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新兵 姜培水 李榮會
摘 要:茶葉是浙江省開化縣傳統的經濟作物。開化是“中國龍頂名茶之鄉”。 隨著開化龍頂名茶品牌的確立,茶葉生產逐步由大眾茶向名優茶轉變,但生產管理一直都處在無序、分散、低檔次的作坊式階段,優越的自然條件并不能產生良好的經濟優勢。本文以長虹鄉為試驗基地,針對開化縣茶產業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提升對策,為進一步發展開化茶產業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茶產業;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S57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15
開化縣,位于浙江西部邊境,擁有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和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80.54%。全年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以上標準,地表水水質達到國家Ⅰ類水標準。開化屬浙西中山丘陵,溪流、山塘、湖泊眾多,溫暖濕潤,降雨量1814mm,日照時數1712.5h。全境峰巒重疊,山嶺連綿,縣域版圖的85%為山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開化的土壤以黃壤為主,土壤PH值一般在4.5~5.5之間。開化的自然環境有利于茶葉生產。
1 現狀
1985年開化龍頂名茶被評為“全國名茶”,先后86次獲得省部級以上金獎,蟬聯“浙江省十大名茶”稱號,被確認為“浙江省名牌產品”、 “浙江省著名商標”,2000年開化縣被列為“中國龍頂名茶之鄉”。
隨著開化龍頂名茶品牌的逐步確立,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嘗試生產開化龍頂名茶,逐步由生產大眾茶向名優茶轉變,但一直都處在無序的、分散的、低檔次的作坊式階段。茶園管理粗放,大面積荒蕪,整個產業慢慢走向萎縮。“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優越感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茶葉銷售難度加大,茶農收益下降,優越的自然條件并不能產生良好的經濟優勢。延續茶葉生產的傳統優勢,發揮開化的自然優越做大做強開化茶產業是廣大農技推廣人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選擇具有代表開化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風貌,普遍適合茶樹生長,有利茶葉優良品質形成的自然條件,地處中國綠茶“金三角”(浙江開化、安徽休寧、江西婺源)核心區的長虹鄉為試驗基地。
經過觀察、問卷、民意測驗、訪談等方法收集材料,采用個案研究、行動研究、綜合分析,發現開化茶產業存在如下問題:
基地面積偏大,不能與當地采工相匹配,不能分批勤采,廣種薄收;基礎設施落后,抵抗自然災害能力差;管理不善,經營粗放,農藥、化肥、鋤草濟的使用不科學;加工環境、機械設備、衛生條件落后;茶樹品種過于單一,互補性不強,沒有統一的質量標準,處于無序狀態;產業人員文化、技術水平較低,商業和營銷意識不強,小農經濟的純農民現象十分突出;市場發育不全,銷售渠道不多,產業輻射面不廣。
2 對策
2.1 抓基地更新,提升園地質量
根據全鄉的村莊人口分布狀況對基地面積、茶樹品種、標準化茶廠建設等進行統籌規劃,力求采工力量與基地面積整體匹配,合理布局,科學發展。
根據不同品種發芽特點:淘汰一部分原立地條件差,生長勢不好的老茶園。通過臺刈 、重剪、深翻、客土、筑堤埂、修林道、施有機肥等技術手段更新老茶園。
基地布局力求與該鄉正在開發中的旅游景觀點建設相配套,促進旅游景觀點的綠化、美化。為以后的旅游業和茶產業輻射面的擴展做準備。
茶園施肥、除草、病蟲防治嚴格按《浙江省茶葉安全種植技術規范》(DB33/T675---2008)標準進行操作。配有環境檢測員、植保員、肥料員、農資專用倉庫。
建立完整的園地開發、施肥、病蟲防治、采摘、加工、農殘、產品銷售記錄檔案。
2.2 抓標準化建設,提升加工水平
長虹鄉原有作坊式的開化龍頂名茶加工廠30座,每座加工廠的規模均比較小,而且都在居民區或附近,設備簡陋,周圍衛生條件差,不符合食品安全和無公害生產的要求,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按照總體規劃,進行標準化茶廠建設,現在全鄉已擁有按《浙江省茶葉安全生產地方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無公害食品茶葉》”要求建造的標準化茶廠4座(每個片區一座),分布在虹橋、莘田、田坑、五林4個行政村。人員培訓后上崗,分片區進行標準化集中加工。
2.3 抓技術培訓、 提升隊伍素質
長虹鄉是一個革命老區鄉,人們祖祖輩輩深居大山之中,交通不便,信息不暢,大多數茶農的文化、科技水平較低,而且,單家獨戶的小農經濟意識比較濃厚,根據這一特點通過科技講座、舉辦培訓班、組織評茶會、召開研討會、現場指導等多種教學形式,提高茶農的認識水平和科技水平。近年來共發放各種科普資料3000多份(冊),每年都要舉行2~3次技術培訓,共有500多人(次)參加培訓學習,現已培養產業骨干6人,國家級評茶員5名,一大批產業技術能手,基本適應茶產業發展的需要。
2.4 抓協會建設,提升產業協調
按技術規范組織生產的同時,重視各生產單位之間和內部成員之間的協調工作,2008年組織創辦了永欣,順波兩個茶葉專業合作協會,籌集了專門的管理經費,制定了協會規章,通過協會管理和協調,達到相互幫扶與相互制約的目的,使整個產業處在祥和、有序、順暢的發展氛圍之中,克服產業之間的惡性競爭而產生內耗。
2.5 抓市場培育,提升營銷能力
除了本縣縣城外,北京、上海、寧波、紹興、杭州等地都有長虹鄉茶農設立的開化龍頂名茶銷售點,建立窗口,樹立品牌和形象,并擁有一批相對固定的外地客戶和外地經營合作者,有力地促進了營銷能力的提升。
2.6 抓綜合開發,提升產業輻射面
做好茶產業副屬產品的綜合開發,利用臺刈下來的茶樹桿作為發展食用菌的原料,成功實現了發展黑木耳生產;采集茶果榨油;茶樹花作為制作花茶的原料等,力爭充分挖掘潛力,增加收益,擴大產業的輻射面,增加附加值。
3 成效
3.1 經濟效益
2014年實現產值1800萬元,是2010年的4倍。全鄉人均茶業收入1285元,比項目實施前增加964元。每667m2產值由原來的562元增加到4186元;茶產業已由原來的全鄉第二大農業經濟產業,上升為第一大農業經濟產業。實現了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經營,勞動密集型向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換。提高了資金和勞動力的使用效率,避免了原來因茶樹品種單一,生產高峰期太集中;抵抗自然災害能力弱,生產風險大的缺陷。延長全年的實際生產時間,增加了產量,提高了質量,增加了收入。(附表1)
3.2 社會效益
增加農村勞動力就業機會,擴大就業渠道,使許多不能外出打工的農民在家門口也能
找到工作(1個采茶女工1a的采茶收入平均可達6000元,多的可達8000~9000元)。產業協會引領500多戶的經濟發展,促進經濟增長面的擴展;生產有續性獲得極大提高,解決了集約與分散的矛盾。隨著經濟收入的增加,就業面的提升,促進了社會的和諧和穩定,為一批中老年人(尤其是中年婦女)的安居樂業提供了條件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3.3 生態效益
經科學管理,整齊美觀,一片片的茶園就象是一幅幅美麗的山水畫,人們在優美、清新的環境中采茶,勞作,收獲豐收的喜悅,養身又養心。茶園建設,提高涵養水源能;減少水土流失;提高荒山、荒田、荒坡的利用率;提高全鄉的綠化率;用地養地相結合,提高土壤肥力,山更綠,水更清,生態更優化。
參考文獻
[1] 莊晚芳.茶樹栽培學[M].農業出版社,1984:1-10.
[2]張彭年.茶樹栽培學[M].農業出版社,1982:1-5.
[3]陳櫞.制茶學[M].農業出版社,1986:124-129.
[4]高啟杰.農業推廣學[M].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8:18-33.
[5]高啟杰.農業推廣學[M].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8:107-108.
[6]駱世明.農業生態學[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323-330.
[7]楊文鈺.農業生產化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13.
[8]魯成銀.WTO對中國茶葉發展的影響[J].中國茶葉,2002(5):19-21.
[9]董文霞.我國茶樹昆蟲研究進展[J].中國茶葉,2004(2):10-11.
[10]徐永成.世界茶葉經濟及發展趨勢[J].中國茶葉,2002(4):3-4.
[11]魯成銀.實施品牌營銷推進茶產業升級發展[J].中國茶葉,2010(6):4-5.
[12]冷揚.茶園主要害蟲無害化防治技術[J].中國茶葉,2010(7):28-29.
[13]毛祖法.浙江茶葉產業轉型升級基本方略研究[J].中國茶葉,2010(10):6-9.
[14]傅萍.建德茶產業發展提升策略探討[J].中國茶葉,2010(6):10-11.
[15]鄭求星.開化龍頂茶產業現狀-浙江省茶產業轉型與轉升級對策[J].轉型升級論壇,2009:1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