、存在邊界爭端的國家研究不多,對其核戰略的研究更是薄弱。正如本文在緒論中所述,國內對印度1998年核試驗前的核政策發展動向關注較少,絕大多數研究集中在1998年核試驗之后。印度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將中國視為戰略對手,核戰略的制定一直以“中國威脅”為依據,相比之下我國對印度的研究開始晚、成果少、程度淺,如此對比結果令人擔憂。新形勢下,面對印度在亞洲戰略地位的不斷提升和核力量的快速發展,我們必須對印度有一個全新而清醒的認識,保持高度警惕,[5]加強對其核戰略思想的研究,密切關注其核力量發展動向,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2、加強作戰力量建設。首先要加強自身核力量建設,突出海基力量建設。2015年國防白皮書指出,“核力量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戰略基石”,“建設完善核力量體系,提高戰略預警、指揮控制、導彈突防、快速反應和生存防護能力,懾止他國對中國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建設有效、完善的核力量體系是應對印度核威懾的根本舉措。印度洋是印度的核心利益所在,因此印度在建設“三位一體”核力量體系時必然會對海基核力量有所側重。同樣,要想達到懾止印度的目的,必然在加強我國陸基核力量的同時補齊海基核力量的短板,提高對印的核威懾效力。其次是完善核常兼備的力量體系。我國的核武器運用思想與印度相似,主要目的在于威懾,因此常規力量依然是作戰的主要力量。中印邊境是兩國間最有可能爆發沖突的地區,一旦該地區爆發沖突依靠的主要還是常規部隊,我國在核力量上的優勢并不能發揮實際作用。因此,我國應建立完善的、核常兼備的力量體系,在核力量支撐下快速發展常規力量、建造區域常規打擊力量,在兩者共同作用下使威懾和作戰達到最佳效果。此外,還要做好打贏局部戰爭的準備,阻止常規戰爭升級為核戰爭。最后要加大高精尖技術投入與合作,提高信息化水平。核能力的發展離不開對高精尖技術,我國應加大對新材料、新技術等高科技領域的投入。我國與先進核國家在核技術方面依然存在差距,應繼續加強與這些國家的交流與合作,范圍包括雷達、發動機、運輸機、轟炸機、潛艇和防空導彈等。“有限核威懾”對信息化保障有著很高要求,因此我國在發展核打擊力量的同時還應同步提高預警、指揮、通信和情報能力,加強C4I(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情報)系統與核武器的一體化建設,有效提升戰略核威懾能力。
[參考文獻]
[1]許娟、陳利君,安全困境視角下的南亞核安全關系網,南亞研究,2014年第1期,第87頁.
[2]張力,《中印戰略對話:探索中印戰略互動機制及其制約》,南亞研究季刊,2009年第3期,第1頁.
[3]章節根,《印度的核戰略》,博士論文,第179頁.
[4]《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http://www.mod.gov.cn/regulatory/node_47121.htm.
[5]劉溫國,印度核武器的發展、影響及對我國的啟示,南亞研究季刊(增刊),第58頁.
(作者單位:南京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2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