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
構建區域循環性農業經濟體系就應該重點解決在生態環境建設上存在的重要問題,促使循環農業經濟與區域生態環境發展相輔相成。那么應該從完善農業服務配套體系;實現綠色生產與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保證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內清潔排放并且產品安全;提升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水平。
一、提升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水平
農業經濟體系基礎農業產業是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的基礎,其經濟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區域生態循環農業經濟體系建設水平。因此,為構建健全的區域循環性農業經濟體系需提升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水平,即以現代新型農民為主體,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裝備、現代管理方法、現代經營理念為導向,以實現區域農業產業自然特色性、民族特殊性、地域特色性、加工工藝特色性、安全特色性、文化特色性及其生態特色性為目的,結合農業產業化、組織化、市場化發展的要求,通過規范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整體素質、增強農業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推進區域由傳統農業逐漸向現代化農業轉變。
二、完善農業服務配套體系
首先,區域相關政府部門需借助各種媒介或機構向公眾開展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生態循環型農業經濟氛圍,樹立起公眾資源節約意識、生態環保意識;其次,建立生產循環性農業技術創新、推廣、服務體系,增加科研建設的人力、財力、物力資源投入,組建高素質、高質量科研人才隊伍,由該隊伍承擔實用技術的研發工作,其研發需致力于三類技術:一是廢棄物資源化技術。如基質化技術、能源化技術、飼料化技術等;二是耦合技術。如沼液肥料的施用時間匹配技術等;三是減排減量化技術。如水肥藥高效利用技術等;再次,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建設力度。如水利工程建設、農村信息網絡建設、鄉村道路建設等;最后,加大農業設備和工程建設,推進區域循環型生產趨于機械化、工程化。其建設著重于:一是農藥噴灑機械等減量化設備;二是廢棄物商品有機肥生產設備、固液分離設備、沼氣發酵設備等廢棄物資源化設備;
三、實行節約生產、集約化經營,促進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運行低投入、高產出一方面,區域政府應圍繞“管理”為中心,實行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管理經營,慎重選擇土地流轉、農民合作及社會化服務途徑,通過推進區域土地、資金、技術等多種要素資源集中于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實現區域農業產業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以此將區域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后有效連接起來,形成一條完整的有機產業鏈,從而推進區域農業產業區域體系內農業產業發展,最終使得農業產業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大大提高;另一方面,規模化、集約化區域農業生產經營下需區域政府建立起健全的生態循環型經濟多層次產業體系,即落實到自然資源的配置和利用工作,拓展系統經營規模和產業鏈的延伸,通過實現自然資源的多層次、多品種加工、運銷,保證農業產業鏈內物質、能量多層次循環利用,此形勢下不僅降低了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運行投入,而且大大增加了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的產出。
四、依據區域各種循環模式,形成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內多重循環共存共榮區域生態循環型農業產品網絡體系的構建離不開循環農業的參與,實踐表明,循環農業的發展質量直接關系到多個方面,其主要體現在:循環農業發展質量越高,生態循環型農業產品網絡體系越有效,循環農業的種類和數量越繁雜,區域生態循環型農業產品網絡體系越強大;反之亦然。因此,循環農業質量、數量及其類型的發展對區域生態循環型農業產業網絡體系的建設起著較大程度的積極作用,所以各區域需緊密養殖業、畜牧水產業的現狀,大力發展各種類型的循環農業,例如以農業科技園區綜合經營循環模式,以漁、牧、農等綜合經營循環模式、以林果草牧漁結合的立體綜合經營循環模式,以沼氣設施為中心的綜合經營循環模式等,另外,各種循環模式是區域構建健全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前提條件,該模式涉及到種養、加工、供銷、教育、科技等多個經營部門,其有助于推進區域實現各要素資源的合理配置及農業產業鏈內物質、能量的多層次循環利用,實現各子循環鏈間物質、能量、信息等資源共享,從而形成區域循環型農業經濟體系內多重循環共存共榮。
(作者單位:157000黑龍江省寧安市三陵鄉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