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榮
摘要:文章從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意義入手,通過分析國外小城鎮建設的成功經驗,從比較優勢的視角分析了小城鎮相對于大中城鎮在空間布局、資源保存完整性以及促進“三化”協調發展方面所具有的比較優勢,從政府、市場機制、人居環境建設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小城鎮質量建設的策略。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meaning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to analyz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ign small towns. It analyzes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small towns comparedd with the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nd towns in space layout, resource conservation integrity and promotion of "Sanhua"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are put forward from government, the market mechanism,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關鍵詞:小城鎮;比較優勢;城鎮質量;策略
Key words: small town;comparative advantage;quality town;strategy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07-0240-03
0 引言
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Joseph E. Stiglitz認為,“21世紀影響世界進程和改善世界面貌的有兩件事:一是美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二是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由此可見,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在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升級的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國家全面小康目標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城鎮化發展的新理念:推動城鎮化與工業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其中,小城鎮連接著農村與城市,被譽為“城市之尾,農村之首”,中國新型城鎮化道路要求大中城鎮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因此,小城鎮建設同樣是當前城市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是實現城鄉一體化、解決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問題、縮小城鄉差別,從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提高城鎮化質量的關鍵。
世界上一些城市化先行的國家或地區都根據各自的特點進行了小城鎮建設,小城鎮的發展也推動了其城市化進程,在解決或完善農村與城市發展不協調、提升城鎮化質量的問題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發達國家小城鎮建設十分注重發揮規劃的指導和協調作用,發展中國家注重強調綠色、生態規劃,著重突出“以人為本”、“以居住者為中心”的理念,把小城鎮環境以及生態作為系統工程與人工環境結合起來進行規劃設計。英國建筑規劃大師Ebenezer Howard(1898)首先提出發展兼有城市和鄉村優點的“小城鎮”構想,即在大城市周圍地價低廉的地區購買土地,建設環境優美,生態和諧的田園型小城鎮。英國萊奇沃思建設了世界上首座田園城鎮,米爾頓凱恩斯開發建設了英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新城開發項目;美國兼顧農業化與工業化并重發展的小鎮諾伍德;德國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小城鎮建設,強調城鎮建設和農業生產并重,古典與現代相結合,便捷生活且有序管理;日本政府通過頒布城鎮建設法把小城鎮的發展納入大中小城市發展之中,通過政府擴大公共資源投資,主導城鎮建設的發展;巴西則通過衛星城的建設來推進小城鎮建設。
國外的相關理論與實踐為我國當前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特別是作為連接大中城市和廣大農村橋梁的小城鎮建設提供了重要思路和依據。但是我國城鎮化的真正發展開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伴隨城鎮化進程日益加快和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的步伐,小城鎮發展還存在著生產要素效率低下、人口吸納與承載能力弱、投資發展環境競爭力不強、政策不配套等造成城鎮化質量發展較低等諸多問題,值得認真分析研究。
1 小城鎮與城鎮化質量的概念內涵
1.1 小城鎮的概念內涵
對小城鎮概念內涵的界定,目前學術界主要存在著有狹義和廣義兩種觀點。
按照民政部《關于調整建制鎮標準的報告》(1984)中關于設鎮的規定調整如下:①凡縣級地方國家機關所在地,均應設置鎮的建制。②總人口在2萬以下的鄉,鄉政府駐地非農業人口超過20%的,可以建鎮;總人口在2萬以上的鄉、鄉政府駐地非農業人口占全鄉人口10%以上的亦可建鎮。③少數民族地區,人口稀少的邊遠地區,山區和小型工礦區,小港口,風景旅游,邊境口岸等地,非農業人口雖不足20%,如確有必要,也可設置鎮的建制。按此標準進行劃分,狹義上的小城鎮是指除設市以外的處于農村一定區域內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服務中心的建制鎮與縣城,即小城鎮=建制鎮+縣城。
按照《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1993)對集鎮的概念內涵明確界定:集鎮是指鄉、民族鄉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經縣級人民政府確認由集市發展而成的作為農村一定區域經濟、文化和生活服務中心的非建制鎮。由此可以看出,集鎮是農村中工農結合、城鄉結合,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社會和生產活動中心。因此,廣義上的小城鎮從動態性和鄉村性的視角界定了小城鎮是指除了狹義概念中所指的建制鎮和縣城外,還包括了集鎮的概念。即小城鎮=建制鎮+縣城+集鎮。本文研究的小城鎮是特指廣義上的小城鎮。
1.2 城鎮化質量概念內涵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魏后凱、王業強、蘇紅鍵、郭葉波)(2013)發布了《中國城鎮化質量報告》指出,城鎮化質量是指在推進城鎮化建設進程中與城鎮化數量指標相對的反映城鎮化優劣程度的一個綜合概念,特指與新型城鎮化所要求包括發展質量、協調程度和推進效率等各組成要素的統一。因此,城鎮化質量是一個綜合的概念,它是城鎮化各構成要素和所涉及領域質量的集合。
2 小城鎮的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理論(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最初是由英國古典經濟學家David Ricardo提出的。比較優勢理論認為,任何組織都具有其相對于其它組織而言的比較優勢,組織間的資源要素的不流動性,決定了支配一個組織或地區中商品相對價值的法則不能支配兩個或更多組織或地區間相互交換的商品的相對價值;其次,通過組織間相互短缺的資源要素的交換,可以彌補自身組織的劣勢,從而使交換雙方都能從中受益。在推進城鎮化質量提升方面,小城鎮同樣具有大中城鎮所無法比擬的優勢,能夠比較穩定地保持在某種資源要素上相對大中城鎮而言長期的比較優勢地位。
2.1 小城鎮空間布局均衡,有利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在全國范圍看來,小城鎮在我國東、西部地區數量分布相對均衡,布點密集,符合我國人口分布特征和經濟發展現狀,這種布局上的均衡性有利于國家集中優勢資源,破解長期困擾城鎮化進程的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矛盾,實現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為小城鎮居民實現當地就業提供了可能。因此,小城鎮空間布局的均衡性有利于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提升城鎮化質量。
2.2 小城鎮生態、旅游資源保存完整,有利于發展旅游經濟
小城鎮往往依勢而建,具有大中城鎮相對缺乏的河流、湖泊、小溪、山坡林木等自然生態資源,原有建筑和街道、民俗民風保存完好。無論是從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來看,發展獨具行色的小城鎮生態旅游對于解決“三農問題”、改善農村環境并激發小城鎮活力,提升城鎮化質量都具有大中城鎮不可復制的競爭優勢。
2.3 小城鎮具有通過城鎮化建設,促進“三化”協調發展的潛在優勢
小城鎮從其形成、發展及結構、功能等因素來看,可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區域性中心城鎮,這類城鎮大部分缺少除農業外的其他成規模的、支柱性或主導型的產業。另一類是功能性專業城鎮,這類城鎮依托資源開采而興起,通常沒有培育起像樣的產業。由此可以看出,小城鎮通常缺乏一定的產業發展或產業支撐。然而,由于其規模及固有的產業因素決定了小城鎮具有大中城鎮相對缺乏的產業轉型的靈活性,小城鎮可以通過以新型工業化、城鎮現代化、城鎮集群化、城鎮生態化建設為動力,全面提升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促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等“三化”協調發展,從而促進城鄉統籌發展。
2.4 小城鎮具有發展產業集群所具有的成本優勢
在現代市場競爭中,產業集群的核心要求發展產業經濟的各種資源要素在一定空間范圍內高度集中,這種集中對于降低企業包括生產成本、交換成本的成本具有好處,有助于提高產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在大中城鎮中的產業充分“享受”由集中帶來的好處的同時,小城鎮中的產業將獲得由低地價、低人工等生產成本以及較低的交換成本帶來的比較優勢。據此,小城鎮可以通過確定相對的生產及交換成本比較優勢,從而確定小城鎮產業發展的方向,同時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在招商引資上產業選擇的盲目性,這將為小城鎮發展自身的產業集群提供基礎和支撐。
3 小城鎮提升城鎮化質量的策略建議
任何城市城鎮化質量的提升,都有其比較優勢,關鍵在于準確定位。縱觀世界各國小城鎮建設發展的歷程,總結分析其發展經驗與特點,結合小城鎮所具有的比較優勢,可以為我國的小城鎮建設在提升其質量方面提供參與借鑒。
3.1 政府引領,注重規劃管理
政府在發展市場經濟中的中心職能就是強化宏觀調控,創造良好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政府在小城鎮建設過程中應將規劃放在首要位置,按照小城鎮質量建設推進的效率為先的原則,充分發揮規劃引領的作用。小城鎮規劃要與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綜合交通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同向同步、有機銜接。在具體的項目規劃上要適當超前,必須考慮小城鎮未來的發展潛力,通盤把握小城鎮的發展規模和方向,突出重點,帶動一般,從區域發展的整體出發,全面規劃小城鎮發展的方向、布局、規模、結構,使小城鎮的發展同區域經濟、社的發展融為一體。在政府引領小城鎮規劃的工作中,要建立整體規劃的理念,注重強化調協的手段和措施,要加強對區域內小城鎮化發展條件的綜合分析和評價,建立健全的小城鎮規劃管理的監督機制,從而保障小城鎮建設按規劃既定的目標開展實施。英國政府于20世紀50年代實施的小城鎮“發展規劃”,以及70年代由“發展規劃”轉向“結構規劃”的成功案例值得借鑒。
3.2 引入市場機制,重點培育具有特色的小城鎮主導產業
產業選擇是影響城市規模及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因為政府無法獲知私人成本信息,產業選擇不應由政府來控制,一旦政府采取強制性手希,很可能扭曲個人的選擇,降低小城鎮社會的總滿意度,而是應當引入市場機制,讓小城鎮的地價充分反應市場供求狀況,發揮小城鎮在此方面的比較優勢,凈化投資環境,投資主體自然地會對產業地域分布作出合理的選擇;同時,小城鎮應對其經濟發展特點、優勢、劣勢進行具體分析,重點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主導產業,聚焦自身特有的生產要素,以形成差異化的、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競爭優勢。日本在小城鎮建設中十分注重引入市場機制,充分運用小城鎮地方資源,創建特色城鎮。20世紀80年代初,以大分縣的湯布院鎮為例,開發特色鮮明的旅游活動和旅游貿易,打造了大分縣“一村一品”的典型案例。
3.3 重視人居環境建設,創建個性宜居小城鎮
提升城鎮化質量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著相同的本質內涵,小城鎮建設也不例外。因此,小城鎮建設要求對作為小城鎮主要居住人口的農民要實現“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進廠不進城、就地市民化”的建設目標。在這種前提下,一方面,應當發展當地農村中小企業為農民創造就業機會,另一方面,要以公共交通為導向進行小城鎮建設,引入社區驅動的開發模式,強化小城鎮居民作為生產者、建設者、消費者、保護的重要作用;重視人居環境建設,在小城鎮建設中,大量采用綠色技術,將城市納入生態系統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加以考慮,高度重視小城鎮本身獨具的自然資源,提升小城鎮對人口的吸納與承載力,創建個性宜居的小城鎮。德國政府強調通過全民參與的理念推進小城鎮建設,在建設用地上嚴格控制,大范圍植樹、大面積栽花種草,以綠取勝,有效地改善了小城鎮的人文和自然環境,對具有歷史風貌的老建筑基本會維持原來的外觀,使每座城市都顯得富有歷史底蘊和文化品位,和諧之中彰顯出個性。
4 結語
小城鎮建設是城市化進程的重要內容,在支持城市、輻射帶動農村以及提升城鎮化質量、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小城鎮應當發揮自身相對的比較優勢,根據自身特點在小城鎮自身的發展質量、城鎮化推進的效率和城鄉協調發展程度等方面,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比較優勢,從而為小城鎮提升城鎮化質量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魏后凱,王業強,蘇紅鍵,郭葉波.中國城鎮化質量綜合評價報告[R].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2013:2-10.
[2]厲以寧.中國道路與新城鎮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3]新玉言.新型城鎮化——理論發展與前景透析[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
[4]新玉言.新型城鎮化——模式分析與實踐路徑[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
[5]新玉言.新型城鎮化——比較研究與經驗啟示[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
[6]石憶邵.中國新型城鎮化與小城鎮發展[J].經濟地理,2013(7).
[7]何平,倪蘋.中國城鎮化質量研究[J].統計研究,2013(6).
[8]沈關寶.《小城鎮大問題》與當前的城鎮化發展[J].社會學研究,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