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票

工會帶來的“福氣”
山、水、林、寺是雞足山的觀光勝景,徐霞客曾說:“東日、西海、北雪、南云,四者之中,海內得其一,已為奇絕,而天柱峰一頂已萃天下之四觀,此不特首雞山,實首海內矣!”
在當地民眾心里,雞足山不僅是一塊佛地,而且也是一塊“福地”。
曾經的雞足山,騎馬是上山的一條捷徑,當地養馬的村民借此開辟出一條謀生之路。
在賓川雞足山景區曾有一支活躍了數十年的馬幫,其中最有名氣的是神騎公司,由雞足山腳下100多戶村民組成。
2011年景區的升級改造完成之后,景觀道路的新建、索道的改修,讓村民們意識到,養馬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載客、運貨的馱馬隊,已經走到了它歷史的盡頭。
用馬馱貨、運載游客,靠山而居的村民們一度將該職業視作“鐵飯碗”,飯碗打碎之后,該如何謀求新的出路?這是雞足山下的村民們面臨的根本問題。
因此,雞足山鎮總工會針對游客不斷增加的現狀,舉辦了2期廚師培訓班,同時還有針對性地開展了素食培訓。
字生是一名農民工,也是廚師培訓的受益人。
參加雞足山鎮工會的廚師培訓之后,他自己開了一個餐飲店,能同時容納六七十人就餐,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字生不僅解決了自己的吃飯問題,還帶動了一部分人員就業。
“前些年我外出打工,但沒有一技之長,往往是出的力多,掙的錢少,還受到一些用工單位的歧視。”字生說,“感謝雞足山鎮總工會組織我們參加廚師培訓,讓我們掌握一門就業技能,這次培訓是我們開啟成功之門的起點,讓我們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處,憑自己的雙手增收致富。”
經過廚師培訓后,大部分參訓人員利用學到的技能,自己開起了農家樂,為了規范管理,雞足山鎮還成立了一個農家樂協會。
看到紅紅火火的農家樂,雞足山鎮工會組織農家樂搞了一場技能大賽,每家推出一個特色菜。
通過評比之后,工會還為各家的特色菜做了一個牌子,這個牌子就放在店門口,讓消費者看到牌子就知道各家飯店的特色。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多渠道提高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因此,雞足山鎮工會聯合當地企業針對村民開展了微耕機操作、養殖技術、玫瑰花嫁接等培訓,為當地村民脫貧致富開辟了新的道路。
雞足山鎮有一個段紅映創新工作室,段紅映從西南林業大學畢業之后,到涵軒綠色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工作。
涵軒綠色產業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林、農、畜三業綜合協調發展的企業,在雞足山有上千畝的玫瑰花基地。
今年,段紅映在公司組織了玫瑰花、核桃嫁接比賽,在15分鐘的時間內,誰嫁接的枝數最多、質量最好,誰就是冠軍。
在參賽的選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雞足山腳下的村民。
清明洞村是涵軒公司附近的一個貧困村,村里的村民不僅可以到基地打工,而且還能從公司學到致富技能。
在蘿卜地村,有個叫劉大能的村民,曾是馬幫的一員。如今不僅是景區趕馬的收入沒了,而且景區配套設施建設還征用家里的稻田。
失去收入和土地之后,劉大能只得四處打零工為生,涵軒公司到雞足山建立基地后,劉大能進入基地工作,通過在涵軒公司學到的技術發展養殖業,他在山上圈養了一百多只雞,他采取不喂飼料、天然放養的生態養殖方法,他養的雞成了當地人眼中的“野雞”,很多餐飲店都找他訂貨,養殖給他帶來了一條致富的路子。
有很多村民像劉大能一樣,他們到公司打了一段時間的工后,學到了經驗和技術,就回到村里發展林下經濟。有的養殖野豬、有的養殖野雞,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雞足山鎮人大主席、工會主席楊素說:“村民發展的養殖非常有特色,很多村民現在已經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涵軒公司不僅通過培訓吸收了近百名農民工,還帶動了像劉大能一樣的致富能手。
在雞足山鎮,還有來自小灣、魯地拉電站的移民。
移民問題最大的困難就是故土難離,工會除了服務好干部職工之外,同時也承擔著移民工作的任務。
楊素說,要讓移民做到“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確實不容易。
新村有個移民點,最初移民搬進來的時候,還保持用柴火做飯的習慣,還不愿使用衛生間。
大壩子村有幾戶傈僳族,搬來住了一段時間覺得不習慣又搬走,這些都得一一去做工作。
從小灣水電站搬到雞足山鎮的李世鳳,借助移民政策和移民資金種了3畝葡萄,第二年就賣了12萬元,刨去成本,純收入近7萬元。如今,李世鳳一家住在當地政府統一規劃和幫助建成的移民安置房里,兩層半的樓房寬敞舒適,家里添置了液晶電視、智能冰箱、洗衣機等電器,還購買了一輛小汽車。
僅雞足山鎮新川移民安置點的600多戶移民,通過開展葡萄和柑橘等特色種植,戶均年收入就達4.5萬元。
除了經濟上能致富之外,移民正慢慢融入當地的生活,楊素說,其中有一個移民家的子女,通過考試考上了當地的工會專干。
當好黨委政府的“臂膀”
工會的各項工作得到黨委政府的認可,在雞足山鎮黨委政府的眼里,工會就是黨委政府的“臂膀”。
因此,雞足山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工會工作,只要涉及到工會的工作,黨委政府都會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在經費上給予保障。
在雞足山鎮有一個職工文體活動室,配齊了音響、電視、點歌臺等文體活動設施,職工過生日、朋友聚會時都會選擇到職工文體活動室。
鎮上缺少娛樂設施,駐鎮職工下班也沒有一個去處。去年,雞足山鎮工會應職工要求,為職工組建一個職工文體活動室。
但這個文體活動室建設費用需要6.5萬元,對于一個鎮工會來說,這筆費用不是小數目。因此,工會向鎮黨委政府提交了經費補助請示。收到工會的請示后,盡管鎮黨委政府同樣面臨經費不足的局面,但還是優先給工會下撥了職工文體活動室的建設經費。
在財政相對困難的情況下,雞足山鎮黨委政府去年一共劃撥給工會各種經費十余萬元。
在黨委政府的支持下,雞足山鎮工會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職工籃球比賽、迎新春趣味游戲活動、拔河比賽、慶“三八”節等傳統節日都有工會組織的活動。
今年三八節,鎮總工會組織棋牌、籃球等活動,當時預算是1萬元,但就這1萬元錢工會也無力承擔。楊素再次向鎮黨委政府提交經費補助的報告,看到工會開展的活動項目后,鎮黨委政府認為1萬元的資金不夠,黨委政府把活動經費增加到2萬元。
在職工書屋里,整齊地放著幾本職工讀后感,雞足山鎮總工會專職副主席馬媛說:“鎮總工會出臺了一個規定,寫讀書心得有獎勵,每季度評一次。”在這樣的措施下,雞足山鎮干部職工每次到職工書屋看書后,都會記錄下自己的心得。
熊仕芬是一名工會專干,她寫的讀后感獲得大理州二等獎。
一名職工在讀書心得上寫道:“讀書是一本人生最難得的存折,一點一滴地積累,你會發現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