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琴
摘 ?要:為推進社會經濟的進步,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應努力營造綠色的生態環境。然而所謂的造林綠化,并非只是完成造林目標,而是要實現生態綠化的目的。在造林后仍然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尤其是造林后的林業技術工作,對于林業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對造林綠化后的技術工作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和探討,以期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造林綠化;林業技術;林業建設
1 概述
綠化造林是建設綠色生態環境的關鍵環節,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樹木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之一,在為人類提供優質的居住環境的同時,還起到調節大氣中碳氧平衡的作用,能夠有效凈化環境。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森林資源目前呈現出日益豐富的發展趨勢,樹木年增長量已經和消耗量基本持平。可以說,我國的造林綠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和成果,然而森林資源的豐富度只是在樹木數量上的豐富,在質量上還有待提升。森林資源分布呈現明顯的不均衡狀態,森林資源總量的水平不高。因此,應做好造林綠化后的林業技術工作,實現生態環境和自然環境的統一協調,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2 造林綠化后的工作
2.1 保證苗木造林后的成活率和質量
用材林樹種是綠化造林中普遍采用的樹種,并且在長成后會作為原材料,用于制作各種器具和家具。然而,在宜地林上種樹并不意味著造林綠化目標的實現。造林后樹木的生長情況以及質量的好壞,對于綠化工作至關重要。
提高原材料樹木的質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改造質量較差的殘次林,做好林木的管理工作,對于殘次林的改造要以自然發展規律為依據和前提。精心管理已經長出的樹苗,提高修枝、施肥、澆水等工作的技術水平。對于沒有出苗的林地,則要采取補種的方式進行管理。對于林木要做到精心管理,以各項標準和指標作為參考依據進行測定。然后根據優勝劣汰的原則,在陽光、土地和水分等資源的分配上,使質量好的樹種占有更多的優勢。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殘次林的樹苗,不能采取全部砍伐的方式,這是違反大自然的發展規律的,不僅會導致極大的浪費,還會對生態平衡造成不利的影響。其次,對于樹種的結構,要逐步地進行調整。樹種生長態勢不佳、發生老化的現象在造林綠化中較為常見。如果造林所選擇的樹種過于單一,森林生態系統的抵抗力就變得很低,一旦遇到病蟲害,就會出現大面積受災的情況。對于這種情況,可以采取增加樹種多樣性的方式來做出調整,科學合理地布局苗木的種植區,使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獲得提升。
2.2 對林木進行科學化管理
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加強林木的管理工作,林木的管理包含很多內容,如苗木扶正、更換死樹枯樹,以及對于土壤采取的林地清理、松土施肥等處理,對于樹木的病蟲害防治、適當修剪、合理間植等。林木的生長發育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林木自身特性、管理方式和環境因素等。不同樹種其生長發育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人們在不斷的研究和實踐中,對于這些規律已經漸漸熟悉和掌握,而科學化管理林木,就是采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以樹木生長規律為前提和基礎,使林木朝向人們需求的方向生長。林木的生長質量同許多因素有關,如林木所處的自然環境、林木的管理等。而對于林木的科學管理則包括充分的陽光和水分、合適的種植深度、較高的土壤質量等。除此之外,自然災害、市場現狀、病蟲害等問題都是在林木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考慮的內容。為科學合理地規劃和開展各項管理工作,應對各種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堅持依法治林、動態管理綠化養護經費,注重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提升。
2.3 適時合理砍伐
林木的生長會經歷不同的階段,需要針對每個階段的特點選擇適宜的管理策略。在造林綠化工作完成后,為了進一步加快林木更新的速度,合理調節養分結構,可以采取適時砍伐的方法,從而使林木獲得更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在具體實施時,要制定輪伐區間、采伐的范圍和指標等,所采用的依據就是林木年齡的大小,并根據一定的順序采用小班作業的方式砍伐。目前,對于科學林木砍伐這種工作模式的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需要在實踐中獲取進一步的實踐經驗,并不斷加以優化和完善。
2.4 對林木資源進行有效利用
對于林業工作者來說,提高森林資源的利用率是其工作的目標,也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因此應采取各種措施提高林木資源的質量和利用率。建立自然保護區,營造人工林,采取人工干預的方式解決森林覆蓋率下降和生態環境被破壞的問題。為防止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保護森林資源,應發展速生豐產林。對于采伐量要加以嚴格的控制,從而改善培育和采伐失調的問題,尤其是對于過伐林,為了使其能夠休養生息,應適當采用只育不采的方式。同時要注意減少浪費,提高木材的綜合利用率,對于加工后產生剩余物加以再利用。
2.5 利用高新技術加強林業建設
當今林業市場的競爭不單單是物質資源的比拼,而是高新技術應用的較量。政府有關林業管理的管理條例短時間內不會做出大的調整,主要還是依托高新科學技術來促進我國林業的發展。在高新技術快速發展更新的時代,使得林業建設也搭上了順風車,尤其是生物技術的廣泛推廣不斷地促進林木優良性狀和品種的選擇,提高了林木的抗蟲抗病能力等。
林業技術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推動。首先,做好林業技術的推廣工作,建立具有較高素質和業務水平的林業技術推廣團隊,這是林業建設進一步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同時也是提高苗木成活率的有效途徑。其次,堅持科技興林的策略,提高造林科技含量,目前已經總結和應用了一批先進的林業技術,并在林業生產中獲得了廣泛應用,然而仍然還有一部分林業技術缺乏實驗、總結、記錄等環節,從而導致實際的苗木成活率不高。因此作為相關的林業單位,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有效的技術推廣方案。再次,加強基層林業單位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開設林業科技人才的專項資金,對于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要進行獎勵,提高科技人員從事科研工作的積極性。最后要加強科技培訓工作,要把科技興林政策切實落實到思想層面,提高林業技術人員使用和傳播林業科技的能力,使其更好地服務林業建設工作。
3 結束語
造林后林業工作的一個關鍵原則是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造林本身是一項環境友好的人類活動,如果在造林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破壞環境及生態的情況,如農藥、化肥等污染,造林綠化工作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義。因此要致力于開創依靠高新科學技術促進造林綠化后工作的新局面,在保持環境原本面貌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林業生產的經濟效益,使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和諧友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偉.淺談造林綠化后的林業技術工作[J].科學理論,2014(6):376.
[2]李長春.造林綠化后的林業技術工作[J].北京農業,2013(15):7-9.
[3]羅琳,肖飛.造林綠化后的林業技術工作探討[J].大科技,2014(13).
[4]侯毅,王利峰,李芳銀.淺談造林綠化后的林業技術工作[J].農民致富之友,2015(12).
[5]楊廣生.分析造林綠化后的林業技術工作[J].民營科技,2015(3).
[6]張修海.造林綠化后的林業技術工作探究[J].大科技,20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