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仔豬飼養管理是生豬生產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之中仔豬的腹瀉性疾病對于仔豬危害極大。本文將通過對于仔豬腹瀉性疾病的病因分析,研究探討對于仔豬腹瀉性疾病的綜合防控,分析仔豬腹瀉性疾病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仔豬;腹瀉性疾病;綜合防控
中圖分類號:S82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50
前言
近年來,雖然我國的經濟處在飛速發展時期,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總體經濟之中的比重在不斷的上升著,但是第一產業的基礎地位沒有任何的動搖。養殖業作為第一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我國農業生產的穩定和增收。在從事養殖業的農業生產者之中,40%的養殖者選擇了養豬生產。仔豬養飼是養豬產業發展的基礎,但是仔豬易發的腹瀉性疾病,是影響仔豬生長以及生豬生產的重要因素。為降低腹瀉性疾病對于仔豬的影響,保證生豬生產的質量和數量,對于仔豬腹瀉性疾病的綜合防治就成了必須研究的課題。
1 仔豬腹瀉性疾病病因
仔豬腹瀉性疾病是仔豬常見的疾病,也是對仔豬生長影響最大的疾病,在秋冬季節,仔豬感染腹瀉性疾病之后存在70%~80%的致死風險。要對仔豬腹瀉性疾病進行綜合防治,要對仔豬腹瀉性疾病的病因進行研究。仔豬腹瀉性疾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常見的致病原因有以下幾種。
1.1 哺乳母豬方面原因
母豬的哺乳是仔豬出生之后最重要的營養來源,也是最可靠的一種營養來源。母豬的哺乳質量直接關系到仔豬的生長與發育,在母豬哺乳期間,更換母豬飼料或者母豬出現病癥,都會影響到母豬的乳汁質量,從而影響到仔豬的生長情況。在實際養殖之中,母豬生產之后要適當的調整母豬的營養配方,在日糧中適當增加部分精飼料,以滿足母豬哺乳期間對于飼料的需求且不能因為母豬乳汁脂肪含量較高引起仔豬的腹瀉性疾病;及時的注意母豬的身體狀況,母豬的病變會通過乳汁直接傳到仔豬體內,造成仔豬的病變,引起包括腹瀉性疾病在內的多種疾病,影響仔豬的正常生長和養殖。
1.2 仔豬自身原因
仔豬的腹瀉性疾病也有可能是由于仔豬自身的原因所引起的。仔豬如果喂養飼料過早,會影響到仔豬從母豬乳汁的成分之中吸收病原抗體,影響仔豬的抗病性,從而引發腹瀉性疾病;仔豬的腸胃吸收功能較弱,不能從飼料之中吸收所需要的全部營養,且飼料喂養過早會使得仔豬的腸胃受到一定的損傷,引發腹瀉。仔豬斷奶之后,要與母豬分欄飼養,環境應激變化和斷奶之后的喂養方式改變,都會使得仔豬的腸胃功能受到不同的刺激,從而發生腸胃功能的紊亂,誘發腹瀉。仔豬的消化機能發育不完善,不能將所攝入飼料的營養成分充分的進行消化,或忽然改變飼料,也有可能會引發仔豬的腹瀉性疾病;仔豬自身接觸到病原體,也會導致仔豬感染腹瀉性疾病。
1.3 飼料方面原因
仔豬在正常斷奶之后,飼料是其最主要的營養來源,飼料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也會直接引起仔豬的腹瀉。飼料存放不當或超過保質期,導致飼料產生霉變或者滋生某些致病微生物,利用這樣的飼料對于仔豬進行喂養之后,會誘發仔豬的腹瀉;飼料之中的草料受到了農藥或者化肥的污染,導致喂養之后仔豬出現中毒現象,引發中毒性腹瀉,嚴重可能會導致仔豬死亡甚至疾病蔓延。
1.4 病原性原因
傳染病因素是仔豬腹瀉性疾病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常見的仔豬腹瀉性疾病傳染病因有大腸桿菌、魏氏梭菌、沙門氏菌、傳染性胃腸炎(冠狀病毒)和流行性腹瀉病毒等,其中大腸桿菌和魏氏梭菌會引起不同類型的仔豬痢疾,對于仔豬的生長和養殖產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一般情況下,大腸桿菌可導致仔豬白、黃痢,一年四季都會發生,高溫時節高發,主要危害10日齡以內的仔豬;傳染性胃腸炎(冠狀病毒)各年齡的豬都易感,多發于寒冷季節,以10日齡以內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有的可達100%;流行性腹瀉病毒各年齡豬都易感,發病率可達100%,哺乳仔豬死亡率在50%左右;沙門氏菌也是仔豬腹瀉性疾病常見的治病因素,主要導致仔豬的仔豬副傷寒。沙門氏菌產生條件簡單,一年四季均可產生,所以仔豬的副傷寒也是一年四季均有可能發病。仔豬欄內衛生狀況差,氣溫多變或者驟降等因素,都會產生沙門氏菌,會導致仔豬不同癥狀的表皮紅斑、腸炎等腹瀉性疾病,影響仔豬的生長質量,嚴重的會造成仔豬的大面積死亡。
除由大腸桿菌、魏氏梭菌和沙門氏菌所引起的仔豬痢疾以及副傷寒等常見的仔豬腹瀉性疾病外,由細胞內勞森菌的仔豬增生腸炎,水腫病等疾病,都是仔豬常見的腹瀉性疾病,多見于二月齡以下的仔豬。因為這一時段的仔豬腸胃消化功能弱,不能很好的將所攝入的飼料消化,因為腸道之內飼料淤積而產生內生性細菌引發腹瀉性疾病。且在這一時段內,仔豬的抗病性較弱,且未進行防疫疫苗注射,導致了這一時段的仔豬易感染外來細菌或微生物,造成腹瀉性疾病。
1.5 寄生蟲致病
除母豬、飼料、病原性致病因素以及仔豬自身的原因之外,寄生蟲也是導致仔豬腹瀉性疾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引起仔豬的腹瀉性的寄生蟲病有豬球蟲、豬小袋纖毛蟲、鞭蟲等。常見于三月齡以下仔豬,這一時間段的仔豬因為其腸道功能不健全以及飼養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均會導致仔豬的常見性腹瀉或腸炎等,雖然致死率不足20%,但是對于仔豬的生長和質量有著嚴重的影響。
2 仔豬腹瀉性疾病的綜合防控
仔豬腹瀉性疾病的致病因素眾多,且危害較大,一旦出現防控上的失誤,就有可能會導致仔豬的大面積死亡,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雖然現階段對于仔豬腹瀉性疾病的治療技術正在不斷的發展,但是應該以防控為主,治療為輔,以保證仔豬的正常生長發育。
2.1 健全生物安全體系
仔豬腹瀉性疾病的大部分是來自病原微生物引起,要對仔豬的腹瀉性疾病進行防控,健全生物安全措施是最關鍵環節。母豬的生物安全。處于哺乳期的仔豬,最大的腹瀉性疾病來源便是母豬,只有對于母豬進行良好的生物安全保護,才能夠將仔豬感染腹瀉性疾病的風險降到最低。現階段,對于仔豬的病毒性腹瀉疾病,主要依靠豬傳染性腸胃炎和豬流行性腹瀉的二聯疫苗進行控制,分別在母豬妊娠期的第15天和第45天進行預防接種,使得母豬體內產生免疫細胞,可以在生產后通過乳汁使得仔豬產生一定的免疫抗體。對于大腸桿菌、魏氏梭菌以及沙門氏菌所引起的仔豬腹瀉性疾病,在母豬的妊娠期進行5種抗原的疫苗接種,以預防仔豬出生后10日齡之內的白痢、黃痢等腹瀉性疾病。在飼料方面,應該合理的搭配母豬在妊娠期以及生產后的飼料,在確保母豬正常的營養攝入的基礎上,加強母豬的抵抗力,降低母豬的乳汁脂肪和蛋白質含量,避免因為母豬乳汁營養過剩導致的仔豬腹瀉。在母豬的飼料中可以加入適量的中藥成分,以提高母豬自身的抗病性;要做好母豬的防暑抗寒工作,確保母豬在妊娠以及哺乳期間不會感染腹瀉性疾病,以免傳染給仔豬。
仔豬自身的腹瀉性疾病防控。仔豬因為其脆弱的身體情況,在出生后的10d之內不宜接種各種預防疫苗,所以在母豬的妊娠期,要對母豬進行豬腸胃炎以及豬腹瀉二聯疫苗以及5種抗原疫苗的接種,確保仔豬的遺傳抗病因子。如果未對母豬進行疫苗接種的,在仔豬出生后的第2天應立即進行疫苗接種,但是接種的方法不能為直接注射,要進行口服接種,確保仔豬能夠吸收疫苗。仔豬的腹瀉性疾病預防應該以抗菌藥物注射接種為主,在仔豬出生之后的第3天、第7天和第20天分別注射20%濃度的土霉素注射液,或者在仔豬出生時及15d日齡內口服大慶霉素,對于仔豬細菌感染的腹瀉性疾病進行預防和控制。對仔豬的非傳染致病因素,應該在其飼料之中加入一定的維生素和亞硝酸鹽,預防仔豬的腹瀉,注射相關藥物,保證其體內微量元素的平穩。在仔豬飼料之中添加或者口服除蟲藥物,滅殺仔豬體內因為營養過剩、消化不良所產生的各種寄生蟲,保證仔豬的身體健康。
對于豬舍的建造。豬舍雖然不屬于仔豬腹瀉性疾病防控生物安全的范疇,但是其在仔豬腹瀉性疾病防控的生物安全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容忽視。豬舍的建造應該選擇避風面陽的地勢較高的地方,以保證空氣的流通和豬舍的防寒避暑工作的進行,避免仔豬因為氣候原因而感染腹瀉性疾病。在建造豬舍的時候應該將配套設施也建設完畢,保證豬舍的消毒和衛生,盡可能的減少微生物和致病細菌的滋生,保證仔豬安全的生長環境。相鄰的豬舍應該有一定的間隔,避免豬舍之間致病因素的互相傳播,保證豬舍的相對安全與獨立。對于豬舍的消毒尤為重要。在母豬生產之前以及生產之后,要對母豬所在的豬舍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將豬舍內微生物的含量和存活度降到最低,以保證仔豬出生后生活環境的安全與衛生。仔豬出生之后,應定期對豬舍進行消毒和檢查,盡可能的降低致病細菌的存活率,保證仔豬的生物安全。仔豬轉欄前,應對仔豬和所轉的豬舍進行全面的消毒。要注意的是,對于仔豬以及豬舍的消毒,要保證消毒液不能對仔豬產生危害。
2.2 飼養管理
仔豬的腹瀉性疾病防控與飼養管理是分不開的,只有飼養管理到位,才能確保做到仔豬腹瀉性疾病的防控。
仔豬的腹瀉性疾病的防控,不僅僅和仔豬的飼養管理有關系,和豬舍之中其他生豬的飼養以及生豬飼養管理人員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杜絕人為的將致病因子帶入養殖場之中,嚴格飼養管理人員的管理制度,配備專業的防護設備以及消毒設備,避免因外來因素導致仔豬的腹瀉性疾病。
要嚴格養豬場生豬引進隔離觀查,避免帶有病原的豬進入養殖場,造成仔豬腹瀉性疾病的傳染。養殖場的生豬最好以場內自繁自養為主,盡可能的避免外來生豬,尤其是攜帶病菌或者病豬的進入。如果要引進生豬,要選擇衛生防疫條件較好的生豬產地以及生豬飼養基地引入,確保引入生豬的來源健康。在生豬引入之后,要先進性全方位的防疫檢驗,注射二聯疫苗等防疫疫苗,然后進行隔離飼養,隔離期間確認引進的生豬生長發育健康良好,再進行混養。尤其是仔豬的引進,應適當的延長隔離飼養的時間,避免仔豬之間的交叉傳染。
要加強仔豬的飼料的管理,進行合理的搭配。仔豬在哺乳期間,要對母豬的飼料進行合理的搭配,避免母豬乳汁營養過剩導致的仔豬腸胃不調和寄生蟲的滋生。在仔豬出生的前15d,盡可能的保證仔豬的母乳供應,使仔豬可以從母豬的乳汁當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和免疫力。仔豬斷奶之后,飼料喂養要循序漸進,不可一步到位,以免仔豬因為消化不良而產生的腹瀉癥狀。要定時定量的對仔豬進行喂養,確保所喂飼料的質量,保證仔豬能夠從飼料之中攝取充分的營養物質;還要在飼料中加入一些免疫調節劑或腸道有益菌,提升其腸胃的消化能力和自身免疫力,在保證仔豬生長的同時防止仔豬腹瀉性疾病的發生。
2.3 仔豬的免疫及藥物保健
仔豬的腹瀉性疾病的防控,除了生物安全以及飼養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之外,仔豬的免疫以及藥物保健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仔豬的免疫應該從母豬的妊娠期便開始,對母豬進行相應的疫苗注射,進行腹瀉性疾病預防,確保仔豬出生時帶有一定的腹瀉性疾病的免疫能力。出生后,應將疫苗注射以及口服藥物進行配合,對于仔豬的后天免疫力進行提高;在仔豬的飼料之中加入維生素,微量元素以及山楂、穿心蓮等中藥材,利用藥物的保健作用,提高仔豬的抗病免疫力。
3 仔豬腹瀉性疾病的治療
仔豬腹瀉性疾病的防控是保證仔豬質量,降低仔豬腹瀉性疾病發病率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防治并不是萬能的,對于仔豬感染仔豬腹瀉性疾病之后,應該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避免個別病情擴散成疫情。發現仔豬感染仔豬腹瀉性疾病的,應該立即將感染疾病的仔豬進行隔離,并且準確的判斷生病仔豬所感染的是腹瀉性疾病之中的哪一類型,做到對癥下藥。在將染病仔豬隔離之后,應將其所在豬欄之中的全部仔豬轉欄飼養,并對所有存欄仔豬進行消毒和免疫檢測,盡可能的將潛在的病豬發現。在全部仔豬轉移出豬欄之后,對于發現病豬的豬欄進行全方位的消毒,將一切可能的致病因子扼殺。
對于仔豬因為飼料等原因產生的腹瀉性疾病,其癥狀較明顯,危害較輕,也可以適當的將治療藥物混合在飼料之中,進行治療,并且通過飼料的配合提高仔豬的免疫力。對于因為細菌等原因發生的仔豬腹瀉性病變,其病癥不明顯,潛伏期長且危害巨大,應該配合適當的殺菌藥物進行治療,對于沙門氏菌等病菌感染,應采取注射藥物方法進行治療,但是藥物量應該控制在適當范圍內,避免對于生豬上市造成危害。
4 結語
仔豬是生豬養殖最關鍵的一環,也是生豬養殖之中最為繁瑣的一環,但是在這段時間也是仔豬感染腹瀉性疾病的危險時期。在仔豬生長時期,做好仔豬的腹瀉性疾病防控工作,十分重要,需要更多的實踐,來研究更合適的防控方法,提高仔豬質量。
參考文獻
[1]王鑑. 仔豬腹瀉性疾病原因及綜合防治措施[J].中國畜禽種業,2014,10(7):126-127.
[2]孫秀麗,趙江麗. 仔豬腹瀉的綜合防控措施[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4(23):43-44 .
[3]周軍,李紅斌. 引起仔豬腹瀉的細菌性疾病及其防控措施[J].飼料與畜牧·規模養豬, 2012(1):31-33.
作者簡介:林鴻(1970-),男,壯族,廣西德保縣人,大專,研究方向為畜牧養殖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