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景玲
[摘要]2015年,白銀綜合試驗站靖遠示范縣北灣金山科技示范點李明山漁場發生草魚絳蟲病。筆者為多年在養殖一線從事漁業技術推廣一魚病測報工作者,現將發病情況及診治過程總結如下,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金山村草魚 絳蟲病 防治
[中圖分類號]S9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650(2016)03—0291—01
1發病情況
發病池塘面積30畝,水深1.2米,水質較肥。2015年4月底放養規格為1斤左右的越冬草魚種,6月中旬,當地水溫在20℃左右時發現零星草魚絳蟲病,到7月中旬,當地水溫在26℃左右時,發病率迅速增高,但無大量死魚現象。病魚癥狀:魚體發黑,鰓絲蒼白,腹部膨脹,肛門稍紅,魚體消瘦,離群獨游。剖開魚腹,可見腸道表面嚴重充血、發炎,魚腸前段第一盤曲脹大成胃囊狀,腸壁的皺褶萎縮。剖開腸道,可見腸內密集半透明乳白色帶狀蟲體批量,頭節有一個明顯的頂盤和兩個較深的吸溝,蟲體多為剛開始形成節片的幼蟲,長2~3厘米;少數為成蟲,體長達到14厘米。根據以上癥狀,初步判斷該病例屬草魚頭槽絳蟲病。
2病害分析
魚類頭槽絳蟲病是由九江頭槽絳蟲、馬口頭槽絳蟲等引起的魚類腸道寄生蟲病。寄生于草魚腸道的多為九江頭槽絳蟲。九江頭槽絳蟲屬扁形動物門、絳蟲綱、假葉目、頭槽科、頭槽屬。蟲體扁平狀,有節片。蟲體長度約在2~3厘米。頭節心臟形,其上有一明顯頂端盤和兩個肥大的深槽。九江頭槽絳蟲生活史,經卵、鉤球蚴、原尾蚴、裂頭蚴和成蟲五個階段,有二類宿主,中間宿主是劍水蚤,終宿主是魚。鉤球蚴在水中被劍水蚤吞食后,在劍水蚤體內發育成原尾蚴,劍水蚤被魚吞食后發育成裂頭蚴之后長出節片,形成成蟲。
3流行與危害
九江頭槽絳蟲病原是兩廣地區草魚魚種地方性疾病,由于苗種的引進,將這種寄生蟲病攜帶到了其他地區,使得此類病成為一種廣泛性流行病。九江頭槽絳蟲主要引起草魚夏花和春片發病,魚苗培育階段,常常在4厘米左右的草魚腸內可找到數以百計的裂頭蚴及部分成蟲。九江頭槽絳蟲病對越冬草魚魚種危害更大,發病魚池魚類死亡率高達90%以上。九江頭槽絳蟲病的感染還具有明顯的年齡因子,草魚魚種感染頭槽絳蟲病后,經初染、繁盛階段,若未致魚體死亡,隨著魚體成長,大約在10厘米以上,寄生蟲感染率和感染強度逐漸下降。因此,成魚養殖一般不會出現此病。另外,九江頭槽絳蟲病的發生與進展還與水溫有關,在28~29℃水溫下,草魚從吞食感染有原尾蚴的劍水蚤后,至絳蟲成熟能產卵,大約只需3周時間。
4治療過程及方法
治療過程:根據九江頭槽絳蟲的危害,建議養殖戶全池潑灑生石灰或漂白粉以殺滅池水中蟲卵和劍水蚤,同時用吡喹酮預混劑混飼殺滅蟲體。但由于當時沒有吡喹酮,養殖戶便自行用藥。7月15日,開始使用0.35m g/l漁用敵百蟲藥液全池潑灑,連用兩次,無效。8月初,養殖戶購買來吡喹酮,8月2日養殖戶開始使用吡喹酮預混劑(每千克魚體重48毫克)混飼,每天投喂兩次,連續投喂3天,同時全池潑灑0.35mg/l漁用敵百蟲藥液。至8月5日,魚類病情有所好轉,攝食逐漸正常。為了徹底治療好此病,養殖戶接著又投喂了兩個療程吡喹酮預混劑,至8月底,魚類病情基本得到控制。
治療方法:1、吡喹酮,按每千克魚體重用48毫克吡喹酮,拌餌投喂,每天兩次,三天為一療程。2、丙硫咪唑,每千克魚體重用40毫克,拌餌投喂,每天兩次,三天為一療程。3、硫雙二氯酚,每千克魚體重用2~3克,混飼投喂,每天兩次,三天為一療程。4、精制敵百蟲粉,每500克面粉中加40克精制敵百蟲粉制成藥面,按每天魚的食量投喂,連喂3~6天。5、中藥南瓜子,每萬尾夏花用250克南瓜子粉混飼投喂,連喂3天。
5問題討論
5.1防病意識較差。清塘消毒不徹底;引進苗種時未檢疫;苗種放養之后消毒工作不到位;在輪捕輪放過程中,苗種池、成魚寄養池混用等,造成此病流行和蔓延。
S.2日常管理不夠精細。發病初期,由于養殖戶的疏忽,未能及時發現魚病,直到6月中旬,有垂釣者釣上魚,殺魚烤吃,發現有幾條草魚腸道寄生頭槽絳蟲,養殖戶才知道草魚得了此病,使得魚有病得不到及時治療,從而延長了病程。
5.3養殖戶重視力度不夠。總認為寄生蟲病只會影響到魚類攝食,而不會引起魚類死亡,于是抱著可治可不治的態度,隨便用些殺蟲藥,結果是,不僅未治好魚病,反而拖延病情,使其加重。
6小結
防治草魚九江頭槽絳蟲病,切斷傳染源及其生活史為主要預防措施。在苗種放養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徹底清塘,以殺滅蟲卵和劍水蚤。治療時,用吡喹酮預混劑混飼內服殺滅蟲體,同時外用漁用敵百蟲藥液全池潑灑,殺滅水環境絳蟲鉤球蚴和中間宿主劍水蚤。內外兼治,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