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工廠更“智慧”?
編者按 “智慧”工廠是傳統企業向工廠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企業如何量體裁衣,讓生產更智能?為更好地促進行業間的交流與合作,加快推動《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的實施,本期特邀請4名業內權威人士參與話題互動。
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魏小慶:
“雙輪驅動”:打造設備管理新模式

在國家實施《中國制造2025》大背景下,企業設備管理正在“借勢”創新,把先進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嫁接”到設備資產管理體系中,以實現更高的安全性、可靠性、運行效率和投資回報率。
企業設備資產管理創新是一種業務和技術融合創新,可分為“技術驅動創新”和“模式驅動創新”兩大類。
智能化技術驅動設備維護手段和策略創新。一是智能監測。隨著工業自動化及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設備之間應用各類智能監測技術實現“互聯互通”已成新趨勢。二是智能預警。企業設備運行過程中,可通過遠程控制系統和智能儀表“輸出”海量的數據,運用大數據技術,發現設備狀態變化的規律,實現早期預警。三是智能決策。利用大數據技術,在知識庫中記錄設備的故障歷史及維修記錄,智能生成設備維修策略。四是智能作業。完成智能化設備維護作業,實現智能模擬仿真、培訓、現場的作業指導。
“互聯網+”帶來檢修管理模式變革。一是遠程診斷?;ヂ摼W和云平臺技術發展,使設備隨時隨地可視、可知;通過聚焦設備專業人才資源,搭建設備遠程診斷中心。為分布全球各地的工廠設備提供設備診斷服務。二是整合全社會的資源更高效地維護設備。智能移動終端和互聯網技術的融合,使設備維護模式將發生根本改變;設備維護所需的資源(技術人員、專業工具等)通過移動互聯網調配,企業和社會上的設備維護專業組織(團隊或個人)雙向選擇,完成設備維護工作,實現一種“滴滴維護”的新模式。
唐山冀東機電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馮建國:
加快“走出去”打造新優勢
唐山冀東機電設備有限公司作為冀東發展集團的統一設備、備件進出口平臺,在擁有統一調配資源優勢的同時,也面臨市場飽和所帶來的危機和挑戰。因此,企業要贏得更加長遠的未來,就必須轉變思維方式,制定超前的戰略思路。近年來,我國水泥行業發展迅猛,裝備、技術和管理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走出去”開展國際化戰略的最好時機已經到來。

我們充分響應國家“走出去”發展的政策號召,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著手加快海外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全面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我們不僅要“走出去”,更要帶著先進的技術、裝備,豐富的管理經驗和優勢產品“走出去”。我們的戰略思路重點突出“合作+服務”。進入21世紀,“服務型經濟”將成為新世紀經濟的主導,為加強同行業和相關企業間的合作,建立起供應鏈企業間溝通的橋梁,我們發起成立了生產服務“AAA”聯盟,由此來實現企業間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聯盟的成立突破了傳統制造業的發展瓶頸,增強了企業自身的實力,成為了我們“走出去”,打開國際市場的有力支撐。
通過對國際市場的開發,我們成功把國內剩余產能轉移到了國外,通過設備的轉移,更能促進此類備件的消耗,達到了減少產能,減少備品備件庫存的良好效果。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規劃與物流部高級設備管理專家張振生:
做好人機共存的“智慧”保障體系

“智慧”工廠是現代企業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充分利用物聯網的技術和設備監控技術加強生產過程的控制,及時正確地采集生產線數據,合理地進行生產組織與管控,最大限度地滿足市場用戶的需求。利用先進的智能技術手段和信息化系統,構建一個高效節能、綠色環保、環境舒適的人性化工廠。
當下在高效的“互聯網+”時代,企業的工廠建設不缺各式各樣的新理念,世界一流的裝備技術應用也日趨廣泛,如何適應形勢發展,實事求是地結合企業自身現狀去建設自己的“智慧”工廠,是企業經營決策者考慮的關鍵所在。
目前企業生產經營中,工廠各方面建設不斷完善,物流SPS系統、生產MES系統、裝備EAM系統、人力資源HR系統、管理SAP系統等信息化系統大量應用,極大地提升了工廠的生產效率,增強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但要建設成現代化的“智慧”工廠,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要建設強大有效的通訊保障系統。建立物流SPS系統、生產MES系統、裝備EAM系統、人力資源HR系統、管理SAP系統數據交流共享平臺,規范整合通訊接口,實現數據互通。梳理完善各模塊數據庫,運用高效的云端服務應用,提升工作效率。
其次,根據市場需求結合產品工藝特征,建立模塊化生產模型。在市場訂單和產品預期研判的基礎上,合理安排生產計劃,進行生產組織,最大限度地滿足市場需求和小眾的個性化期望,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第三,隨著工廠制造過程中應用的先進裝備越來越多,通過云端架構集中部署控制系統,已是必然的趨勢。為達成裝備“零故障”所采取的預警系統、現代化的裝備自診斷系統、裝備的實時監測等信息化技術的使用也勢在必行。
第四,高效實用的人才培養戰略。“智慧”工廠是人機共存的系統,人機之間具備互相協調合作關系,各自在不同層次之間相輔相成。人是“智慧”工廠建設和發展的基礎,通過自身培養、委外提升、引進為用等各種方式培養自動化技術人才,提高企業的技術管理水平,是企業的生存發展的必要保障。
國投新疆羅布泊鉀鹽有限責任公司設備管理部黃紹杰:
“智慧”工廠需做好三方面功課
智慧是一種高級的綜合能力,包含有:感知、知識、記憶、理解、聯想、邏輯、辨別、計算、分析、判斷、決定等多種能力。為了更讓工廠設備更“智慧”,結合筆者工廠實際,認為企業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功課:
一是讓設備“說話”,實現設備數字化。隨著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設備狀態監測手段的不斷更新,例如:溫度、電參數、轉速、振動、流量、壓力等均可通過不同形式的傳感器進入PLC,結合目前的DCS、MES等數據采集功能,設定每個參數的預警值,逐步做到仿真、讓設備把“冷暖”感覺說出來,讓“母親”知道“孩子”的健康狀況。

二是讓流程規范,實現管理信息化。伴隨著企業經營的不斷擴大,設備的升級改造,為更好的管理設備全生命周期及企業各個環節和步驟,企業應利用TPM/TnPM、NOSA、班組建設、內控等現代化的管理工具做到管理流程化、流程制度化、制度表單化。同時加強整個企業所有環節的標準化建設工作,利用OA、EAM、EBS、MES、安健環等軟件實現管理信息化。
三是讓數據自動分析,實現工廠智能化。在設備數字化、管理信息化的基礎上,借鑒國內外同行業先進的管理經驗及數據,總結并提煉企業內部設備、工藝、管理各領域模型,利用三維仿真、工廠建模、大數據、云服務等工具實現自動辨別、計算、分析、判斷、決策等功能,進而實現工廠智能化。
在實現以上三個方面之后,形成標準化的模型并推廣,企業才能真正邁入“智慧”工廠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