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監管部門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促進生產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水平,但不能只認為監督抽查工作是根據產品標準,對產品進行隨機抽樣檢驗,準確檢測出產品特性值,視檢驗結果對生產企業進行處置,就能促進產品質量水平的提高,而忽視了對產品質量抽查控制理論的學習與研究,不去認真解讀產品標準的規定,看不到產品標準的局限性,使許多監督抽查工作出現隔靴搔癢,甚至是張冠李戴的結果,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弄清產品標準的本質
產品標準是生產企業與質量監管部門控制產品質量及質量水平的技術文件,只是它們應用的程度與依據的方法不完全相同。產品標準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特性值(即技術指標要求)規定。它是判定產品是否合格的依據。換言之,產品特性值達到產品標準的規定,判其合格,反之為不合格。它的高低既是對產品性能的要求,也是反映產品標準自身的先進程度,同時也是確定該產品質量高低的重要標志。
二是檢驗規范。它是統一獲取產品特性值的方法,準確反映出產品的真實情況,保證各產品間的特性值能進行比較。它是一項純技術規程,是一種如何準確反映產品特性值的方法,不反映產品質量的高低,但能體現出產品標準的技術水平。
三是判定規則(或檢驗規則)。它包含抽多少樣品,對抽樣批次的要求,如何判定批產品是否合格。它是保證通過抽樣檢驗批產品的總和達到規定質量水平(即合格品率)的方法,實現控制產品質量水平的目的,即決定了產品質量及質量水平合格與否的手段。
產品標準規定的產品特性值、檢驗規范以及判定規則,既可以作為生產企業制造產品的指標與要求,也可以作為生產企業控制產品質量與質量水平的技術規范。而對于質量監管部門來說,只能作為產品質量指標的要求,不能作為監督判定質量水平的技術規范,即不能按其規定的抽樣數量進行監督抽查。
正確把握抽查的特點
質量監管部門開展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的目的要十分清楚,是對產品總體進行監督,而不是對產品總體進行驗收或認定。否則,監督抽查即便能得到正確的品樣特性值,也會做出錯誤的判斷結果。這一點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1.弄清抽查的性質。對產品進行抽查,提高產品質量水平:首先要確定抽查的性質;其次制定相應的抽查方案,第三才是根據檢驗結果進行處置。一旦抽查性質沒有把握準確,那么接下來的工作即便正確無誤也是徒勞的,甚至還會自己欺騙自己。抽查性質可分為監督抽查、驗收抽查和交易抽查等三種情況。然而,抽查性質不是根據抽查部門的屬性或意愿來決定的,而是看抽查方案和程序是不是符合監督抽查或驗收抽查或交易抽查的目的與要求,只有抽查方案和程序與規定抽查目標、性質相符合,才能確定其抽查的性質,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抽查的作用。否則,抽查不僅起不到促進作用,還會把錯誤掩蓋起來,甚至會造成背道而馳的結果。
2.認識監督抽查。國家監督抽樣標準[1-3]規定:無論哪個監督抽查方案,錯判風險小于等于5%,而漏判風險不予規定,通常比較大。監督抽查的樣本量多少與監督產品總體(即核查總體)的大小無關,一般樣本量都比較少。監督產品總體可以是同一廠家、同型號、同一周期生產的產品,也可以是不同廠家、不同型號、不同周期生產的同類產品。必要時,還可以是不同類產品。樣品不合格可以肯定監督產品總體不合格,而樣品合格不能肯定監督產品總體合格,只能說未發現監督產品總體是不合格總體,或不否定監督產品總體的聲稱質量水平(即合格品率)。換言之,不同抽查性質,其規定的要求是不同的,抽查獲得的信息也是不一樣的。比如,同一個抽查方案(如樣品數量為5,均不允許出現不合格品):對驗收抽查來說,被抽樣的產品必須是同批次,它是以連續抽樣檢驗后保證各接收批產品的總和達到合格品率為97.5%;對監督抽查來說,當樣品不合格,則能肯定(置信概率在95%及以上)監督產品總體的合格品率達不到99%,判為不合格,而樣品合格是不能判定監督產品總體合格。現實中許多質量監管部門在抽查中沒有考慮這一點,往往是樣品合格則判產品總體合格,從而造成一些不為人知的錯判誤判。
3.準確把握對異議的處置方法。由于很多質量監管部門在處理被監督者的異議時普遍采用加倍數量進行復檢,還認為這樣做既維護了被監督者的權力,又對實施檢驗機構進行了監督。實際上這大大增加了錯判風險,無形中損害了政府形象。以GB/T 26384—2011《針織棉服裝》產品標準的判定規則內在質量判定為例,對于不合格品率高達10%的批產品采用加倍復檢,判合格的概率會從0.656升到0.804[4]。換言之,對于不合格品率高達10%的批產品進行監督抽查不合格后可允許再加倍復檢,這樣進行抽查5次也只能有一次判其為不合格,使抽查檢驗成了擺設。
產品標準與監督抽查方案的關系
制定監督抽查方案是開展質量監督抽查的前置條件,而正確解讀與應用產品標準成了能否準確實施質量監督抽查工作的關鍵。當然,監督抽查方案是根據產品標準制定,但是不能直接抄錄產品標準的規定,必須結合監督抽查的特點與要求。
1.監督抽查工作。它既要判定樣品質量是不是符合產品標準的規定,又要監督產品總體是不是達到監督規定的要求(即聲稱質量水平);判定樣品合格與否完全可以按產品標準規定的特性值進行判定,而判定產品總體的質量水平不符合監督規定值是通過樣品的不合格情況來推導出來的。因此,判定產品總體不合格是不能按產品標準規定的判定規則,必須遵循監督抽查的規范要求。這一點是不能含糊的,否則就會產生張冠李戴的結果。
2.監督抽查方案不能抄錄產品標準。如果用產品標準的抽查方案直接應用監督抽查,可以通過概率論的二項分布[5]計算證明,起不到監督的作用。比如,依據GB/T 26384—2011《針織棉服裝》產品標準的判定規則進行監督抽查,對于抽檢批量為660的批產品,其合格品率只有90%(即外觀質量項目)與80%(即內在質量項目),監督抽查三次還有一次多判其合格,加倍復檢反而增加判合格率的可能[4]。因此,不能簡單認為執行產品標準的判定規則就沒有問題,更不能認為加倍數量進行復檢(或仲裁)是一種加嚴的措施。
3.監督抽查方案的確定方法。它是依據產品標準規定的合格品率或接收質量限值,結合監督抽查錯判風險小于等于5%的規定,來確定監督抽查的樣品數量(即監督抽查方案)。比如,根據GB/T 26384—2011《針織棉服裝》產品標準的判定規則:外觀測定“凡不符合品等率在5.0%及以內者,判定該批產品合格;不符合品等率在5.0%以上者,判定該批產品不合格”的規定,即合格品率應大于等于95%。通過計算[6]或從國家監督抽樣標準[1]中檢索得到(8;1)或(16;2)等兩個抽查方案(兩個方案等效,供監督者選用),不能把該產品標準規定的抽查方案(20;2)作為監督抽查方案,否則無形中提高了監督考核的要求。
目前,很多質量監管部門缺乏對抽查控制理論的學習與把握,開展監督抽查時直截了當地采用產品標準。他們沒有充分考慮監督抽查的特性,認識不到產品標準的局限性,使監督抽查工作出現掩耳盜鈴的現象,與開展監督抽查的初衷與目的漸行漸遠,以此來促進生產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水平往往變成海市蜃樓的結果。這一點必須引起各級質量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 GB/T 2828.4—2008 計數抽樣檢驗程序 第4部分:聲稱質量水平的評定程序 [S].
[2] GB/T 2828.11—2008 計數抽樣檢驗程序 第11部分: 小總體聲稱質量水平的評定程序 [S].
[3] GB/T 6378.4—2008 計量抽樣檢驗程序 第4部分:對均值的聲稱質量水平的評定程序 [S].
[4]葉永和.論GB/T 26384—2011中判定規則的弊端[J].中國纖檢,2016,(2):105-107.
[5]王梓坤.概率論基礎及其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年2月第二次印刷:48-52.
[6]葉永和.規范監督抽樣數量n如何確定[J].中國質量技術監督,2004,(7):35-36.
(作者單位:溫州市質量技術監督檢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