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醉
2015年前10個月,我國滌綸產量為3221.40萬噸,同比增長12.96%。與之相對應的卻是,下游織造和服用領域的需求仍然持續低迷,產品價格持續下跌。毋庸置疑,我國聚酯纖維行業的階段性、結構性產能過剩已經比較嚴重。
2015年前10個月,我國滌綸產量為3221.40萬噸,同比增長12.96%。與之相對應的卻是,下游織造和服用領域的需求仍然持續低迷,產品價格持續下跌。毋庸置疑,我國聚酯纖維行業的階段性、結構性產能過剩已經比較嚴重。
產能過剩:浪淘盡多少聚酯企業
回顧過去10年左右我國聚酯纖維行業的歷史不難發現,其本質就是“活脫脫”一個個企業都在靠規模驅動,都在依靠拼產能、拼產量、拼成本的發展模式。特別是2010年前后,我國聚酯纖維行業的那一輪產能大擴張所帶來的“后遺癥”,恰恰就是目前全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
時間回到2010年9月28日。這一天,江蘇省太倉市明輝化纖科技公司奠基開工典禮在太倉沙溪鎮新材料工業園隆重舉行。“江蘇明輝”是一家由當地10家化纖企業為應對金融危機、加快轉型升級而抱團發展,共同投資建設的大型聚酯纖維及相關產品生產企業。
據了解,“江蘇明輝”第一期工程總投資10多億元,是一個計劃實現年產25萬噸差別化、功能性POY纖維項目。雖然進展順利,但到了2012年5月底“江蘇明輝”的一期工程才正式投產。其中,20條紡絲生產線全部使用清一色德國歐瑞康巴馬格高端技術設備,著實讓前來參觀的同行們充滿了“羨慕嫉妒恨”。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江蘇明輝”的產品進入市場的時候,正好處于聚酯行情一路下行的階段,而恰好錯過了2009年到2011年這期間所謂的聚酯纖維行業的“暴利期”。
如果不出意外,按照“江蘇明輝”的愿景二期工程建設年產25萬噸超仿真、功能性DTY纖維產業鏈延伸項目,引進日本TMT384錠、德國巴馬格FK6-1000型高速自動落絲加彈機,與一期工程形成配套;三期工程35萬噸差別化、功能性纖維擴產項目………
但是,到了2015年11月15日伴隨著“江蘇明輝”貼出的一紙公告,“由于資金鏈斷裂,公司將進行破產重組,并對全體員工做出解除勞動合同的決定”。一度沸沸揚揚又撲朔迷離的“江蘇明輝”破產倒閉的傳聞終于坐實。
“江蘇明輝”奠基的2010年,其生產的主要產品預取向絲(POY)平均每噸可以賣到1.2萬元左右。到了其正式投產的2012年,POY每噸的市場價在1萬元左右,之后一直持續下跌,到其破產倒閉的2015年底,POY售價每噸僅在6000到7000元之間徘徊。毋庸置疑,造成“江蘇明輝”破產倒閉的直接原因就是POY預取向絲價格的大幅度下滑,而造成POY價格一路下跌的一個重要原因,則是聚酯行業產能出現的階段性、結構性過剩。
從2010年左右開始,受政策、追逐利益等因素的刺激,我國整個聚酯行業上下游的產能都在大幅度擴張。初始時,需求旺盛,供需相對平衡,因此產品價格也較高。但隨著后來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出現的一系列變化,紡織品終端消費市場開始出現萎縮,而聚酯行業上游的產能擴張卻仍然在慣性延續。聚酯產品的供需關系平衡便由此打破,殘酷的市場競爭導致了企業間開始互相降價。其最終結果便是聚酯纖維及其相關產品的市場價格近幾年來持續下跌。
同時,聚酯企業們在產能擴張階段,若非上市公司其大部分項目資金均來自于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無疑,數額龐大的銀行貸款,每個月都會產生大量的利息。據一位聚酯行業的資深人士分析,一家上市企業每生產一噸預取向絲(POY)的財務成本還不到100塊錢。而我們很多中小型聚酯企業每生產一噸同樣的產品,其財務成本則可能高達數百元。當前POY本身熔體成本估計應該在5700元左右,而市場價僅6000元出頭,所以聚酯企業的盈虧點就恰恰在這多出的幾百元財務成本之間。
以“江蘇明輝”來看,其本身的產量也不具備任何優勢。它計劃的年產25萬噸的規模,平均下來也不過每天生產600噸~700噸POY產品。這個量級與我國聚酯行業的大型龍頭企業們的日產1萬噸相比,也只能用望塵莫及來形容。產能小、產量低勢必導致其市場競爭力弱,加上還背負著沉重的財務包袱,市場行業稍有風吹草動便會“危機四伏、險象環生”。實際上,聚酯行業中類似的中小型企業已經有多家陸續倒閉破產。“幸存”下來的,也是奄奄一息苦熬著掙扎。
“江蘇明輝”的情況在聚酯行業中比較典型,值得分析。當初,入股籌建它的10家化纖企業,無一不是在這個行業中摸爬滾打多年、積累了相當豐富經驗的“老兵”,他們都有著豐富的企業管理和市場經營經驗,都一致認為化纖加彈業要做大做強,資金實力強的就要向上延伸做“噴絲”。因為“噴絲”技術含量高,資金需求量大,但產出、回報同樣高。為了占領行業制高點,“江蘇明輝”的設備水平確實遙遙領先于同行企業,但也正是由于購置這些高檔設備形成的資金壓力和財務壓力,成了壓倒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聚酯產品的價格歷來都是存在波動的,有高峰也有低谷,只不過是持續的時間長短不同而已。造成我國聚酯行業目前如此被動的根源問題,還是在于產能過剩。早在“江蘇明輝”之前浙江“遠東石化”的破產就已經敲響了整個聚酯行業產能過剩的警鐘。“遠東石化”的主要產品是PTA,但據測算,目前我國PTA產能過剩約1500萬噸。
可見,我國聚酯行業去產能勢在必行,也勢必需要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一些設備老舊、產能不高,產品品質低、單位生產能耗高、融資成本高甚至是無法融資的聚酯企業難免會隨著全行業去產能的大勢而“永遠不再起來”,這也是我國聚酯行業去產能過程中必須承受的“陣痛”。
創新活力:談笑間試看誰將勝出
目前我國聚酯行業實際上正進入微利與低速增長的困難時期,且還同時面臨去庫存、去產能壓力大,融資乏力,用工成本上漲等一系列的問題。
我國聚酯行業未來的路應該怎么走?首選答案當然是科技創新。毋庸置疑的是,未來聚酯行業的低端產品來自于國內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少,而來自于國外的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因此我國聚酯企業進行科技創新、產品創新是必然之路。但是長久以來對于創新來說聚酯行業多少都存在目標不甚明確,重點不甚突出,研發體系不甚完善,既不明了外面的情況,又不知道自身的優勢等等。聚酯滌綸行業科技創新的關鍵還在于人才。我們必須將人才資源開發放在更重要、更優先、更醒目位置,盡快培育出一支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科技創新隊伍,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保障。另外,聚酯滌綸企業還應該加強對于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意識,以及盡可能地提高人才待遇,避免高素質人才的外流。
川北某地一家過去的煉油企業,因為政策原因被關停并轉之后開始進入化纖領域。但是,他們的技術骨干、研發人員很多都帶著現成的技術,甚至是成果“另謀高就”。其近年來生產也是舉步維艱,并且還剩下上千40、50無技術、無體力的人員依靠其石油系統內部消化解決。
當然,聚酯滌綸纖維行業科技創新的關鍵還是在于對新產品的開發上面。從目前看,聚酯纖維產業鏈的上下游都應該作為開發的重點和方向。比如說,對于產業鏈上游的創新就有學者指出,是否應該考慮前道共聚替代后道共混,以此提升滌綸改性的持久性。簡單地說,就是對于阻燃滌綸這類產品的研發和創新。
2016年兒童節期間,在川北某市公園里成群結隊的小朋友或在嬉戲玩耍,或在表演節目。筆者注意到,很多小朋友都穿著款式大致相同的一種T恤衫。一位小朋友告訴我說:“我穿的衣服能變色。”并且“急不可耐”地扯起衣角,通過不斷變換位置來展示他的T恤的變色功能。起初筆者還認為這件衣服不過就是通過特殊的印染技術,而產生的效果來哄小孩子們開心。
但經過深入調查了解之后發現,這種T恤變色功能主要來源于其對于纖維方面的改良。據了解,這種能變色的滌綸面料,包括由經絲和緯絲編織而成的滌綸布層。其經絲為錦綸長絲,緯絲為若干根滌綸半消光FDY絲。變色的原理大致是,由若干組呈等差數列循環排列的錦綸長絲組成的經絲和若干根滌綸半消光FDY絲編織而成的滌綸布層,使滌綸布層的表面形成細微的波浪感,并根據滌綸半消光FDY絲與錦綸長絲之間的著色差從而形成顏色變化,并通過納米層更好地突出色彩的感光度,使得幻彩的效果更好。
我們姑且不論這種變色滌綸面料擁有多大的技術含量。但由這種面料制作而成的兒童T恤衫實際銷售情況倒是非常樂觀。對于兒童服裝產品,我們過去往往忽略了這個群體內客觀存在的“從眾效應”。以這種變色的滌綸纖維T恤來看,最初幼兒園里有個別小朋友穿著使用后,因其可以幻化顏色這一特殊功效讓大家都覺得“有趣、有意思”。于是乎,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隨后很多家長都在小朋友的“脅迫”之下購買了這種滌綸纖維產品。
由此不難看出,就紡織服裝領域的創新,無論大小都有機會能夠產生出意想不到的效益。舉一反三,目前市場上銷路較好的異形纖維、高吸濕纖維、抗起球纖維、無染纖維等等雖然從量上看都算是小眾產品,但往往就可能成為暢銷產品,我們應該注意加強對此類聚酯產品的研發創新。
用創新活力來化解我國聚酯滌綸行業的產能難題,并驅動生產模式的徹底變革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不但需要國家層面相關政策、資金的幫助,還需要企業自身觀念、思想的轉變,更需要盡快營造出一個大力弘揚創新精神的良好環境。
品質競爭:質量管控見高低
眾所周知,聚酯纖維是目前合成纖維的第一大品種。聚酯纖維產業的核心是“ PX-PTA-PET ”這個產業鏈,其中PTA(精對苯二甲酸)顯然占據了最為核心的位置。利用PTA和MEG(乙二醇)生產的下游產品PET繼續加工之后即可生產出滌綸短纖和滌綸長絲。
在這個產業鏈中,上一環節的產品質量均會直接關系到下游產品的質量。比如說滌綸拉伸變形絲(DTY)的質量就往往對于后期織造的產品質量造成直接、較大的影響,并且,由于滌綸拉伸變形絲(DTY)在生產過程控制和檢測手段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它的部分質量問題只有到了織造過程中才會顯露出來,主要包括色差、僵絲、毛絲、退繞等等。可喜的是,隨著聚酯滌綸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以及新投產企業的設備優勢,我國目前聚酯纖維產品整體質量都在不斷提升。不過要想杜絕質量上的瑕疵,還必須在生產過程中就要進行全部的質量管理。比如選擇合適的生產工藝,保持生產過程中各項工藝參數的穩定等等。
雖然聚酯滌綸行情的調整總有一天會過去,但是要想回到2010年階段的聚酯“暴利期”幾乎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整個聚酯行業已經從過去拼產能、產量等“硬實力”的初級階段開始逐步向拼資源、渠道、技術、品牌、服務、市場影響力等“軟實力”的高級階段。簡單地說,不論你愿不愿意,我國聚酯滌綸纖維行業品質競爭的時期已經到來了。
對于聚酯纖維產品的差別化研發一直被看作是聚酯纖維產品提升品質、創新發展的一條捷徑。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現實中廣大聚酯企業的這條路也并不是那么好走。我國數量龐大的中小型聚酯企業,對于這個問題一直都處于兩難的選擇之中。如果選擇走對聚酯產品進行差別化研發之路,前景確實很好,未來很有盼頭。只是眼下企業就需要投入數額不菲的資金,從而產生巨大的資金壓力。很可能,還沒走到前景跟前就破產倒閉,再也看不見聚酯滌綸差別化產品美好的未來。反之,中小型聚酯滌綸企業抗風險能力本就較弱,如果產品再無特色、無優勢,破產倒閉也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在聚酯纖維行情整體低迷的當下,這部分中小型聚酯企業難就難在是選擇慢慢拖垮,還是冒險一搏,或者很快死,或者還有一線生機。當然,對于提升聚酯纖維品質的差別化研究問題,還需要相關部門從戰略性的高度著眼、著手解決。但值得注意的是,聚酯滌綸企業的外部生存環境與企業內部經營必須同步進行持續優化,才能保證我國聚酯行業的長久和諧發展。
毋庸置疑,我國聚酯滌綸纖維行業要健康向上發展就必須首先保證產品質量。在確保產品質量的前提下,逐步增加產品品種及工藝,增加差別化產品競爭力,同時堅持綠色環保、節能減排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然后再對企業在制造工程的智能化、生產模式的智能化、經營模式的智能化方面進行創新升級,同時結合“互聯網+”的模式,最后才能實現中國聚酯滌綸行業從“制造”到“智造”再到“質造”的變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