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艷 申秀 蔡武寧
摘 要:為促進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防控效果和質量,宿城區率先參與江蘇省水稻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示范項目實施。通過指導、督促、監管項目區合作組織適期開展防治,以實現節本增效、糧食安全、保護生態、農戶滿意的目標。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防治;做法與體會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04
宿遷市宿城區種植水稻1.7萬hm2,病蟲害常年發生,防治要求高。為促進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防控效果和質量,2013~2015年,宿城區率先參與江蘇省水稻病蟲專業化統防統治示范項目實施。3a來,通過指導、督促、監管項目區合作組織適期開展防治,項目區農藥使用減量、農戶節本增收。
1 項目實施概況
根據江蘇省財政廳、農委方案批復,2013~2015年,宿城區實施省級水稻病蟲專業化防治示范項目面積分別為0.33萬hm2、0.27萬hm2、0.13萬hm2,每年補貼標準均為40元/667m2,3a來,共實施項目資金440萬元。農戶補貼部分由合作組織在與農戶簽訂承包防治協議時直接減免到戶。項目區各合作組織根據病蟲發生情況統一組織開展防治,防效好,農戶滿意度高。項目實施經驗和做法在2014年江蘇省專業化防治培訓會上作交流發言。
2 主要做法
2.1 方案制訂 加強領導
水稻病蟲專業化防治項目涉及資金量大、惠及農戶多、實施過程要求高,為強化項目監管,保障項目規范操作,區農委與財政局主動加強溝通,請其參與監督實施,共同制訂實施方案并行文上報;農委分別與實施鄉鎮農服中心簽訂項目實施責任狀,并成立項目工作領導小組和技術指導小組,強化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協調、監管、政策解讀和技術宣傳培訓服務。聘請市植保專家擔任項目區技術顧問,指導項目區適期防治、科學用藥,實現節本、提效、增收目標。
2.2 政策宣傳 權責明確
水稻病蟲專業化防治項目補貼金額多,并非全覆蓋,為保障項目區規范實施、化解矛盾,區農委4月初就開始動員、宣傳、發動,多次召集鄉鎮農技人員、合作組織進行座談、調研,對項目實施的方式、方法、要求進行宣傳講解、討論,在此基礎上制定項目實施方案。并向項目區農戶印發《致廣大農民朋友們的一封公開信》,增強農戶對補貼對象、補貼標準、補助發放方式的政策了解,明確各自在項目實施中應承擔的責任和享有的權利。
2.3 嚴格程序 規范操作
2.3.1 遴選服務組織
堅持“五有”:有工商注冊并在農業部門備案的從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合作組織;有服務能力,水稻承包防治面積在67hm2以上;有服務重點,即整村推進、集中連片田塊優先,統一品種、統一栽培模式、統一栽培時間的連片田塊優先,高產創建示范片優先;有良好信譽度,近兩年無重大服務糾紛;有較強的病蟲測報和防治技術支撐。
2013~2015年,經過鄉鎮推薦、綜合考察,參與項目實施的合作組織分別為10個、8個、5個。各合作組織服務面積、補貼資金、聯系方式、聯系人等信息在宿城農林信息網上進行不少于7d的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2.3.2 層層簽訂協議,落實權責保障
堅持落實監管責任,尊重雙方平等的原則,層層簽訂協議,即鄉鎮農服中心與轄區內服務組織簽訂協議、服務組織與服務專業隊簽訂協議、服務專業隊與農戶簽訂協議(2hm2以上大戶有流轉協議或相關證明),明確項目實施過程中各自的責任與義務。
2.3.3 公示農戶清冊,杜絕虛報套領
合作社對參與項目實施的農戶清冊,以農戶所在村為單位,進行不少于7d的公示,公示內容包括農戶姓名、所在村組、參與實施的水稻面積、享受補貼資金等內容。公示清冊有區財政局、區農委的舉報電話,接受群眾監督,堅決杜絕虛報套領情況發生。
2.4 全程指導 過程監管
2.4.1 加強技術培訓,提高防治水平
結合農民培訓工程、科技入戶等項目實施,對項目區合作社成員、農戶多次開展水稻病蟲識別、發生規律、防治要點等技術培訓。同時,于防治適期前,農委多次召開專業化防治現場培訓會、推進會,指導科學防治、推進專業化防治面上開展。
2.4.2 推選供藥企業,統一采購藥劑
采購合同及供藥數量是核對合作組織實施面積落實情況的重要依據之一,參與項目實施的田塊要求統一藥劑供應。防治工作開展前,區農委結合培訓,要求項目區合作組織推薦供貨渠道,每種藥劑確定1個供貨企業,并要求供貨企業與合作組織簽訂供貨協議,藥劑供應有合同、有資金結算單據等。
2.4.3 做好病蟲情監測,加強信息傳遞
按轄區管理原則,各鄉鎮明確農技人員做好項目區病蟲情調查與上報,區農技中心根據各鄉鎮上報情況,結合系統調查與大田普查結果,在與各鄉鎮會商的基礎上,形成防治意見并通過印發明白紙、“12316”短信平臺、技術培訓等多種途徑傳達至合作組織及廣大農戶。經統計,3a來,水稻病蟲防治過程中,項目區合作組織每年平均開展防治4次,比農戶自防田塊平均減少用藥0.8次,減少用藥量20%以上,全區沒有出現病蟲危害損失嚴重田塊,水稻單產普遍高于周圍自防農戶田塊。
2.4.4 加強督導檢查,促進規范操作
項目實施過程中,農委分管領導、農委紀檢組、區財政局等相關人員參與督導,對防治效果、資金運作等情況(到田頭、訪農戶)進行隨機走訪,督導規范操作、問題及時糾正到位。病蟲防治結束后,區、鄉農業部門對項目區農戶滿意度進行抽查,農戶滿意度高。
3 工作成效
項目區防效好,總體上實現了“節本增效、糧食安全、保護生態、農戶滿意”的目標。
3.1 經濟效益
3.1.1 防效好
3a對承包防治區、農戶自防區和對照區病蟲情調查,防治區防效明顯。紋枯病:承包防治區、農戶自防區防效分別為80%和70.4%;稻縱卷葉螟:承包防治區、農戶自防區防效分別為97.8%和92.8%。
3.1.2 產量提升
經對項目區和農戶自防區測產情況,項目區和農戶自防區平均每667m2產分別為608.8kg和589.7kg,增產19.1kg/667m2,按市場價2.8元/kg計算,可增53.48元/667m2。
3.1.3 省工節本
承包項目防治區根據病蟲發生情況,開展防治3~5次(防治3次的主要為移栽雜交稻區、4~5次的主要為粳稻區),平均為4次,比農戶自防田塊平均少施藥0.8次,減少藥、工投入32.6元/667m2。
項目區農戶除補貼外,實際節本增收86.08元/667m2。
3.2 社會效益
3.2.1 解放了勞動力
宿城區農戶戶下種植水稻面積偏少,且零星分散,病蟲發生種類、發生情況、防治時期、防治次數、用藥量等不確定性較強,防治工作又是農業生產過程中一項費神、費力、費錢、危險的農事活動,一家一戶防治花費工時較多、且防效不佳。開展專業化防治,防治面積、防治效果直接與防治隊員利益掛鉤,提高責任心和積極性,工作效率和防效提升,減少用工量,解放勞動力,促進勞動力的轉移。
3.2.2 增強了重大病蟲害應急防控能力
開展專業化防治,簽訂防治協議,合作社要對農戶田塊防治效果負責,必須有防治隊員、防治機械,并與技術部門保持溝通聯系。同時加強測報、把握適期防治,強化人員培訓、提高防治水平,添置防治設備、提高防治能力,選購農業部門推薦配方,保證藥劑對癥、高效低毒,提高重大病蟲災害的快速封鎖和撲滅能力。
3.2.3 保護了糧食生產安全
病蟲害統一專業化防治,提高防治效果,減少產量損失;避免了高毒高殘農藥使用,嚴格農藥安全間隔期使用,保證稻米品質,防止中毒事故發生,避免了稻米農藥殘留超標。
3.2.4 帶動了專業化防治服務面積擴大
專業化防治省工、節本、增效,實現合作社、農戶、機防手三方共贏,促進了各方的積極性,必將促進專業化防治面積的迅速擴展。
3.3 生態效益
專業化防治適期用藥、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避免了盲目、濫用農藥現象發生:專業化防治區比常規大田防治區減少用藥量20%以上,減輕了環境污染;專業化防治區包裝物統一收集處理,避免了農藥包裝袋(瓶)及殘液對土壤、水流、空氣等造成的環境污染。
4 工作體會
4.1 風險難以估算,農戶費用收取難
受氣候自然條件、病蟲發生基數等影響,病蟲發生程度難以估算,防治次數、用藥品種無法準確預算,合作社、農戶在費用收取方面很難達成共識,各合作社承包防治費用收取不一,部分合作收費偏低,一旦病蟲重發生,則增加防治次數;大多數配藥、施藥人員防護措施不到位,且未參加保險。一旦出現預算外的事件發生,則承擔風險。
4.2 高性能防治機械投入少,人員流動性強
目前高性能病蟲防治機械投入少,且在當前栽培模式下后期無法下田作業,田間病蟲防治仍以人背機為主,作業環境差、勞動強度大,加之季節性強、報酬低,人員難固定。
4.3 服務重點應向規模種植戶轉移
專業化統防統治在規模種植區更有利于高性能設備的使用,提高作業成效。規模種植大戶對新科技、新機械、高效低殘新農藥應用渴望度高,接受和適應能力強,今后即使停補,也不影響其發展。
作者簡介:于海艷(1977- ),女,本科,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作物病蟲測報及防治技術指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