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彬
摘 要:以個體農戶為主體的分散式小農經濟因生產規模小、經濟實力弱從而在其農產品的流通環節中處于劣勢地位,產品流通過程不得不依賴中間商才能走向終端市場。推進集約化農業經濟是打破農產品在流通環節中中間商的壟斷地位、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穩定農產品市場、發展農村經濟、改善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農經濟;農產品流通;集約化農業經濟
中圖分類號: F30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57
前言
我國農村土地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就形成了農村土地分散經營、一家一戶在一塊小土地上獨立耕作的小農經濟模式。小農經濟在改革開放初期為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做出較大的貢獻。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小農經濟的低組織化、小規模、耕地零碎化等問題越來越成為對發展現代農業的制約。農戶的分散化經營, 也使得他們在面對農產品收購企業或參與農產品市場交易的過程中勢單力薄, 無法與組織化程度極高的農產品購買集團(中間商)相抗衡,獲得平等的談判地位[1]。
1 農產品的流通環節
商品交換是實現價值的關鍵,流通是實現商品交換的必要條件,因此流通環節是經濟社會的一個重要環節。農產品流通環節也不例外,是實現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途徑。雖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農產品商品化率的提高, 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日益完善, 但依然存在基礎不牢、效率不高、渠道不穩, 農產品買難賣難問題時有發生, 農產品在整個流通環節的利益分配機制不協調等問題[2]。
目前我國農產品的流通渠道主要有:農貿市場零售、批發市場收購、龍頭企業收購及中間商收購等多渠道并存,其中通過中間商收購在農產品流通渠道中占有較大的比重,而且批發市場及龍頭企業的收購渠道也往往被中間商所壟斷。因此,農民生產出來的農產品主要是通過中間商渠道進入市場。
由于中間商處于絕對壟斷地位,因此可以往往通過控制出貨量來控制終端市場的商品流通總量從而控制終端市場的商品價格;因出貨量的控制使得收購市場產品積壓,中間商又可以通過壓低收購價格來獲得高額的利差,這就是源頭上農產品出現嚴重過剩,但是終端市場價格依然堅挺的根本原因。
由于終端市場的準入制度、產品等級分類、保鮮、包裝、物流、倉儲等因素的制約,個體農戶因其規模小、零散化的特點,使其除了少量的產品在臨近農貿市場直接銷售外很難突破中間商的渠道直接向終端市場供貨。而臨近農貿市場的容量有限,遠無法容納農產品銷售需求;臨近農貿市場產品供應量充足,價格不高,個體農戶的收益不理想。
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大量的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走向市場,有些觀點認為可以通過電商平臺來破解農產品在流通環節中受制于中間商的難題。電子商務作為一種全新的商務模式,在某種程度上確實能夠突破傳統的商業流通渠道,減少流通環節,促進商品流通。然而,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實現商品流通同樣要解決產品等級分類、包裝、物流、保鮮、倉儲及網上營銷等問題,對小規模、零散化的個體農戶而言這些問題還是無法解決。
電子商務雖然無法打破農產品流通環節中中間商的壟斷地位,但對促進農村品流通、減少流通環節依然有著積極的意義。在傳統市場模式下因準入制度等原因,中間商很難于直接進入終端市場,中間商只能通過向生產者(農戶)手上收購產品,再將產品賣給終端零售商,中間商通過賺取價差來獲得利潤,終端市場由零售商壟斷。但是,電子商務平臺的應用使得中間商可以輕易突破零售商在終端市場的壟斷地位,利用電子商務平臺中間商可以直接將商品輸送到終端客戶手上。電子商務在某種程度上減少了流通環節,為中間商提供更多的利潤,在這種情況下中間商有可能會適當讓利給前段市場,讓農戶獲取一定的利潤來提高生產及產品品質控制的積極性,但同樣無法打破中間商在整個市場流通環節上的壟斷地位,在整個市場的流通環節中個體農戶同樣沒有任何的話語權。
在農產品的銷售流通環節中,中間商占著絕對壟斷的地位,向上可以通過控制供貨量、抬高價格來壓縮終端零售商的利潤,向下可以通過減少收購量來造成產品積壓、壓低收購價格。那么如何打破農產品在流通環節中間商的壟斷地位是決定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積極性的一個重要課題。
2 農產品流通環節中的出現中間商壟斷的原因
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環節中出現中間商處于絕對壟斷地位的原因主要有:個體農戶為主體的分散式小農經濟難于適應現在經濟社會的發展。現在經濟社會的市場準入制度、產品等級分類、包裝、物流、保鮮、倉儲等成本因素決定著產品沒有達到一定的規模是無法立足市場。分散式小農經濟模式意味著每個生產者都有極強的自主性、零散性,而每個生產者的產量都遠達不到市場基本的準入規模,分散式小農經濟對市場反應遲鈍、市場的監控能力較差;中間商是經過多年的經營逐漸發展壯大的,他們對市場有著較強的預測和監控能力,能及時對市場的變化做出響應,并且其規模較大,能有效控制產品等級分類、包裝、物流、保鮮、倉儲等成本以實現規模效益;中間商資金雄厚,市場經驗豐富,組織化程度高,并形成一定規模的市場聯盟,通過市場聯盟來實現流通對環節的壟斷。
3 突破小農經濟,發展集約化農業經濟
由于中間商在農產品流通環節中占據壟斷地位,農產品無法從生產直接面向消費,流通環節多、流通效率低、流通成本高,擠壓了生產者利潤的同時抬高消費者的成本,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及農民的經濟收入帶來一定的負面作用。
農產品在流通環節中出現中間商壟斷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流通環節,而是在生產環節。以個體承包戶為主體的分散式小農經濟在生產規模、產品質量控制、組織化程度、資金等方面都遠達不到現代經濟社會的市場準入規模,因而不得不依托中間商環節來實現產品的流通。因此,只有大力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的流轉,突破分散式小農經濟模式、引入集約化農業經濟以實現規模化生產,通過規模效益來打破農產品在流通環節中中間商的壟斷地位,將農產品直接推向終端市場。集約化農業經濟與終端市場的直接對接可以有效減少農產品的流通環節、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穩定農產品市場供應、降低農業風險、減少農產品市場價格的無序波動。集約化農業經濟是促進農產品流通、穩定農產品市場供應的重要手段,也是解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曹東勃. 小農經濟改造與中國農村改革[J]. 財經問題研究,2009(01):116-122.
[2]李圣軍. 農產品流通環節利益分配機制的實證分析[J]. 農業技術經濟,2010(11):108-114.
[3]邵培杰. 中國現階段農業生產方式變革研究[D].河南大學,2012.
[4]華振. 我國農產品流通模式創新研究[J]. 科技創新導報,2014(13):247
[5]張亞娥. 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北京農業,2016(03):172-173.
[6]丁長虹. 集約化經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J]. 農民致富之友,2014(12):26-27.
[7]賀雪峰. 關于“中國式小農經濟”的幾點認識[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