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志勇
德國員工把企業看做家,一家幾代都在一個企業工作,這是非常普遍的。德國制造最強的地方,就是“雙元制”的職業教育體系,企業和學校共同培育職業工人。我們不禁要問,德國工人為何對企業“終身相許”?
歷史:“工程師文化”的穩健性格。從歷史可以看到,德國的企業界有著鮮明的“工程師文化“特征,工程師的性格、處事做派與利益至上的純粹商人文化是不同的。由工程師主導起家的企業自然會打上深刻的“工程師”烙印。這一點像基因一般對德國企業踏實穩健性格的形成,以及整個國家對制造業的重視方面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地理:有限市場激發技術鍛造。德國的國土面積雖然不是很小,但是畢竟資源和人口有限,限制了它的市場規模,造成激烈的競爭。面對這種局面,如果是中國企業,大部分會通過價格戰來消滅對手。但是德國沒有價格戰的概念,激烈的競爭就促使德國企業朝著不斷提升技術能力、服務能力來鍛造核心優勢、贏得客戶的方向發展。工匠精神就是對設計、加工等能力的持續深度化的追求。另一方面,到1918年統一之前,德國都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只是一眾小國的集合。這種情況下,任何想要成長的企業都必須國際化。到國際市場上拼殺,不擅長、不屑于價格戰的德企,也只有在提升質量、技術和服務能力形成差異化優勢的路上走下去。
3.國家發展:工業4.0繼續加碼制造業。德國對制造業的重視舉世皆知。在經濟危機前幾年,德國還曾因為過度依賴生產行業,不能足夠快地過渡到服務業而飽受批評,甚至被嘲笑。然而到現在,美、日、英等經濟強國不但紛紛將制造業回流國內,還在努力研究德國工業4.0。
最后還要說一句,做企業,優良的產品質量只是其中一個相對優勢,雖然很重要,但并不是包打天下的絕對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