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函大食用菌科研示范基地是1998年由中國農函大總校批復設立,前身是1992年由興城市科協設立的農函大興城分校食用菌培訓輔導站,在葫蘆島和興城兩級市委、市政府及農業、財政、金融和相關科研單位的支持下,經自身的努力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食用菌野生馴化和食用菌繁育兩個體系。本文將農函大食用菌生態培訓科研示范基地工作實踐進行總結,發揮食用菌培訓示范優勢,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食用菌;培訓;新農村建設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6.12.038
農函大食用菌生態培訓科研示范基地,二十幾年來先后建立占地面積320畝,建設面積8030平方米的菌種野馴科研基地和食用菌商品生產基地,固定資產1290萬元。健全了科研與培訓示范相結合的社會服務功能,形成了食用菌科研試驗、技術培訓、菌種繁育、野生馴化、生產示范、貿易銷售于一體的綜合性基地,現具備年培訓3000~3500人,繁育母種30萬支,繁育原種20萬袋,繁育栽培種10萬袋的生產能力。基地有技術員22名,平均年齡24.7歲,是省級青年文明團隊。帶動起1.87萬農戶,生產示范面積2240畝,年出口量2000噸以上,產值1200萬元。
1 建立食用菌專業技術研究會,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葫蘆島市食用菌技術研究協會是1992年8月建立的,食用菌協會的建立,從組織上健全了機構、宗旨和任務;在銷售上以研究會為橋梁和紐帶銜接客商和市場,產品一直無滯銷現象;在發展上緊緊圍繞扶貧和下崗再就業等弱勢群體,把食用菌產業優勢向產業化轉變,在自身不斷完善、不斷健全的同時帶動了周邊地區及省外食用菌的共同發展。
2 建立農函大食用菌培訓體系,加強普及擴大生產
農函大食用菌基地結合協會科技人員,組建教師培訓體系,建立了科普技術傳播的基礎和源頭,采用多種技術傳播途徑,本著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開展系列培訓工作。
2.1 函授培訓
按農函大招生簡章的要求招收函授學員,培養技術全面而過硬的食用菌人才和生產骨干。
2.2 短期培訓
基地在每月的25~28日舉辦一期培訓,經過4天的理論和實踐學習,增加了農戶投產的信心。
2.3 下鄉培訓
一些農戶因農活和家庭等原因不能外出學習,基地組織教師主動到鄉村培訓,既方便了農戶又擴大了普及面。
2.4 發放簡報
農函大與研究會合作編寫了《農函大食用菌科技簡報》,每年出版4期,每期8000份,無償地發放給會員和農戶,讓農戶了解食用菌發展動態、新信息和新技術,根據市場需求采用新技術生產適銷對路的品種,且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3 建立農函大科研攻關體系,不斷解決生產難題
農函大基地在技術咨詢與指導過程中,發現農戶在生產中有一些難題嚴重影響農戶的發展和效益提升,針對這一點,基地組織科技人員和研究會骨干進行立項攻關。自1992年以來基地投入36萬元,攻克44項課題,有5項通過省科委鑒定,并獲得省金獎和國家優秀項目。在技術上有多項突破,例如滑子蘑無床架立體栽培技術,打破了全國20多年的傳統栽培模式,不用床架、不用床簾、不用打包、立體出菇,這一技術的推廣可使每戶節省成本1/3(近3000元),全省5000多戶可節省資金1500余萬元。從2001年以來,葫蘆島、朝陽、吉林總投料500多萬噸,均收到良好的效果,為規模化精品生產奠定了基礎,此生產技術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食用菌生態循環技術,解決了老菇區交叉污染和廢料再利用層層增值的問題,實現3~5倍的附加值,這一技術也達到了國內領先;靈芝高級藝術盆景造型是一項食用菌生物工程,利用生物技術培育出多種自然景物,被稱為國寶,有較強的貯藏價值和收藏價值,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16年基地又試驗成功樹下食用菌栽培技術,適用于果樹、林地等樹陰下生產,將為我省食用菌開辟新的栽培領域,創造新的財富。通過科研技術的推廣,使農戶不斷的吸收新技術創造新效益,促使產業不斷發展,農戶生產不斷擴大。
4 建立農函大生產示范體系,引導產業走向標準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和國際市場對食用菌產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產品的無公害與天然、營養與保健放在首位,為不斷提高產品生產的無公害和不斷符合國際化市場要求,建立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是農函大食用菌基地的重要工作。
2000年初,農函大食用菌基地選址在興城市舊門鄉民主村,經3年的努力,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食用菌野生馴化、菌種繁育、生產示范三個體系,占地120畝,建設面積3030平方米,健全了科研與培訓示范相結合的社會化服務功能。基地于2008年通過了食用菌綠色食品認證,形成了由始端品種選育至終端產品銷售的系統工程。這一體系的建立每年將培訓示范農戶1500人次,逐漸引導生產戶由無公害食品向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轉化,闖過食用菌綠色壁壘,不斷適應出口需要,農函大食用菌基地被葫蘆島市和興城列為農民科技增收工程示范基地。2005年5月,農函大食用菌基地被國家標準化委員會批準為國家級無公害食用菌標準化示范區,承擔全市2220戶食用菌無公害生產,為無公害食用菌生產奠定良好的基礎。2006年協會在興城市華山街道建立食用菌生產加工出口示范區,為會員建設117棟大棚共8萬平方米,并建立了配套的培訓和產品加工體系,總投資750萬元,示范區于2009年11月投入生產,年產量4000噸,年產值8400萬元。
總之,農函大食用菌科研示范基地在不斷發展壯大,發揮食用菌培訓示范優勢,為當地的新農村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榮斐,本科學歷,興城市農村經濟發展局,經濟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