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作物的生長必須要有適合的溫度、充足的水分及營養,這些條件都會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人類社會活動的加劇,導致生態惡化,全球氣候變暖,一些極端天氣頻繁出現,導致溫度、水分等條件的變化給農業生產帶來影響,造成作物發育不良,導致農業減產甚至絕收,因此對氣象變化進行深入研究,做好觀測及預報,提高氣象服務水平,對于農業生產是十分重要的。
關鍵詞:氣象;災害;農業生產
中圖分類號: S4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6.12.052
1 我國多發氣象災害
1.1 干旱
干旱是常見的氣象災害,我國是水資源相對缺乏的國家,而且水資源在時空分布上十分不均衡。由于地理位置原因,處在亞洲東部,每年都會重到季風的影響,導致的干旱情況具有普遍性、季節性及區域性,而且近些年受厄爾尼諾影響,干旱在北方地區基本呈常態,而且還會有特大旱災出現。干旱一年四季都有發生,華北、東北、云南、四川等地集中在春季發生干旱,北部地區及黃淮地區多發夏旱,秋旱則在大部分地區都有發生,而冬旱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
1.2 洪澇災害
洪澇災害是主要的氣象災害,其形成與多種因素有關,如降水量、土壤結構、地理位置、植被、季節變化等。洪澇災害的發生往往是伴隨干旱而發的,基本上大旱之后必有大澇,一旦發生就比較嚴重。由于我國的江河較多,多數情況下每年的汛期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發生,特別是南方地區,江河比較密集,易發洪澇災害,導致農業生產受損。洪澇災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高損失性及突發性。基本上大部分地區都有過洪澇災害發生的情況,而且一旦發生,損失都是比較嚴重的,災害的發生比較突然,短期內就會導致大面積農田過水,生產生活都受到嚴重影響。
1.3 臺風
臺風是沿海地區比較多發的一種氣象災害,主要產生原因是來自熱帶海洋上產生的低氣壓,引發強對流導致空氣的快速流動,具有很強的破壞力,是全球最嚴重的氣象災害之一。臺風的發生具有頻率高、發生區域相對集中、影響范圍大、季節性強等特點,我國沿海地區一般在每年5~11月間是臺風的多發時間,臺風的發生對于農業生產及對居民生活的影響是十分嚴重的。
1.4 冰雹
特別是北方山區地帶,近些年來屢有冰雹災害的發生,導致農業損失極其嚴重。冰雹是一種區域性較強的氣象災害,一旦發生,會對農作物植株造成損傷,果實、莖葉都會受到傷害,導致植株發育受到影響,嚴重時會造成絕收。冰雹的形成基本都在強對流天氣中發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自然現象,與地理位置、外部環境以及氣象條件有關。
1.5 冷凍
冷凍災害主要是由于氣候變化導致氣溫出現較低的情況而引起霜凍、寒凍,這是一種多發生于冬季期間的氣象災害,有凍害和低溫冷害兩種情況。凍害可能是下霜產生的霜凍害,也可能是寒潮產生的凍害,由于溫度降低到零攝氏度以下,很容易導致農作物生長受影響,甚至死亡,造成減產或絕收。
2 針對氣象災害的防御對策
2.1 構建完善的災害防御體系
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農業生產與氣象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氣象災害的發生對于農業發展影響越來越大,所以政府有關部門必須要對氣象災害的防御引起足夠的重視,協調社會各部門,統一部署、聯合協作,共同構建完善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對氣象災害的發生能夠做好提前的預案,進行有組織的防御、指揮。加強氣象災害預警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氣象災害的發生、級別、嚴重程度等進行預警,做好監測工作,以便提前做好防范,在多部門的通力配合下,把氣象災害的破壞降低到最低。
2.2 掌握氣象規律,調整農業布局
氣象災害的發生從來都不是孤立的,總是與自然條件、環境變化等有密切聯系,這就要求在氣象災害的防御方面要求有關人員要了解環境情況及氣象規律。氣象工作人員要根據氣象變化做好監測,及時進行災害發生進行測報,為農業生產提供氣象災害發生預警,而農業生產中,要通過農業生產的科學合理布局,提高抗災能力,促進農業的高產、優質、高效。
2.3 提高防災減災意識
一是大力宣傳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提高人民群眾對氣象災害的認識,使人們對于各種氣象災害的產生原因、破壞力以及防御的基本措施進行充分了解,以便遇到災害發生時,能夠采取正確的方法進行處理,更好地抗災減災;二是提高氣象人員及防災減災工作人員的基本技能,增加防災意識,不斷提高個人的技術水平及專業能力,以便在氣象災害的測報及防御等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提高對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減少因氣象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促進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2.4 建立農業災害保險與補貼機制
不斷探索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保險機制,由政府主導,聯合商業保險及其他社會力量加入,國家在政策上給予大力扶持,統一協調,建立保險新模式,化解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帶來的風險。因地制宜建立新型補貼模式,減輕災害帶來的影響,穩定農業發展。
2.5 增強生態環保意識
環境變化是導致氣象災害產生的直接原因,在農業生產中一定要遵循自然規律,加強水資源及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并做好保護工作,不斷加強環境治理,統籌安排生產活動與防災減災工作,避免因人類活動而導致環境出現改變甚至惡化情況的產生,盡量避免因人為因素而導致氣象災害的發生。
3 結語
氣象災害對于農業生產的影響十分嚴重,所以必須要做好氣象災害的深入研究,加強氣象測報工作,根據不同氣象災害發生的規律和特點,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防御,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加以防御,實現防災減災的目標,促進農業生產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倪秀國,本科學歷,鐵嶺縣氣象局,工程師,研究方向:農業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