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瑕
[摘要]目的:分析針灸康復護理對腦梗死上肢癱瘓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方法:研究年度2015年1月-2015年10月,納入腦梗死上肢癱瘓66例,經數字法分組。實施針灸康復護理者33例,進入實驗組;實施常規護理者33例,進入對照組。組間比較。結果:兩組中實驗組的護理有效率更高,生活能力改善更明顯,有顯著差異(P<0.05),且具統計學意義。結論:針灸康復護理對腦梗死上肢癱瘓及日常生活能力有很大影響,值得推廣。
[關鍵詞]腦梗死;上肢癱瘓;針灸康復護理;日常生活能力
腦梗死非常常見,屬于腦血管疾病,局部腦組織血循環障礙,加上缺氧及缺血等,導致軟化壞死。腦梗死上肢癱瘓運動功能缺失或明顯降低,可導致神經元和肌肉繼發性改變,有較高致殘率。此文研究年度2015年1月-2015年10月,納入腦梗死上肢癱瘓66例,總結針灸康復護理實施對病患病情和生活能力的影響,具體見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年度2015年1月-2015年10月,納入腦梗死上肢癱瘓66例,經數字法分組。實施針灸康復護理者33例,進入實驗組,病程均為(25.64±5.26)d,范圍是14-54d,共有女患者13例,其余20例男患者,均齡(60.36±3.15)歲,范圍是41-82歲。實施常規護理者33例,進入對照組,病程均為(26.31±4.39)d,范圍是14-55d,共有女患者12例,其余21例男患者,均齡(60.55±3.20)歲,范圍是40-82歲。兩組無顱內腫瘤、腦出血、顱內感染及出血性疾病等。組間資料有均衡性,無顯著差異(P>0.05),且不具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護理:按常規方式施護,每日查房,測定體溫、血壓及心率等,掌握生命指標及病情變化,認真記錄;按醫囑應用血管活化劑及腦細胞復活劑等,用藥后密切觀察。
實驗組護理針灸康復護理,具體措施
(1)取患側穴位,合谷、外關、手三里、風市、血海、支溝、扶突穴、臂膈、太溪、三陰交等,給予針刺熱灸,每日1次,一次0.5h。
(2)指導病患患肢腕關節背屈位。當其擺放健側臥位時,患肢置于胸前軟枕,且上肢前伸;仰臥位時,指導其患肩前挺并上抬,上肢伸展;患側臥位時,患肢應處于前伸位,促進健側活動。
(3)早期指導病患進行患側上肢被動訓練,如腕指關節活動、肩關節內外旋展和屈伸等;輔助其進行功能鍛煉,幫助肩關節外展及內收,手指精細訓練,腕關節及前臂旋轉運動;為其按摩手背、肩部、前臂、手指、腕背等,并由淺到深,由慢到快,由輕及重;根據病情指導其進行日常生活練習,如穿衣、梳頭等。
護理后,評定兩組上肢功能,對比護理有效率。護理前后,評定兩組Barthel指數,組間對比。
1.3 效果標準
護理無效上肢肌力無變化護理有效上肢肌力提高1級;護理顯效:肢肌力提高2-3級。顯效+有效=護理有效率。
1.4 統計學分析
對本文所得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檢驗,所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所得計數資料采用)(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護理效果。兩組中實驗組更高,有顯著差異(P<0.05),且具統計學意義。見表1。
(2)生活能力改善。對照組護理前Barthel(32.74±8.46)分,
護理后Barthel(50.47±16.44)分。實驗組護理前Barthel(31.95±7.76)分,護理后Barthel(78.92±15.11)分。兩組中實驗組改善更明顯,有顯著差異(P<0.05),且具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分析指出,腦部組織出血再灌注為腦梗死主要原因,加上腦部組織較其他器官缺血缺氧耐受性更差,故極易造成腦組織壞死及軟化。冠心病、高血壓及糖尿病為腦梗死主要誘因。此病病患生活質量明顯下降,正常生活受影響,生活能力降低,需予以重視,早期開展康復護理。在上肢癱瘓治療與護理中,中醫因其豐富經驗、效果顯著等優點,運用廣泛。針灸康復護理為最具代表性的中醫護理模式,主要運用針灸,幫助個體病情改善及功能恢復。針灸護理較常規護理優勢明顯,體現在:(1)針灸能促進腦細胞功能恢復及修復,在自由基清除方面有確切效果,利于建立體側支循環,使血管平滑肌得到舒緩;(2)針灸可抑制血小板凝集,加快腦組織血循環,促進血流灌注,使病患生活能力及運動功能得以改善,病程縮短,獲得早期恢復。除針灸外,還給予病患早期功能訓練、日常生活練習等。在此文,實驗組經針灸康復護理后,較對照組護理有效率更高,96.97%>84.85%;生活能力改善更明顯,護理前(31.95±7.76)分,護理后(78.92±15.11)分,證實此種方法為有效、可行護理。
綜上分析,腦梗死上肢癱瘓采用針灸康復護理,上肢功能改善明顯,且生活能力得到較大提高,建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