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謹 陳天軍 佐 斌
(1武昌首義學院心理健康與教育教研室,武漢 430064;2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青少年網絡心理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武漢 430000)
大學新生心理健康、人生意義與時間管理傾向的關系研究
魏謹1,2陳天軍1佐斌2
(1武昌首義學院心理健康與教育教研室,武漢 430064;2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青少年網絡心理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武漢 430000)
對湖北省內某高校2015級3322名新生進行大學生人格健康問卷調查(UPI),根據測驗結果篩選出65名重點關注對象,隨機抽取69名非重點關注學生,續測中文人生意義問卷(C-MLQ)和時間管理傾向問卷(TMD),以探討大學新生心理健康、人生意義和時間管理傾向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1)新生心理問題呈逐年上升趨勢;(2)重點關注組在人生意義和時間管理傾向上得分顯著低于對照組;(3)性別在人生意義總分及意義體驗上的差異顯著,在意義追尋、時間管理傾向及其三個因子的差異均不顯著;(4)生源地只在時間價值感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農村來源學生的時間價值感顯著低于城市來源學生;(5)人生意義在心理健康與時間管理傾向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大學新生;心理健康;人生意義;時間管理
大學新生心理測評已成為許多高校的一項常態化、標準化工作,是高校了解學生心理狀態、從而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干預的第一道關口。根據測評結果對學生開展心理訪談發現,新生的許多心理問題常以糟糕時間管理狀況為主要特征。個體在時間管理上的人格特征稱為時間管理傾向,具有動力性,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現程度、跨情景性和潛在可測度。我國學者黃希庭等將其劃分為時間價值感、時間監控感和時間效能感三個維度。時間價值感是指個體對時間功能和價值的穩定態度和觀念,是時間管理的基礎;時間監控感是個體利用和運籌時間的能力和觀念,它體現在個體的外顯行動中;時間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駕馭時間的信念和預期[1]。
作為一種人格特質,時間管理傾向常被作為中介變量和原因變量,許多研究結果都印證了心理健康與時間管理傾向的緊密關系。一般而言,善于駕馭時間的人多具有正面的自我觀念從而更趨向心理健康,研究表明時間監控感和時間效能感能顯著預測大學生主觀幸福感[2],而消極的時間管理傾向與抑郁[3,4]、焦慮[5]等負面情緒顯著相關;此外,時間管理傾向還能預測和解釋大學生成就動機與適應性[6]。從效果上講,時間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以經由專業訓練或心理輔導得以實現[1,7],如研究發現通過有指導的學習《時間管理手冊》可以提高個體的時間管理傾向、學習滿意度和學業自我效能感[8]。盡管如此,與時間相關的“術”的傳授或許并不夠,因此時間管理傾向也被當作結果變量進行研究。如研究發現自尊、自我效能感和焦慮對時間管理傾向有預測作用[9];高自信水平的大學生比低自信水平大學生在時間管理傾向上有更好的表現[10]。
時間與人生意義具有內在聯系,人生意義是個體領會、理解或看到他們人生意義的程度,是個體覺察自己生命目的、使命和首要目標的程度。一方面個體的時間觀可以作為預測其人生意義的指標,另一方面人生意義是個體對過去經歷、當下處境與未來預期的某種抽象整合,具有時間屬性[11],因此模糊的人生意義或許也是造成新生頻發時間管理問題的原因之一。此外,人生意義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密切,其中意義體驗與抑郁呈負相關[12],與心理資本、自我效能、韌性、希望與樂觀等心理素質呈正相關[13]。因此本研究擬以大學新生為樣本,探討心理健康、人生意義與時間管理傾向之間的關系。
2.1對象
初測對象:整體抽取湖北省內某高校共2015級3398名新生進行心理測查,有效測評3322人,有效率97.76%,其中男生1753人,女生1569人,平均年齡為18.23±1.33歲。
續測對象134人:UPI測驗篩查出的65名心理重點關注對象 (總分≥25分且25題輕生項肯定作答者45人;總分≥25分且日常表現失常者20人),男生26人,女生39人,平均年齡為18.42±0.83歲;農村、鄉鎮與城市來源學生分別占比53.8%、12.3%和33.8%。對照重點關注組的專業分布,隨機在UPI非重點關注對象中抽取78人,獲得有效數據69份,其中男生22人,女生47人,平均年齡為18.36±0.69歲;農村、鄉鎮和城市來源學生分別占比37.7%、23.2%和39.1%。
2.2工具
2.2.1大學生人格健康調查問卷(UPI) 1993年由我國學者樊高富、王建中等將產生于日本的UPI進行了本土化修訂,并應用于高校心理健康篩查。問卷有60個項目,采用是非式選擇,包括56個消極性問題,4個測偽題。后續8道輔助題,用以了解被測對象對自己身心評價以及主要困擾。測評結果可分為3類,在高校學生心理工作中常將符合第一類標準的學生作為重點關注對象,篩查標準為:(1)UPI總分在25分(含25分)以上者;(2)第25題(想輕生)做肯定選擇者;(3)輔助題中同時至少有兩題做肯定選擇者;(4)明確提出咨詢要求者。
2.2.2中文人生意義問卷 (C-MLQ)2008年由我國學者王孟成、戴曉陽在對美國學者Steger的人生意義問卷(meaning in life questionaire,MLQ)進行本土化修訂的基礎上編制,共10條項目,采用7點計分,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依次賦值1~7。其中第1、4、5、6、9題測量意義體驗,2、3、7、8、10題測量意義追尋。人生意義體驗問卷的5個條目與其因子的相關為0.60~0.71(p<0.01),人生意義追尋各條目與其因子分的相關在0.56~0.68之間,2個因子的Cronbachα分別為0.85和0.82,重測信度為0.705,適用于大學生群體[14]。
(3)A B B貝加萊ACOPOStrak是一款智能、靈活的直線電驅柔性輸送系統,將大大簡化傳統產線設計,使生產最小批次為“1”的訂單成為可能,為大規模定制時代的智能工廠運動控制設定了新標準。Orange Box是為待開發的存量資產提供的高級分析解決方案,確保用戶可以訪問之前在孤立設備上無法讀取的數據。
2.2.3時間管理傾向量表(ATMD) 2001年由我國學者黃希庭編制[15],共44條項目,采用5點計分,從“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依次賦值為1~5。全量表分為時間價值感、時間監控感和時間效能感三個分量表,分別含10、24、10個項目。量表各維度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62~0.81之間,重測信度在0.71~0.85之間,適用于大學生群體。
2.3統計
采用SPSS 19.0對有效數據進行分析,先后采用Harman共同方法偏差檢驗、相關分析,t檢驗均值比較、回歸分析等,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本研究所有數據均來自被試的自我報告,強調保密性和部分反向計分,但因研究需要進行續測時并未執行匿名性,因此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以Harman單因子檢驗[16]對共同方法偏差帶來的威脅進行估計,將各量表全部項目納入探索性因子分析,檢驗未旋轉的因素分析結果,第一個主成分的變異解釋率為17.81%,未到40%的臨界值,且析出因子較多。因此可排除具有污染統計結果的共同方法學因子。
3.2UPI結果概況分析
使用UPI對3322名2015新生進行測查,符合第一類標準者389人,檢出率為11.71%,略高于我國高校新生UPI測評第一類篩選率8.3~10%[17]。近三年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如表1所示。

表1 近三年新生UPI測驗結果分布概況(n/%)
3.3相關分析
表2列出了續測組各變量的平均數、標準差、相關系數及顯著性。新生的人生意義及其兩個因子都與時間管理傾向及其三個因子有正相關,即個體的人生意義越積極,時間管理傾向也越積極。各變量的顯著相關為后續中介效應分析提供了依據[18]。值得討論的是,人生意義的兩個因子意義體驗與意義追尋無顯著相關。

表2 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及相關分析
3.4人生意義與時間管理傾向的差異性檢驗
對續測組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重點關注組在人生意義 (t=-2.18,p=0.031)和時間管理傾向(t=-2.99,p=0.003)上得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見表3。具體來說,重點關注組在意義體驗 (t=-3.06,p= 0.003)、時間監控感(t=-2.69,p=0.008)和時間效能感(t=-2.96,p=-0.004)三個因子上顯著低于對照組,兩個組在意義追尋(t=-0.44,p=0.66)和時間價值感(t=-1.42,p=0.157)維度上的差異不顯著。性別在人生意義總分 (t=-2.76,p=0.007)及意義體驗 (t=-2.62,p=0.01)上的差異顯著,男生得分顯著低于女生,性別在意義追尋、時間管理傾向及其三個因子得分上的差異均不顯著。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生源地只在時間價值感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F(2,133)= 3.33,p=0.039),多重比較顯示,農村來源學生的時間價值感顯著低于城市來源學生。

表3 心理健康重點關注組與對照組在人生意義和時間管理傾向上的差異(M±SD)
3.5人生意義的中介效應分析
中介效應分析中依次檢驗的檢驗力最低,因此若依次檢驗結果顯著,其結果可靠性強于Sobel法或Bootstrap法[19]。本研究采用三步回歸法,對人生意義在心理健康和時間管理傾向之間的中介效應進行檢驗,由于自變量心理健康是分組變量,所以先進行虛擬變量的轉換,參照類為重點關注組。第一步做時間管理傾向對心理健康的回歸,回歸系數顯著(βc=-0.25,p<0.001);第二步做人生意義對心理健康的回歸,結果顯著(βa=0.-0.19,p<0.001);第三步將人生意義納入回歸方程,發現心理健康與人生意義都對時間管理傾向有顯著的預測作用(βc=-0.17,p<0.001;βb=0.47,p<0.001)。根據以上結果,根據中介效應標準,人生意義在心理健康與時間管理傾向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效應值為ab/c=35.72%。
4.1新生UPI測評分析及啟示
本次新生心理問題的檢出率為11.71%,略高于以往國內使用UPI心理問題的檢出率。近三年來新生檢出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即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在逐年增多。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大學生面臨越來越大的多層面的壓力,如家庭、社會、就業前景,卻又缺乏良好的心理保健意識和常識。高校新生心理問題檢出率逐年增高不是個案[20,21],這提示不僅高校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護心、補心”,還要重視基礎教育階段的“育心、養心”。
4.2意義體驗與意義追尋的關系討論
本研究中意義體驗與意義追尋無顯著相關,與國內學者朱海騰等的研究結論一致[12],而美國研究發現二者呈顯著正相關,日本研究者卻發現二者呈顯著負相關[22]。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有二:(1)關于人生意義的文化差異。不同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意義追求的多樣性與意義體驗的閾限高低,這可能導致二者的關系難以達到跨文化的一致。(2)樣本的選擇。本研究和朱海騰等的研究均選用大學新生作為施測樣本,對新生而言大學是不同于過去的新的人生階段,原有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都可能在短時間內受到沖擊,因此新生更容易產生無措、迷茫、停滯的感受,從而可能表現在“過去、現在”的意義體驗和“將要開展”的意義追尋上出現“斷帶”。
4.3性別及生源地對時間管理傾向與人生意義的影響
性別在意義追尋、時間管理傾向及其三個因子的差異均不顯著,與李紅霞等研究結果一致[23],但在人生意義總分及意義體驗因子上差異顯著,男生得分顯著低于女生,這一結果與馮晨旭等研究結果一致,但他們研究發現性別在意義體驗因子上的差異不顯著[24]。造成結果差異的原因或由于本研究所選對象皆來自二本民辦學校。社會賦予了男生更多期待,而這種期待可能導致男生較女生產生更多心理負擔,從而缺乏積極的意義體驗,而女生心理落差相對較小,更能在新的學校生活中獲得意義體驗。與之前研究結論的共性部分提示我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特別關注男生人生意義感的引導、培養。性別在時間管理及其三個維度上的差異不顯著,這與國內相關研究結論一致[25]。生源地因素只在時間價值感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農村來源學生的時間價值感顯著低于城市來源學生。這一方面或許與城市、農村生活節奏快慢相關,另一方面時間價值感上的差異可能也來自城市與農村對學生時間教育上的差異。
4.4心理健康在人生意義與時間管理傾向上的差異性檢驗討論
心理健康重點關注組在人生意義和時間管理傾向上顯著低于對照組:(1)在意義體驗因子上差異顯著,而在意義追尋上無顯著差異,這說明意義體驗與心理健康關系更穩定而密切,健康、幸福的人會有更積極的意義體驗,而意義追尋則獨立于意義體驗,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有待確定;(2)在時間監控感和時間效能感上差異顯著,在時間價值感上無顯著差異,這顯示心理健康與否并不影響個體對時間寶貴性與功能性的理解與感情,但心理健康者在時間利用和運籌上的觀念與能力,及對時間管理的信心與對時間管理行為能力的自我預計更高。心理健康重點關注者明知時間是寶貴、易逝的,卻對自己的時間管理執行過程與結果持消極態度,更容易陷入心有余力不足的心理發展惡性循環。這兩個結論提示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抓新生心理共性——人生意義追尋和時間價值感提升,也要有所側重,即有針對性地對心理健康重點關注對象開展意義體驗、時間監控和時間效能感提升的相關工作。
4.5人生意義在心理健康與時間管理傾向中的中介效應
本研究發現人生意義在心理健康對時間管理傾向的影響中存在中介效應。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較低的新生會產生更低的時間價值感、時間監控感和效能感,另一方面人生意義的體驗與確立也會提升個體對時間管理的態度、觀念與信心。人生意義的體驗與追尋能促進時間管理傾向的積極確定與穩定。心理健康對時間管理傾向的影響路徑有兩條:直接影響和通過人生意義的間接影響。這提示在以新生適應與時間管理為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排查與防護,還要關注學生體驗感的培養和目標追求的過程教育。
(1)新生心理問題檢出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2)重點關注組在人生意義和時間管理傾向上得分顯著低于對照組;
(3)性別在人生意義總分及意義體驗上的差異顯著,在意義追尋、時間管理傾向及其三個因子的差異均不顯著;
(4)生源地只在時間價值感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農村來源學生的時間價值感顯著低于城市來源學生;
(5)人生意義在心理健康與時間管理傾向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1黃希庭,張志杰.論個人的時間管理傾向.心理科學,2001,24(5):516-518.
2范翠英,孫曉軍,劉華山.大學生的時間管理傾向與主觀幸福感.心理發展與教育,2012,1:99-104.
3鄧凌,陳本友.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主觀時間壓力與抑郁的關系.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10):659-661.
4孫慧,姜宇,周士敏.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時間管理傾向研究.統計與管理,2011,2:79-80.
5涂濤,王道陽,方雙虎.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焦慮及相關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9,30(4):356-358.
6時間管理傾向與成就動機對大學生適應性的影響.楊敏齊,王國芳,秦幸娜.時間管理傾向與成就動機對大學生適應型的影響.心理研究,2014,7(3):86-90.
7張鋒,祝婷.團體心理輔導對大學生時間管理的改善效果.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4,28(5):327-331.
8丁紅燕.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的干預研究.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9王娟.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自尊、自我效能和焦慮的關系研究.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10張甜,謝鈺涵.不同自信水平大學時間管理傾向比較.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6):615-618.
11Leshkovska E A,&Shterjovska M.Time perspective as predictor of meaning in lif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gnitive Research in Science,Engineering and Education,2014,2(1):25-29.
12朱海騰,姚小雪.大學新生的人生意義與抑郁:交互效應與調節效應.心理發展與教育,2015,31(4):475-484.
13楊盈,包陶迅.團體輔導對大學生生命意義的干預研究.中國學校衛生,2015,12(36):1830-1835.
14王孟成,戴曉陽.中文人生意義問卷(C-MLQ)在大學生中的適用性.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5):459-461.
15黃希庭,張志杰.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量表的編制.心理學報,2011,33(4):338-343.
16周浩,龍立榮.共同方法偏差的統計檢驗與控制方法.心理科學進展,2004,12(6):942-950.
17王建中.UPI和SCL-90的比較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5,9(3):117-119.
18溫忠麟,侯杰泰,張雷.調節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心理學報,2005,37(2):268-274.
19溫忠麟,張雷,侯杰泰,等.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心理學報,2006,3:448-452.
20張小遠,俞守義.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和素質的對照研究.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06,10(27):482-484.
21蘇亞玲,謝晉曉.大學新生的大學人格(UPI)問卷心理健康調查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10):1133-1135.
22Steger MF,KawabataY,Shimai S,et al.The meaningful life in Japen and united states:Levels and correclattes ofmeaning in life.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8,42(3):660-678.
23李紅霞,林雪,林靜,等.寄宿制小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學業成績的關系:自我調節學習的中介作用.心理研究,2015,8(6):90-96.
24馮晨旭.時間管理、主觀幸福感和生命意義感的相關研究.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5高麗娜,李麗娜,閆亞曼.大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心理控制源、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7):838-840.
Obstract:3322 college freshmen were asked to fill out the questionaires of 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in order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of college freshmen’s mental health,meaning in life and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65 key objects were screened,another 69 objects were random selected,finally total 134 objects were tested by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aire,and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Results showed that:(1)The rate of freshmen’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presented a rising trend year by year.(2)The scores of Life Meaning and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in the focus group were significant lower than the matched group.(3)Gender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t on life meaning and presence of meaning.(4)The objects’origin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y on time value.Specifically,the time value of rural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urban students.(5)Life meaning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ime management,and it partly mediate d the assoiation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College Freshmen’s M ental Health,M eaning in Life and Time M anagement Disposition
Weijin1,2,Chentianjun1,Zuobin2
(1 Wuchang Shouyi University,Wuhan 430064;2 School of Psychology,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00)
freshmen;mental health;life meaning;time management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31400903);武昌首義學院科學研究基金第四批立項項目(XK1504)
佐斌,男,教授,博士生導師。Email:zuobin@mail.cc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