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順波
摘 要:文章研究某柴油機在功率提升設計改進中遇到的問題,分析了柴油機功率提升后曲軸、氣缸套、活塞、活塞環等主要零部件機械和熱負荷狀況,并對這些零部件進行了設計改進,改進后的零部件通過了性能和耐久試驗,滿足了柴油機功率提升的要求。
關鍵詞:柴油機;功率提升;改進途徑
1 問題的提出
現代柴油機發展局勢是升功率越來越大,同時滿足不斷嚴格的排放法規要求。我司某型號柴油機增壓后功率強化目標65KW/r/min,但改進前實際最大功率為53kW/r/min,若功率大于53kW/r/min,柴油機曲軸箱通風裝置排出的氣體會明顯增大,同時伴有明顯的機油耗增加現象(增加30%)。
2 為解決功率提升過程遇到的問題,對柴油機關鍵零部件分析,以找出改進方案
2.1 對柴油機原氣缸套工作時產生的相對變形量進行校核
氣缸套的相對變形
δ=t/l=PNmax·l·l(3·l·E·J)
式中:t-由于氣缸側壓力產生的彎曲撓度;
E-材料的彈性模數;
PNmax-氣缸最大側壓力;
J=π/64(D-D4)-氣缸截面的慣性矩。
δ的許用值≤0.001;實際計算δ為0.0013,顯示氣缸套剛度不滿足功率提升后要求。
氣缸套受到柴油機燃燒的爆發壓力和活塞的側壓力。正常情況下,氣缸套與活塞環貼合良好。當氣缸套剛度差,因變形量大產生失圓,缸套和活塞環之間產生縫隙,燃燒氣體從縫隙中流出,活塞環刮機油作用減弱,造成柴油機曲軸箱通風裝置排氣量加大,并帶有排機油顆?,F象,機油耗增加。如果變形量過大超出設計值,缸套和活塞環之間接觸不均勻,造成局部接觸應力高,潤滑油膜遭到破壞,柴油機易出現拉缸。
2.2 對功率提升后曲軸強度分析
原柴油機曲軸材料為QT900-2,表面氮化處理。通過的曲軸的強度校核發現,曲軸的強度安全系數為1.74(要求安全系數n≥1.8),原曲軸強度設計不能滿足強化后柴油機要求。
球鐵曲軸滾壓圓角后,疲勞強度能提高30%以上,與曲軸相關裝配的零部件結構無需改變。曲軸強度校核發現,將曲軸采用氮化加滾壓圓角的工藝方法滿足柴油機功率強化到65KW/2400r/min功率要求,準備裝用氮化滾壓圓角曲軸進行試驗。
3 改進方案實施
提高氣缸套的剛度方法:(1)增加氣缸套厚度可增加剛度,但柴油機機體缸套部分水腔體積相應會減小,不利于缸套散熱,而柴油機功率提升后熱負荷卻增大,因此該方案不可取。(2)將缸套下支撐向上移動15mm,增加缸套支撐剛度,從而減少缸套振動。該方案柴油機機體和缸套改動較小,效果明顯,方案可行。柴油機曲軸由氮化曲軸改為氮化滾壓圓角曲軸,曲軸材料不變。
4 改進后性能試驗
將裝氣缸套下支撐上移、滾壓圓角曲軸的柴油機進行性能試驗,柴油機性能達到改進預期目的,改進前后對比數據如表1。
5 可靠性試驗情況
將裝氣缸套下支撐上移、滾壓圓角曲軸的柴油機進行功率提升后可靠性試驗,開始柴油機工作時各項性能指標表現正常,當柴油機連續運轉200小時后,柴油機曲軸箱通風裝置排氣量開始增大,并有輕微的排機油現象,同時排氣溫度也比可靠性試驗開始時升高25℃,可靠性試驗終止。拆開柴油機進行檢測發現,氣缸套有拉缸現象,活塞環磨損嚴重,磨損后的活塞環開口間隙為1.1(耐久試驗前開口間隙為0.32)。柴油機的氣缸套、活塞、活塞環不滿足功率提升后的柴油機負荷要求,可靠性試驗失敗。(如圖2所示)
6 可靠性試驗出現的問題原因分析
(1)柴油機功率提升后,活塞、活塞環所受的機械負荷和熱負荷同時增加,活塞第一道環處的潤滑油在高溫下易變質,變質后的潤滑油在活塞環處形成積碳,活塞環處于半粘接狀態,活塞環失去彈性。在潤滑失效的情況下,活塞、活塞環、氣缸套在工作過程磨損異常加大,很容易出現拉缸,伴隨機油耗增加,柴油機曲軸箱廢氣加大。(2)從拆下的活塞看,活塞內腔有受高溫變色現象。柴油機功率提升后,活塞頭部熱負荷增加后,也會導致活塞頭部熱膨脹過大,容易使活塞頭部與氣缸套發生粘接,產生拉缸現象。因此,必須采取措施解決活塞頭部及活塞環處的溫度(特別是第一道活塞環)。
7 可靠性試驗出現的問題改進方案
7.1 活塞改進
(1)活塞頂部采用陽極氧化處理,厚度0.04-0.08,氧化膜層隔熱性好,能使活塞頭部減少熱量吸收,降低活塞頭部溫度。(2)活塞裙部石墨化處理,石墨層厚度0.007-0.015。石墨涂層具有良好的自潤滑性能,活塞裙部噴涂石墨后,即可改善活塞初期磨合性和啟動時的防拉缸性能,又可起減磨作用,減少缸套和活塞摩擦。(3)在活塞頭部內第一道環槽附件增加環形冷卻油道,機體上的噴嘴將機油噴入活塞頭部內環形冷卻油道內,進一步降低活塞頭部熱負荷(原柴油機設計是在活塞頭部外壁噴油冷卻,冷卻效果差)。
7.2 活塞環改進
(1)第一道活塞環由桶形環改為雙面梯形環。梯形環在徑向運動時,測隙不斷變化,能把膠狀油焦從環槽中擠出,從而使環槽中的機油不斷更新,將活塞環處的積碳減少到最少程度。(2)考慮到排放法規越來越嚴格,EGR技術應用是我司降低柴油機NOX的技術路線。EGR工作時,廢氣進入氣缸內,廢氣中的微粒吸附在缸套或缸套內的機油上,造成氣缸套、活塞環磨損增加,而廢氣中的硫化物,最終也可能生成H2SO4,也會對氣缸套、活塞環等件加速磨損。因此,活塞環采用鉻陶復合鍍(CKS),CKS活塞環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高溫承載性。
7.3 潤滑冷卻系統的改進
將活塞冷卻噴嘴的直徑有φ1.4改為φ1.5,以增加活塞噴嘴噴出機油量來降低活塞頭部溫度。機油的主要作用是減少零部件的磨損和摩擦功,對零件表面進行冷卻和清洗。采用加大流量機油泵來滿足活塞冷卻噴嘴處的噴油量增加的需求,改進后機油泵比原機油泵流量增加了20%,確保柴油機在高速全負荷時機油壓力仍然達到設計值,也降低了主軸承和連桿軸承的工作溫度,提高這些軸承的可靠性。柴油機強化程度提高后,傳遞到機油和冷卻水的熱量也會相應增加,該問題通過增加柴油機的機油散熱器和冷卻水散熱器散熱面積解決。
7.4 氣缸套的改進
氣缸套長期受到活塞環的往復運動,受到氣體大的壓力燃燒氣體的高溫沖擊力,工作條件非常惡劣。氣缸套上部承受的壓力特別大,溫度也高,潤滑油膜建立和保持較困難。這要求氣缸套有較好的耐磨性、減磨性、抗咬合性和自潤滑性。原柴油機裝用硼氣缸套,現采用硼鑄鐵等離子淬火氣缸套提高缸套的耐磨性和抗拉缸性。采用菱形交叉網紋等離子淬火缸套,氣缸套等離子淬火后的網紋硬化帶有極高的硬度,成為氣缸套表面堅硬的骨架;而未淬火缸套表面質地較軟,在活塞環與氣缸套運動摩擦過程中,形成相互封閉的微油池,大大改善了磨損環境。帶EGR柴油機吸氣過程中進入的微顆粒,也能嵌入而未淬火質地較軟缸套表面區,減少了表面劃傷。因此,等離子淬火氣缸套表面有軟硬相間的網絡組織,具有及好的耐磨性和抗拉缸性。改進后的活塞、活塞環、氣缸套及潤滑冷卻系統裝在帶有EGR的柴油機進行性能試驗,性能達到設計要求(功率由53KW/2400r/min提升到功率65KW/2400r/min)。同時柴油機也順利通過1000小時可靠性試驗。(如表2所示)
耐久試驗后氣缸套磨損量為0.003mm,活塞環開口間隙增加0.035mm,零部件磨損均正常,如圖3所示。
結束語
通過對該柴油機的機體(氣缸套下支撐上移)、曲軸、活塞、活塞環、氣缸套及潤滑冷卻系統的設計改進,使該增壓型柴油機的功率提升了22%,柴油機性能和可靠性都達到了設計改進目標。
參考文獻
[1]楊連生.內燃機設計[M].中國農業機械出版社.
[2]史紹熙,等.柴油機設計手冊[M].中國農業機械出版社.
[3]楊國成,等.激光淬火提高氣缸套的耐磨性[J].江蘇理工大學學報,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