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寶
支委的同志讓我寫黨員事跡材料,其實,作為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師黨員,我們大概都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更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有的只是作為一位黨員、一位教師所生活的校園蹤跡罷了。下面,我從到校以來的工作經歷談起,說說我是怎樣盡到黨員教師的責任的。
本學期,由于學院工作需要,我被借調去人事處負責人事檔案方面的工作。作為一位教工黨員,我始終認為:我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只要工作需要,只要力所能及,只要上級布置下來,我們就要先執行,在執行中盡職盡責,盡心盡力,這是一位黨員必須具備的基本的組織觀念。
我碩士研究生階段讀的是廣外中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畢業論文定稿后,于2013年3月到學院參加教學工作。最初在思政部公共教學部負責《普通話》、《財經應用文寫作》等課程的教學任務。入職不久,上述兩門課只上了一周時間,上級即安排我轉做思政部專職思政教師,接過一位離任老師的思政課,開始上《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次年這門課程改稱《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二學期開始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為了處理好一桶水與一碗水的關系,在已有的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的基礎上,我制定了“海閱計劃”,規定了一天中必修思政文獻的“時間特區”,窮搜博覽了與高校思政教學有關的基礎理論和教學改革等相關文獻,早閱晚修做筆記,特別是從中國知網下載的我們思政部主任黃斌昌教授的近二十篇文獻讓我獲益匪淺。通過海閱博覽,我迅速積累了思政專業理論基礎,有幸拜讀了與思政教學改革有關的案例教學法、專題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等思政教學方面的探析文獻,結合課堂教學實踐,我深刻體會到了教學相長的滋味。思政教學與思政教育的現實意義和當代社會歷史發展相對稱而產生的無形且巨大的張力和魅力,使我感觸到:面向90后大學生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政教育,是黨員教師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和歷史責任,這是我從三尺講臺獲取的內心感受。以此為動力,我積極探索了融文學、史學、哲學與思政理論于一體的教學模式,致力于提升思政教學的有效性。面對現實我深知,這必是一條長長寂寂的路,荊棘與蔓草叢生,朝霞與風雨相伴。但我是一位黨員教師,我默默記著初登講臺時,思政部黃教授的教導:三尺講臺,終歲莫問榮枯事;兩袖清風,回首只聞桃李香。
后來造化弄人,學院于2013年10月調我到團委工作,當時,團委專職工作人員只有我一個人,工作必須要立即開始和學生干部一起做。馮新送院長的一句話讓我努力地挑起重擔。馮院長說:“團委也是一個講臺,而且是一個更大的講臺”。面對學院重托,在黨團業務知識缺乏、與日常工作駁雜多端的緊張日子里,除了急用先學,海閱計劃外,哪里還有更多的選擇。天助自助者,一本北理工畢業生寫的《大學生社團:理論、管理、案例》,一本鐘永圣博士寫的《雷鋒精神與中華傳統文化》,一本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校學生干部工作手冊》,這幾本書幫了我的大忙,工作思路、方法和策略,甚至是參加社團活動時的即席發言都有了源頭活水。工作中,我深深體會到,我們學院社團活動資源有限,社團生存競爭激烈,經營一個社團的不易恰如父母養一個孩子!與此同時,我也看到一些學生社團存在娛樂化傾向。帶著這些問題,我在看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后,及時提出社團“主業”意識,突出差異化社團建設,倡導學生機構與學生社團干部的責任、擔當、定力、規矩意識,開展“部長讀書活動”,社團活動得以有序開展。與青春活潑的青年大學生們在一起,我的心情總是晴朗的,眼中的風景總是清新的,渾身的活力總是無限的。這就是近朱者赤的效果吧。
至此,我在團委前后工作四個學期,用一位教工黨員的話說,每次都是去“救火”的。雖然歷史已經展開新的一頁,但我在思政部和團委的工作經歷讓我受益終生,因為我努力過,付出過,感慨過,創造過。與學生干部們融洽相處,亦師亦友的記憶已經成為白水帶風景區的景色,值得我倍加珍視。或許正是因為這層情感和理性相織成的深層關系,讓我最近參加一位老師黨課試講的現場點評時站到了黨員教師的立場上。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上周三下午,在學院業余黨校常務副校長黃教授主持的第十期業余黨校工作布置會上,一位年輕教師為我們試講中國共產黨黨史,我受邀前往聽課并被黃教授點將第一個點評試講情況。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在聽課過程中不間斷地記了筆記。在開始點評這位青年教師的試講之前,我先談了對黨課教學的認識。到南方學院以來,我先后參加了第八、第九兩期業余黨校培訓班,負責部分教學和管理工作。其間,我聽了幾位主講教師的黨課,形成了我對黨課的認識。黨課和思政課類似,想讓學生喜歡就必須調動熱情。從參加培訓的學生角度來說,黨課的教學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學知識,受教育;第二層是洗心滌濾,凈化心靈;第三層是明確目標,樹立方向,開始奮斗。因此,黨課教學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準備,一是黨課格調要高,嚴肅活潑,不能講那些低俗的東西;二是要說身邊人身邊事,可以舉一些我們學院的黨員教師的事例,比如工程系輔導員江老師、工商管理系輔導員陳老師、學院優秀黨員教師等等這些學生認識的黨員的事例;三是一定要有互動,鼓勵反思,不能滿堂灌,因為黨史知識,學生們已經從初中、高中一路考過來的,他們自己都可以上臺講課;四是要認真備課,突出重點,不能忽悠學生,特別要將黨史知識和黨的執政合法性的問題提到唯物史觀的認識高度。從思政教育的意義上,我認為黨課實質上是一門修身勵志課。
接下來,我談談對試講情況的看法。記得學院第一任督導辦主任顧教授強調過:作為教學督導去聽課,你一定要先發現至少三個優點之后,才有資格說別人的不足之處。這位年輕老師的試講有至少以下三個優點,一是態度認真,積極準備;二是課件精美,圖文并茂;三是聲音洪亮,吐字清晰。作為同事,試講中的不足也要明確指出來。第一問題是關鍵知識點問題。比如,我們聽到你說“1912年召開黨的十八大”、“黨的一大上來自全國的十二位優秀黨員”、“1934年因為右傾導致紅軍長征”,我相信這是你的緊張和口誤,因為這是在領導和同事面前試講的,相信在學生面前這些問題不會出現,但關鍵知識點史有定論,不能口誤。第二個問題是關于文革問題。作為黨課老師,要么一筆帶過,要么閉口不談,否則談得不深不透,只能讓學生一頭霧水,不知所云。第三個問題就是要有互動,不能全程獨唱,適當地進行提問,引發思考,或者剪輯一些小視頻,在講課期間播放,避免課堂太沉悶。第四個問題是全程平鋪直敘,沒有重點,建議分時期、按階段講黨史,最后提升到認識的高度,從唯物史觀和群眾觀點強調黨的執政合法性的問題。
坦率地說,指出一位同事的試講存在的具體問題,往往要冒風險的。比如人家會說“你的課上得怎么樣?”、“你怎么能毫不客氣地指出別人的不足?”在平時相處的非工作場合,對于非原則性的問題,我當然是不會這樣言之鑿鑿、冒充大師的,但在黨課的講臺上,在講臺有紀律、學術無禁忌的氛圍里,我們至少不能誤人子弟吧。我們為什么不能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黨員教師的座右銘呢?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而我是一位黨員教師,“求上進,負責任;常樂觀,總認真”是我的信條,愿與大家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