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作為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谷物,對提高當地農民的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玉米種植中,做好玉米高產種植技術尤為關鍵。本文就大田春玉米高產種植技術進行探究和分析,同時針對玉米管理提出若干意見,以此全面提高玉米產量,保障農民經濟效益。
關鍵詞:大田栽培;春玉米;種植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6.12.011
近年來,隨著玉米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對玉米種植技術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因此如何穩定及提升玉米的種植產量一直受到國內外研究人員的普遍關注和重視。
1 選擇優良品種
選擇玉米品種之前,應根據當地的地質環境、光熱資源等內容,同時綜合種植方法進行選擇,一般要求玉米品種具備多抗性、高產、高質量等特點。通常情況下,春玉米應當選擇生育期大于4個月、抗逆性強、葉片上沖、株型茂密等特征的品種,常見的有先玉,種植方式則可以地膜覆蓋、清種等方式進行。值得注意的是,播種前對種子進行仔細篩選,去除病粒、小粒的種子,并將精選出來的種子在日光下曬足2天,從而提高種子的吸水能力,保證幼苗的健康生長[1]。除此之外,對于采取地膜覆蓋進行種植的品質,在品種選擇時其生育期應當長于當地裸種玉米12天左右,由此保證玉米的高產量。
2 種子包衣
種子包衣指的是將保護劑、微肥、殺蟲劑等非種子材料包裹在種子外面,以實現防止害蟲及確保幼苗健康的目的,從而促進成苗,為提高玉米產量創造良好的條件。對于沒有包衣的玉米品種,則可采用新高脂膜進行拌種,以達到保溫保濕及預防病毒感染的效果,進而加快種子發芽,增加產量。
3 播種期管理
一是播種前根據土壤墑情做好土壤耕作管理,使土壤表現為平整、松軟、高通透性的特點,以增強土壤的保肥性能。早春時期,對土壤壓實保墑,在墑情允許的條件下可在高產田完成早播,這樣一來不僅能有效利用光熱資源,還能避開病害時期,從而增加粒重,提升種子發芽率。4月下旬~5月中旬,也就是田播期間,播種后必須使用新高脂膜600倍液噴施土表面,一來減少土壤水分的無效蒸發,增強抗旱能力,二來防止形成土層板結,提高保溫性能,進而全面提升種子的出苗率[2];二是機器播種是玉米播種的常見方法,既能確保株間距離達成一致,還能維持一樣的覆土厚度,繼而促使玉米種植更加方便。因此在實際種植中,還需注意幾點:盡可能保持每畝2公斤播種量,期間根據品種特性、種植要求等內容適當增加或減少播種量。保證深淺一致,即株行距約為60厘米、播種深度約為4厘米;播種完成后進行鎮壓處理,以確保土壤密實度;三是地膜覆蓋種植必須嚴格壓實土壤,以免出現漏氣、膜翻等不良情況。
4加強田間管理
4.1 除草管理
及早定苗,選出理想的農作物苗。做好除草管理,盡早鏟趟,對于高稈大穗的玉米品種需加強蹲苗,以免出現倒伏現象。
4.2 施足基肥,合理追肥
根據土壤的供肥情況施足基肥,合理追肥,通常情況下綜合當地產量指標以及土壤情況等內容進行施肥,并明確最終的施肥量,目前主要以每生產100公斤籽粒施用3公斤氮、1公斤磷、2公斤鉀等確定土壤需肥量[3]。另一方面,根據墑情進行合理追肥,主要包括補追花粒肥與補施穗肥。
4.3 密植管理
玉米品種種植密度應當根據土壤情況、品種特性、種植方式等內容進行確定,以最大程度實現群體優勢。例如,先玉的種植密度為每畝3000~3300株,登海3622的種植密度為每畝3000~3500株,當然具體種植密度還應結合種植環境確定。此外還應保持土壤水分充足,特別是在抽穗期更要加強灌水措施。
4.4 人工授粉
由于高溫多雨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盛花期授粉失敗,針對這一情況可通過人工授粉方法進行授粉,主要做法是:露水完全蒸發及曬干后,采集新鮮花粉,使用毛筆蘸少量花粉置于花絲表面,保證授粉。不僅可以提升玉米結實率,還能增加產量,確保玉米品質。加強病蟲害防治,可選擇適宜方式及無公害農藥進行噴曬處理,以防治粘蟲、玉米螟等害蟲侵害,從而保證玉米增產增收。
5 及時收獲
如果大田中有90%以上的玉米出現植株變黃、籽粒堅硬及飽滿、苞葉松散等情況,則表示為玉米完熟期,在此情況下應當及時收獲玉米[4]。
6結語
綜上所述,在春玉米種植過程中,加強高產種植技術的應用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選擇優良的玉米品種、加強播種期管理以及田間管理等措施對提升玉米產量十分重要,所以在玉米種植中,相關部門及科研人員應當不斷完善及推廣高產種植技術,以此穩定玉米產量,努力提高玉米種植品質,從而促進玉米種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靜.淺談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3(12):14.
[2]張利香.玉米種植技術及其推廣探究[J].農技服務,2014,31(08):62.
[3]徐文龍.大田玉米的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農業與技術,2013(12):129.
[4]張德新.探析玉米優質高產栽培技術[J].生物技術世界,2015(12):24.
作者簡介:梁紅,本科學歷,萊陽市種子公司,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大田作物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