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星羽 陸愛桃 蘇丹曉
(華南師范大學心理應用研究中心,心理學院,心理健康與認知科學廣東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突發事件心理援助應急技術研究中心,廣州 510631)
聽障青少年依戀和友誼滿意度的關系:孤獨感的中介作用
曲星羽陸愛桃蘇丹曉
(華南師范大學心理應用研究中心,心理學院,心理健康與認知科學廣東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突發事件心理援助應急技術研究中心,廣州 510631)
為探討聽障青少年孤獨感在父親依戀、母親依戀、同伴依戀與友誼滿意度之間的中介作用,使用父母同伴依戀問卷(IPPAR)、兒童孤獨量表(CLS)以及生活滿意度量表(MSLSS)的友誼滿意度分量表調查了107名聽障青少年。研究發現:(1)三種依戀之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其中父親依戀和母親依戀、父親依戀和同伴依戀相關較強于母親依戀與同伴依戀;(2)中介效應檢驗發現,孤獨感在父親依戀、母親依戀與友誼滿意度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同伴依戀與友誼滿意度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結果表明,個體早期建立起來的依戀關系——父親依戀、母親依戀只能通過孤獨感影響聽障青少年的友誼滿意度,而個體后期逐步發展起來的同伴依戀不僅能夠直接影響友誼滿意度,也能間接通過孤獨感對青少年的友誼滿意度產生影響。
父母依戀;同伴依戀;孤獨感;友誼滿意度;中介作用
依戀是個體在生命發展過程中與重要他人建立起的一種堅固的、深層的、持續的情感聯結[1],這種情感聯結傾向于尋求和維持與某個特定的對象的親近關系。依戀是一種心理結構和心理過程,是個體生活早期最重要的社會關系,也是個體社會性發展的開端和人生經歷中重要的組成部分[2]。Bowlby認為,人類“從搖籃到墳墓”整個人生歷程都存在依戀的需要,因此依戀關系對人一生都有著重要的影響[3]。在個體早期,父母是主要的依戀對象,但是當個體進入青春期后,由于其生理上的逐漸成熟,認知上的不斷發展,同時社交范圍也在逐漸擴大,青少年開始尋求家庭以外的新的依戀對象,此時同伴便逐漸成為青少年在青春期的重要的依戀對象[4]。當個體開始與同伴交往時,便產生了友誼,友誼關系是兩個個體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反映了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情感聯系。Berndt認為友誼質量是帶有感情色彩的,反映個體的友誼特征[5]。與國內大多數研究對友誼質量的定義不同,王英春和鄒泓將友誼質量作為人際關系狀況的指標[6]。依戀與友誼質量緊密聯系,良好的依戀類型可以增加友誼質量。李小青等發現,不同依戀類型的中學生,友誼質量差異顯著,專注型同伴依戀在受歡迎、親密性上顯著高于其他類型,在幫助和支持上也顯著高于回避型和恐懼型同伴依戀的個體;回避型同伴依戀個體在受歡迎和親密性上顯著低于其他類型,在幫助和支持上顯著低于專注型和安全型[7]。其中,個體早期建立的父親依戀、母親依戀也與友誼質量顯著相關。唐雪梅在對初中生情緒智力、親子依戀與友誼質量關系的研究結果表明,友誼質量與親子依戀存在顯著正相關[8]。于海琴和周宗奎發現,兒童的友誼質量方面受父親依戀、母親依戀的影響[9]。可見,現有的研究主要對依戀與友誼質量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考察,而依戀與友誼滿意度之間的關系卻未見直接探討。Jones和Gini認為友誼滿意度是指個體對友誼質量在多大程度上使自己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的整體評價,其應與青少年個體的人格發展、社會適應等緊密相關[10,11]。也就是說,友誼質量是友誼的客觀指標,而友誼滿意度則是友誼的主觀感受指標。有研究發現客觀指標(如,社會客觀支持的多少)與主觀指標(如,感知到的客觀社會支持)對其他心理特質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12]。因此,本研究擬繼續探討友誼滿意度與依戀之間的關系。
當個體進入青春期后,同伴在青少年的社交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孤獨感則是一種普遍的主觀感受,當個體缺乏發展適當的親密關系和社交關系所必需的社交技能時會引起孤獨感的產生,它是一種負性的情緒體驗。Man和Hamid認為孤獨感產生原因很多,按重要性依次為:早期的依戀、人格因素、個體消極認知和應付、社交技巧缺乏以及社會性忽略等[13]。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同伴依戀與孤獨感緊密相關,同伴關系對孤獨感起到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孤獨感與同伴依戀呈現顯著的負相關[14]。李彩娜發現依戀自我—他人模型對大學生孤獨感有顯著的預測作用[15]。余燕萍等以聽障青少年為被試,發現父親依戀的溝通、信任、疏離維度均與孤獨感呈顯著負相關,認為父母溝通能夠直接影響聽障青少年孤獨感的形成,也可通過內外向間接影響孤獨感形成[16]。可見,依戀與孤獨感呈負相關,良好的依戀關系可以減少孤獨感。
與他人交往的失敗會導致較高的孤獨感,而較高的孤獨感也會反過來影響與他人交往的積極性。Locke認為,擁有更高孤獨感的個體,更加傾向于認為自己友誼滿意度低。也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個體的自尊和社會支持在孤獨感和生活滿意度的關系中起調節作用[17]。陳蔚萌發現,孤獨感與友誼滿意度呈顯著相關[13]。周宗奎、趙冬梅和定險峰對兒童同伴交往與孤獨感的研究發現,兒童自我報告的同伴交往變量(友誼質量與社交自我知覺)和孤獨感之間有顯著的相互預測關系[18]。也有研究者認為,由于友誼滿意度緩沖了青少年過渡期的孤獨感,因此青少年的發展和社會適應與友誼滿意度緊密相關。
目前,國內對青少年友誼滿意度的研究不多,友誼滿意度作為青少年個體的社會適應、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的重要保護因素,非常值得研究者的關注和深入探討。另外,在現有少數的研究中考察的對象主要是正常青少年,而缺乏對聽障青少年的關注。聽障青少年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容易出現心理異常,如易形成盲目、脆弱、自卑、焦慮等消極個性心理特征。許多研究也表明,相比于正常青少年,聽障青少年表現出更低的心理健康水平或者在某些方面顯著低于正常青少年。例如,馮年琴的研究表明,在心理健康狀況上,聾校學生與同齡健聽中學生存在顯著差異,其中軀體化、強迫、偏執是聾校生存在的最普遍的心理問題[19]。另外,劉毅瑋和馮謙證實,初中聾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健聽學生的心理健康在對人焦慮、孤獨傾向以及過敏傾向方面均存現顯著差異[20]。聽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需要受到更多的關注和呵護,本研究以聽障青少年為考察對象,擬探討父母同伴依戀、孤獨感以及友誼滿意度三者之間的關系。
2.1被試130名聽障青少年參與了本研究,有效問卷為107份。所有聽障青少年均來自廣東省多所特殊教育學校(東莞、江門、深圳、番禺、中山和臺山)。其中,男生48人,女生57,兩人性別漏填。他們均為小學五年級至高一的學生,年齡在11~22歲之間,平均年齡15.27±2.42歲。
2.2研究方法被試完成三份問卷:Armsden和Greenberg編制的父母同伴依戀問卷的修訂版(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Revised,IPPA-R)的中文版[21],Asher和Hymel等編制的兒童孤獨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CLS)的中文版[22],以及Huebner編制的多維學生生活滿意度量表 (The 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MSLSS)[23]中友誼滿意度分量表的中文版。測試時被試獨立完成三份問卷,如遇到不理解或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隨時舉手詢問,三份問卷的完成順序在被試間平衡。數據使用SPSS13.0進行分析。
2.2.1父母同伴依戀問卷IPPA-R用于測量青少年的父母同伴依戀程度。Armsden和Greenberg于1987年編制的IPPA是以Bowlby的依戀理論為基礎,與依戀內部工作模式密切相關。中文版IPPA-R由張詠梅等修訂翻譯[21]。該量表由母親依戀、父親依戀、同伴依戀三個分量表組成,每個分量表25個項目,共75個項目。每個分量表均從信任、溝通和疏遠三個維度來評估青少年的依戀程度。該量表適用于12~20歲的青少年。本研究中量表總體的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α=0.92,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父親依戀量表Cronbachα為0.82,母親依戀量表Cronbachα為0.84,同伴依戀量表Cronbachα為0.86,均較為理想。量表采用的是從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的Likert 5點法進行評分。
2.2.2兒童孤獨量表CLS用于評定兒童的孤獨感與社會不滿程度,由Asher和Hymel等編制,中文版由劉平翻譯修訂[22]。該量表有24個項目,10個指向孤獨,6個指向非孤獨,另外8個為個人愛好的補充條目,不計分。因此,孤獨感的測量僅基于16個基本項目記分。本研究中,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α為0.77。采用的是從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的Likert 5點法進行評分。
2.2.3友誼滿意度量表友誼滿意度量表為MSLSS的分量表,MLSS由Huebner等編制[23],所使用中文版由張興貴等修訂翻譯[24],包括6個分量表。友誼滿意度量表包括了7個項目,測量學生對朋友和同學關系的滿意度。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α為0.74。
3.1相關分析
父母同伴依戀各維度、孤獨感以及友誼滿意度的平均數與標準差見表1,各變量兩兩之間的相關均顯著。
3.2孤獨感的中介效應

表1 父母同伴依戀各維度、孤獨感以及友誼滿意度之間的相關
3.2.1以父親依戀為自變量的中介效應由相關分析結果可知,父親依戀(X)、孤獨感(M)與友誼滿意度(Y)的兩兩相關達到顯著水平,滿足中介效應檢驗的條件。根據溫忠麟、張雷和劉云紅提出的中介效應檢驗的方法和程序[25],以父親依戀為自變量,友誼滿意度為因變量,進行孤獨感的中介效應分析。操作步驟如下:第一步,以父親依戀為自變量,友誼滿意度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第二步,以父親依戀為自變量、孤獨感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第三步,以父親依戀(第一層)和孤獨感(第二層)為自變量,友誼滿意度為因變量進行分層回歸分析。表2中模型1顯示,父親依戀能顯著預測友誼滿意度;模型2顯示,父親依戀能顯著預測孤獨感;模型3顯示,在控制了父親依戀后,孤獨感能夠顯著預測友誼滿意度,但在孤獨感加入模型之后,父親依戀不能夠顯著友誼滿意度(t=0.62,p>0.05)。因此,孤獨感在父親依戀和友誼滿意度之間起著完全中介的作用。父親依戀、孤獨感和友誼滿意度的關系路徑圖見圖1。

表2 孤獨感對父親依戀和友誼滿意度的中介效應分析

圖1 父親依戀、孤獨感與友誼滿意度關系路徑圖
3.2.2以母親依戀為自變量的中介效應由相關分析結果可知,母親依戀(X)、孤獨感(M)與友誼滿意度(Y)相關達到顯著水平,滿足中介效應檢驗的條件。因此以母親依戀為自變量,友誼滿意度為因變量,進行孤獨感的中介效應分析。操作步驟與以父親依戀為自變量時相同。表3中模型1顯示,母親依戀能顯著預測友誼滿意度;模型2顯示,母親依戀能顯著預測孤獨感;模型3顯示,在控制了母親依戀后,孤獨感能夠顯著預測友誼滿意度,但在孤獨感加入模型之后,母親依戀不能夠顯著預測友誼滿意度(t=0.62,p>0.05)。因此,孤獨感在母親依戀和友誼滿意度之間起著完全中介作用。母親依戀、孤獨感和友誼滿意度的關系路徑圖見圖2。

表3 孤獨感對母親依戀和友誼滿意度的中介效應分析

圖2 母親依戀、孤獨感與友誼滿意度關系路徑圖
3.2.3以同伴依戀為自變量的中介效應由相關分析結果可知,同伴依戀(X)、孤獨感(M)與友誼滿意度(Y)相關達到顯著水平,滿足中介效應檢驗的條件。因此以同伴依戀為自變量,友誼滿意度為因變量,進行孤獨感的中介效應分析。操作步驟與以父親依戀為自變量時相同。表4中模型1顯示,同伴依戀能顯著預測友誼滿意度;模型2顯示,同伴依戀能顯著預測孤獨感;模型3顯示,在控制了同伴依戀后,孤獨感能夠顯著預測友誼滿意度,且在孤獨感加入模型之后,同伴依戀仍能夠顯著預測友誼滿意度(t= 4.57,p<0.001)。因此,孤獨感在同伴依戀和友誼滿意度之間起著部分中介作用。且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29%。同伴依戀、孤獨感和友誼滿意度的關系路徑圖見圖3。

表4 孤獨感對同伴依戀和友誼滿意度的中介效應分析

圖3 同伴依戀、孤獨感與友誼滿意度關系路徑圖
4.1父親依戀、母親依戀和同伴依戀的相關
本研究結果表明,聽障青少年的父親依戀、母親依戀與同伴依戀之間存在兩兩顯著相關。首先個體早期建立起來的父親依戀、母親依戀和后期所建立的同伴依戀呈正相關,這與正常青少年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由Bowlby內部工作模型理論,出現該結果是由于兒童早期與父母建立起來的依戀關系會影響以后的人際關系[26]。青少年進入同伴世界后,會以過去與父母的依戀關系為模板,建立起與同伴的依戀關系,形成新的同伴的內部工作模式,并根據該模式與同伴互動。
再者,父親依戀與母親依戀的相關最強,父親依戀與同伴依戀的相關次之,而母親依戀與同伴依戀的相關最弱,這與現有研究結果相一致。Gretchen和Biesecker研究結果顯示,父親依戀與母親依戀具有強的相關,且這兩者都與同伴依戀有積極的相關[27]。鄭偉東在親子依戀、同伴依戀以及性心理關系的研究中也得到類似的結果,父親依戀、母親依戀與同伴依戀三者的相關很高,其中父親依戀與母親依戀相關最高[28]。父親依戀和母親依戀相關強可能是因為這兩種依戀關系都是早期建立起來的,在建立過程中相互影響,最后才逐漸穩定下來,所以具有很高的相關水平。同伴依戀與父親依戀的相關高于與母親依戀的相關,可能是由于,母親是孩子最主要的看護者,在生活中大多時候充當著照顧、管教孩子生活及學習的角色,會較多地對孩子發號施令,也會有更多的責罵。而父親在孩子最初養育中融入程度遠低于母親,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把孩子引向外部世界的作用,并且在家庭生活教育中更多地扮演“唱紅臉”的角色,成為孩子受母親責罵后的訴苦對象,給予孩子安慰,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朋友。所以聽障青少年在日后進入建立同伴依戀關系的過程中,更多地參照了父親依戀關系,因為兩者更具相似性。這也說明,父親依戀和母親依戀在青少年后期同伴依戀模式的建立中的影響稍有不同,父親依戀模式更具參照性和預測性。
4.2孤獨感在父親依戀/母親依戀/同伴依戀和友誼滿意度中的中介效應
本研究發現,三種依戀均可通過孤獨感影響友誼滿意度。當孤獨感加入模型后,同伴依戀仍可直接影響友誼滿意度,而父親依戀/母親依戀卻不能直接影響友誼滿意度。多重依戀理論認為,兒童有可能在不同的的環境里(家庭、學校等)與扮演不同角色的成人建立依戀關系。由于依戀關系產生的環境不同,所以他們之間不必具有一致性。有研究還顯示,師生依戀關系對兒童社會交往能力的預測性高于親子依戀關系[29]。在本研究中,由于依戀的對象不同(父母或同伴),依戀建立的主要環境不同(家庭或學校),所以同伴依戀與父母依戀對于友誼滿意度的影響途徑存在著差異。
為何孤獨感在父親依戀與友誼滿意度以及母親依戀與友誼滿意度中均起著完全中介作用,但在同伴依戀和友誼滿意度中起著部分中介作用呢?首先,Bowlby提出的依戀內部工作模式認為,個體和看護者的內部工作模式是個體在早期依戀關系基礎上形成的關于自我和他人的內部模型或內在表征[30]。友誼滿意度是個體對自己友誼特征的主觀界定,也是個體對友誼質量在多大程度上使自己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的整體評價。所以友誼滿意度包括了個體對他人的理解(例如對于朋友可能作為知己、合作伙伴或對手的界定)以及對自我的理解(友誼多大程度上滿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但由于個體建立友誼的對象是同伴,根據這種對象的特殊性,使得同伴依戀還可以影響友誼滿意度中對同伴的內在表征以及自己在友誼關系中的自我表征,從而表現出對友誼滿意度有顯著的影響,而父親依戀和母親依戀對友誼滿意度的影響更多地表現在個體對廣泛性的他人和自我表征的影響上,因而直接影響不明顯。再者,從結構上,依戀內部工作模型是從概念化模型到具體模型以層級的方式組織起來的,個體所擁有的并非是單一自我和他人的工作模式,而是包括了依戀關系的抽象規則(高層次的)和依戀關系中的具體時間信息(低層次的)的一簇工作模型[31]。在評價友誼滿意度時,同伴依戀工作模式中與友誼相關的具體事件信息可能起了作用,這可能也是同伴依戀能夠直接影響友誼滿意度的另一原因。
孤獨感也是個體自我理解的一部分,所以與父親、母親和同伴的依戀關系可以影響個體的孤獨感[16]。良好的依戀關系能夠使聽障青少年建立起對他人的信任和對自己的自信,更能建立起恰當的親密關系和社交關系,所以使其體會到更少的孤獨感。孤獨感是個體的一種主觀感受,友誼滿意度是個體對友誼多大程度上使自己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的整體評價,也是一種主觀的評價。對于青少年而言,良好的友誼和同伴陪伴在很大程度上帶來積極的情緒和社會性反應[32]。因而孤獨感這種消極的情緒體驗越強,青少年越傾向于更低地評價自己的友誼滿意度。因此,孤獨感成為依戀影響友誼滿意度的一個中介因素。
4.3教育建議
我們基于研究結果對聽障青少年的教育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重視在父母依戀中,平等的、朋友式的親子關系的建立,因這種依戀關系的建立對聽障青少年同伴依戀的建立有較為重要的影響。而現實中由于父母角色的不同,父親更可能成為孩子的“朋友”,因此父親與孩子的良好依戀關系對于孩子與同伴良好依戀關系的建立有重要的意義。家庭教育中要更加重視父親的角色,與聽障孩子建立更加平等的父子關系。
第二,幫助建立良好的同伴依戀關系。由于同伴依戀對于友誼滿意度有重要的影響,不僅能夠通過直接影響產生作用,也可以間接產生影響作用,而友誼滿意度對青少年個體的人格發展、社會適應等緊密相關。良好依戀關系的建立不僅需要家庭(主要為早期的依戀關系)也需要學校的共同努力。由于聽障兒童社交的局限,學校成為他們家庭外主要的社交關系,所以教師以及同學對同伴依戀關系的建立有重要影響,在特殊學校教育中應該引導、幫助學生建立起與同伴親密、信賴的關系。
第三,減少孤獨感,以增加友誼滿意度。孤獨感的產生除受依戀關系影響之外還有諸多因素,例如自我表露、社會支持等[33]。在與聽障青少年相處過程中應鼓勵其多進行自我表露,同時為其提供社會支持,這也有利于減少聽障青少年的孤獨感,從而增加友誼滿意度。
1Bowlby J.Attachment andl oss.Vol.2.Separation:Anxiety and a nger.New York:Basic,1973.
2劉曦,張建新.青少年依戀理論建構及問卷修訂.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4):339-341.
3曾曉強.大學生依戀及其對學校適應的影響.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4琚曉燕,劉宣文,方曉義.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戀與社會適應性的關系.心理發展與教育,2011,(2):174-180.
5Bukowski W M,N ewcomb A F,Hartup W W.The c ompany t hey k eep:Friendship in c hildhood and a dolescence.Cambridge studies insocial andemotional development,New York,NY,U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426.
6王英春,鄒泓.青少年人際交往能力的類型及其友誼質量的關系.中國特殊教育,2009,(2):75-79.
7李小青,鄒泓,劉艷,等.中學生同伴依戀的特點及其與友誼質量的關系:社會交往目標的中介作用.心理發展與教育,2009,(3):32-38.
8唐雪梅.初中生情緒智力、親子依戀與友誼質量的關系研究.大眾科技,2013,15(163):138-140.
9于海琴,周宗奎.兒童的兩種親密人際關系:親子依戀與友誼.心理科學,2004,27(1):143-144.
10Jones D C.Friendship s atisfaction and g ender:An e xamination of s ex d ifferences in c ontributors to f riendship s atisfaction.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1991,8(2):167-185.
11Gini G.Associations among o vert and r elational v ictimizationanda dolescents’s atisfactionwithf riends:The m oderating r ole of the n eed for a ffective r elationships with f riends.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8,37(7):812-820.
12劉陳陵.大學生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及其相關研究.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13陳蔚萌.高中生孤獨感與友誼質量、親子的關系.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4王翠萍.西安農村初中生孤獨感及其與同伴依戀、自尊的關系.衛生研究,2013,42(1):30-32.
15李彩娜,班蘭美,李紅梅.大學生孤獨感及其與依戀、自尊的關系.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18(4):514-516.
16余燕萍,陸愛桃,郭俊峰.聽障青少年依戀、人格特質與孤獨感的相關研究.應用心理學,2013,19(3):281-288.
17Locke J,Ishijima E H,Kasari C,et al.Loneliness,friendship quality and the social networks of adolescents withhigh-functioningautisminaninclusive school setting.Journal of Research in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2010,10(2):74-81.
18周宗奎,趙冬梅,定險峰.兒童的同伴交往與孤獨感:一項2年縱向研究.心理學報,2006,38(5):741-750.
19馮年琴.聾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研究.中國特殊教育,2004,(10):64-68.
20劉毅瑋,馮謙.初中聾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家庭環境的相關研究.中國特殊教育,2005,(5):56-60.
21張詠梅.青少年依戀及與人際信任的關系研究.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22劉平.兒童孤獨量表.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9,(增刊):303-305.
23Huebner E S.Preliminary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for children.Psychological Assessment,1994,6(2):149-158.
24張興貴,何立國,鄭雪.青少年學生生活滿意度的結構和量表編制.心理科學,2004,27(5):1257-1260.
25溫忠麟,張雷,劉紅云,等.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心理學報,2004,36(5):614-620.
26王爭艷,劉迎澤,楊葉.依戀內部工作模式的研究概述及探討.心理科學進展,2005,13(5):629-639.
27Biesecker,&Gretchen E.Attachment to parents and peers and emotion regulation in middle adolescence. DissertationAbstracts International.SectionB:Th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2001,62(6):2971.
28鄭偉東.初中生親子依戀、同伴依戀與性心理的關系研究.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29Howes C,Matheson C C,Hamilton C E.Maternal,teacher,and child care history correlates of children’s relationships withpeers.ChildDevelopment,1994,65:265-273.
30王爭艷,劉迎澤,楊葉.依戀內部工作模式的研究概述及探討.心理科學進展,2005,13(5):629-639.
31李江霖.依戀內部工作模型對青年大學生心理行為的研究.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32張瓊.青少年友誼滿意度的結構與宜人性、學校適應行為的關系.廣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33安宏玉.大學生父母依戀與孤獨感的關系研究:網絡自我表露、網絡社會支持的調節作用.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Attachment and Friendship Satisfaction in Deaf Adolescent s:M ediating Effect of Loneliness
Qu Xingyu,Lu Aitao,Su Danxiao
(Center for Studies of Psychological Application,Psychological Institution,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of Mental Health and Cognitive Science,Guangdong Center of Mental Assistance and Contingency Technique for Emergency,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
To explor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loneliness o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father attachment,mother attachment,peer attachment and friendship satisfaction in deaf adolescents,107 deaf adolesc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Revised(IPPA-R),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CLS)and the friendship satisfaction subscale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MSLSS).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three kind of attachments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father attachment and mother attachment,father attachment and peer attachment were stronger tha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other attachment and peer attachment.(2)Loneliness could partly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ther attachment/mother attachment and friendship satisfaction,while it had a full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er attachment and friendship satisfaction.It suggested that early attachments such as father attachment or mother attachment could only have an indirect impact on friendship satisfaction of deaf adolescents with loneliness as a mediator.However,peer attachment not only influenced friendship satisfaction through loneliness indirectly,but also affected friendship satisfaction directly.
parent attachment;peer attachment;loneliness;friendship satisfaction;mediating effect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571141),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J1030729和J1210024),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劃(HS2015001)
陸愛桃,女,副教授。E m ail:atlupsy@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