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英
中國改革開放后創業的第一代企業家,目前有一大批都面臨子女接班的問題,但并不是所有二代都能順利接班。
實際上,不少二代的接班意愿并不強。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成長經歷和父輩差別很大。父輩更多是在比較窮困的情況下,為了生計走上創業這條路的,那時人們對金錢和成功特別渴望。但是,在二代的成長環境下,生存問題已經不是當務之急,他們的價值取向更多元,不把金錢作為唯一的人生追求。他們通常很小就被送出國,在國外接觸的文化環境與中國也不一樣。另外,他們看到父輩、家族在創業當中的艱辛,給家庭的時間有限,付出非常大,他們也希望選擇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一些二代更多是出于個人愛好來選擇職業,比如從事創意、藝術、服務業等,而不是子承父業。這是可以理解的。
二代接班的問題并不是中國企業獨有。德國有非常多百年歷史的家族企業,一些企業已經傳了很多代。這些企業的二代、三代、四代之所以能順利接班,得益于企業掌門人通常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告訴他非常明確的目標:這個家族將來要傳給你。所以會對孩子的教育體系進行審慎的規劃和設計,比如,孩子從小就跟著父輩一起去工廠熟悉工人,了解經營業務和企業文化。有些企業家會把孩子先送到政府系統、跨國公司等機構去鍛煉,讓他了解成功企業、政府的運行機制,提升綜合素質,等30多歲再接班。或者讓孩子自己去創業,在一個相對有限的條件下鍛煉,看看他有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和意愿。還有,引進外援或內部選擇導師輔佐二代。很多德國企業通過一代又一代漸進式的創新,成為隱形冠軍和百年優秀企業。
總的來說,接班的問題一定要盡早考慮,盡早布局,要在自己盛年時就著手,不要等干不動了再交班,那時已經太晚了。而中國企業家通常沒有很早思考接班的問題。直到已經50歲、60歲,才匆忙考慮讓孩子接班。
讓二代接班一定對企業好嗎?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地看。從優勢上講,如果二代接班,企業的所有制會比較穩定,而且子女對父輩創下的家業有很深的情感,會更盡心盡力地做這個事業。如果孩子有意愿、有能力擔當領導一個企業的重任,二代接班是比較理想的選擇。當然,也有一些二代有意愿接班,但能力上難以承受,如果沒有很好的輔佐團隊,企業的傳承會有一定的風險性,那就要考慮其他傳承方法了。
如今,中國企業整體上面臨市場轉型、技術轉型、產業轉型的挑戰。與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的優點是機制靈活,而民營企業命運的決定性力量是一把手的思維、視野和學習能力。如果一把手善于學習,很快理解環境的變化,就能抓住機會。如果產生思想上、組織上的惰性,其適應社會的步伐就非常艱難。在這種情況下,年輕二代接受更新的理念和方法論,也許可以比父輩更好地適應新的變革。比如我接觸到一位做傳統停車場管理的企業家,他的兒子28歲接班,做的是線上停車管理,把事業一下子發展起來了。他并不是簡單接手這個企業,而是把企業帶上一個新臺階。所以說,二代接班不只是坐守父輩打下的基業,更需要與時俱進,去發展基業、創基業。▲
(本文作者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副教授)
環球時報2016-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