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涵
摘 要: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產品包裝是給消費者最重要、最直觀的選擇,如何準確把握住兒童產品的包裝與消費者心理之間的關系,從而在兒童產品包裝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就必須要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兒童;產品包裝;色彩;消費心理
中圖分類號:TB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4-0286-01
一、兒童消費群體
兒童消費群體一般是指未滿14歲的未成年人,那么我們就可以劃分以下幾個年齡段的消費群體;1-3歲、4-6歲、7-14歲。
1-3歲,正如我們大家所知道的這個年齡段處于嬰兒時期,這個階段的他們是沒有消費能力的,其實也就是家長來代替他們消費,那這個時候我們又該注意哪些呢?家長注重的是安全健康,同時他們也會考慮到兒童所喜愛的顏色。那我們產品的外包裝既要注重安全、健康,又要注重顏色的搭配。
4-6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了一定的消費能力,他們會分辨哪種商品是自己喜愛的,同時家長也影響著他們的購買欲望。他們在消費方面群體意識比較強,他們喜歡和自己年齡相仿的人用同樣的東西,他們的內心世界是相當豐富的,他們對萬物都充滿了好奇,哪怕是一個古怪的圖形、一個扭曲的圖案、一塊斑斕的色彩,都能讓他們浮想聯翩。4~6歲的兒童的空間知覺一般已有所發展,當兒童接觸到產品自身包裝或上面的圖案時時常會和具體的實物聯系在一起認知。顏色方面五彩斑斕、生動活潑更加能吸引他們的目光。
7-14歲,這時候由于年齡的增長,這階段的孩子對于顏色的感知以及潛意識中的喜愛程度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不再像幼童時期一樣。在這個時期他們受外界的影響比較嚴重,同伴的選擇,口感的重要性,已經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僅僅憑借外包裝就俘獲孩子的購買欲望。他們的審美觀也漸漸形成,這時候我們對產品的外包裝就不能僅僅只注重色彩的搭配,外形以及孩子在購買過程中以及食用中產生趣味性來吸引兒童同樣也要注重。
二、兒童消費心理與色彩
色彩是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可以讓兒童產生聯想。在色彩聯想的過程中,兒童往往受環境的影響,再加上年齡、性別、文化、民族、性格的不同,聯想的內容也必然會有所不同。但由于色彩性質的制約,聯想的內容也必然會有共同性;也是因為這種共同性,色彩感情表現為大多數人所理解和接受是完全可能的。
兒童的色彩聯想比較具象,容易聯想到客觀存在具體事物。如看到紅色就會聯想到太陽;看到黃色就會聯想到香蕉;看到藍色就聯想到海洋、天空;看到綠色就會聯想到樹木、健康等。這些事物都代表陽光、活潑、美好、豁達、青春,正好迎合兒童心理。而且運用這些色相來進行兒童產品的外包裝會無形中給他們更多的新奇體驗。
由于兒童對色彩的特有的感知:對比強烈、純度高,有很強視覺沖擊力的色彩。一些色彩對兒童有特殊的吸引力,例如:紅色容易引起兒童的注意力和食欲,從而產生興奮、溫暖、可口的感覺,這些都是在兒童產品包裝上大面積運用的色彩。這種色彩味覺暗示是由色彩通過視覺刺激人的大腦神經,然后根據大腦神經的記憶和聯想形成一定的味覺感。
每種色彩都會給人不同的味覺感:例如,紅色一般傳達甜美、辛辣的味覺;深棕色就會想到咖啡;而綠色則是以表現脆、新鮮、酸等口感為主。這種生動活潑,五彩繽紛的顏色與其他的元素合理的統一起來,形成了兒童產品包裝的顯著的特征,為大多數兒童所喜愛。在兒童產品外包裝設計中,我們要考慮以兒童為本。設計出適合兒童感知色彩的兒童產品外包裝。康定斯基說過“顏色是直接對心靈發生影響的手段”。所以合理的運用色彩,對兒童產品的包裝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兒童消費心理與包裝的趣味性
由于兒童對文字的認知力有限,簡單、明了的圖形和形狀能更好的讓兒童識別、也具有趣味性,所以我們要抓住圖形、包裝結構對兒童的吸引來進行創作。
圖形的表現形式可以采用夸張手法來表達;將視覺形象藝術地抽象和夸大,去吸引孩子們的好奇心。還可以利用帶有情節性的卡通故事或漫畫為商品營造一種童話氛圍,使事物特征更加鮮明,更加突出而富有感情,讓孩子在視覺形象之 外產生豐富的聯想,給兒童帶來更多樂趣,以此激發他們對該產品的好感和認知度。
新穎的包裝結構造型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仿古手法,也有趣味性的卡通形象的等等。在自然界中,人、動物、植物以及其他的自然形態,都給包裝的結構造型設計提供了寶貴的素材,使包裝具有生動性和趣味性。
四、結語
通過對兒童產品的包裝色彩與消費心理的淺析,我們了解到兒童產品包裝不僅僅是為了更好的宣傳和促進消費,更為重要的是讓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感到愉悅,保持良好的心情購物,當孩子看到喜歡的包裝時就能從視覺上得到享受和精神上的滿足。兒童產品包裝中的表現手法有很多的綜合運用,包裝設計師應具有超前的思維,多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考慮,多學習國內外一些好的設計作品,從而突破和創新,設計出具有特色的包裝設計。
參考文獻:
[1]孟慶紅.從兒童的消費心理分析兒童用品包裝設計的要點[J].包裝工程,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