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摘要]目的:探討老年腦梗死后遺癥病人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及效果;方法:將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78例老年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9例(給予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和對照組39例(給予常規護理措施),對比兩組患者的心理改善狀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的強迫癥狀(1.5±0.4)分、軀體化(1.7±0.6)分等心理狀況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心理狀況評分,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老年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由于語言障礙、半身不遂等疾病困難很容易出現嚴重的負面情緒,加強對老年腦梗死后遺癥患者進行心理干預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
[關鍵詞]老年腦梗死;后遺癥;心理護理干預;效果
腦梗死后遺癥主要指的是患者經過治療后仍表現出一定的病癥現象像口齒模糊、發音不全、半身不遂等,若病情嚴重者可能生活方面也會受到種種影響,這時患者若整日郁郁寡歡,則不但會加重病情而且也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所以在對腦梗患者進行治療后后期的護理工作也是極為重要的內容。現對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老年腦梗死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的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共計78例,均為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老年腦梗死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年齡61~80歲,平均年齡(69.2±4.8)歲;病程3~12個月,平均病程(8.2±1.9)月。隨機分為觀察組39例(給予心理護理干預措施)和對照組39例(給予常規護理措施),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病程等方面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心理護理干預措施
1.2.1 心理干預的基礎
醫院應定期對醫護人員開展心理學方面的培訓,鼓動他們在重視患者病情的基礎上為他們進行心理方面的疏導。針對不同患者的實際情況醫護人員可與他們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及時了解患者內心的感受,幫助他們走出疾病的誤區,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此外醫護人員還應指導患者進行一定的康復鍛煉,提高患者的康復幾率。
1.2.2 加強護患溝通
為了重建患者康復的決心與信心,醫護人員應在日常工作中主動親近患者,及時掌握患者的心理特征以及煩躁焦慮感的緣由,鼓勵患者要勇于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要相信科學,保持頑強的意志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此外,作為護理人員也要不斷更新自身理念,加強自身技能地提升,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響患者,幫助他們盡快擺脫疾病的困擾。
1.2.3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開展積極向上的健康教育知識講座一方面能讓患者清楚認識到腦梗疾病的相關特征,另一方面也能增強患者的自信心,擺脫煩躁情緒的困擾。與此同時醫護人員也應向患者家屬進行腦梗方面知識的普及以及基礎的護理工作,在日常護理中對患者進行引導,幫助他們重建生活的勇氣。
1.3 評價標準
通過癥狀自評量表的比對依次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進行心理方面的測試,測試內容應包含是否存在抑郁心理、有無強迫癥狀等內容,每項測評內容最高分為5分,分數越高則代表的患者的病情更嚴重,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應用平均值±標準差(x+s),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強迫癥狀(1.5±0.4)分、軀體化(1.7±0.6)分等心理狀況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心理狀況評分,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腦血管疾病的眾多臨床表現中腦梗死是較為常見的一種類型,腦梗死發病迅速,病情變化突然,若未及時發現則會使患者出現肢體癱瘓、言語表達不清晰等癥狀,造成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大多數患者在得知此病后由于種種病癥的困擾極容易出現一些負面情緒像焦慮、憂愁等。身體上的病痛折磨再加之不良情緒的影響會加重患者病情的惡化,有的老年患者長期處于失眠狀態,長此以往下去會使有些患者自暴自棄,甚至拒絕接受治療。所以做好老年腦梗死患者的日常護理工作尤為重要,排解他們心中的煩惱,幫助他們樹立戰勝病魔的決心與毅力,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療成效性。
本組資料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強迫癥狀(1.5±O.4)分、軀體化(1.7±O.6)分等心理狀況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心理狀況評分,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老年腦梗死后遺癥患者由于語言障礙、半身不遂等疾病困難很容易出現嚴重的負面情緒,加強對老年腦梗死后遺癥患者進行心理干預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