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謙

要致富先學技術
四月份的時候走在賓川縣的田間地頭,大部分農戶種植的葡萄才剛剛掛果,而華僑農場華僑莊園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基地里,一串串熟透的葡萄已經掛滿枝頭,更令人新奇的是同一株葡萄藤上的葡萄竟然同時存在開花、掛果和成熟的奇觀,并且每一串成熟的葡萄顏色個頭基本一致。
“這些反季節葡萄是我們老總花了大價錢引進無土栽培技術培育出來的,因為稀有所以能賣到好價錢。”基地技術員李林澤說。
而他所說的老總,就是賓川當地有名的葡萄大王孫永斌,他的“七彩云秘菩提果”早已是名聲遠揚,成為賓川葡萄種植的一面旗幟,并帶動了一大批人走上甜蜜的致富路,每年都有中央和地方領導前來考察參觀。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三年前孫永斌對于葡萄種植可以說還是門外漢,他于2013年通過招商引資來到賓川縣,最初從事的是餐飲美食行業,后來才萌發了種植葡萄的想法。
2014年3月,孫永斌成立了公司,開始著手葡萄種植。通過長期的實地考察學習,他認為賓川的葡萄產業要想做大做強,就必須擺脫傳統的惡性競爭局面,通過科學技術手段來提升葡萄的含金量。
通過帶領技術團隊不斷的研究,公司在全國首創了無土栽培技術,用椰糠代替土壤,水、養分等數據均通過電腦分析處理后再通過管道實時輸送,不僅達到省水、省肥、省工、病蟲害少等效果,而且可以實現每年三熟的高產效果。
公司還與上海交大的專家團隊合作,引進了葡萄根域限制栽培技術,將傳統的每畝種植800-1000株葡萄降為每畝10-56株,不僅大大降低了種植成本,而且畝產量還能實現翻番,同時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葡萄架下可以觀光或者套種其它農作物。
公司基地的先進技術還遠不止這些,以色列的滴箭灌溉系統、荷蘭營養控制系統、美國微噴灌溉系統等國際先進系統全都用上,就連大棚采用的都是太陽能循環系統。同時,基地的報告大廳也是采用3D打印技術建成的,不僅成本低,而且使用壽命長達90年,抗九級地震。
如今,公司正在著手打造以葡萄文化為中心的休閑旅游度假小鎮,努力把賓川的葡萄產業真正做大做強。
孫永斌深知僅靠自己一家公司無法完成這一重任,但可以通過公司形成示范效應,為此他在賓川的4個鄉鎮建設了500余畝示范基地,通過“公司+農戶+銀行”的扶貧新模式帶動當地300多戶農民參與。
公司除了提供設備和技術支持,還在前期給農戶發放補助金,待葡萄成熟后農戶又能參與分紅,真正使貧困地區農戶實現脫貧致富。
此外,公司還依托上海交大、云南開放大學等專業平臺,成立了賓川終身教育學習中心,免費為農戶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和學歷提升,目前已經免費培訓10000余人次。還有532名農民正在通過網絡班攻讀大專文憑。
濟人必先技精
在賓川縣城全球通大道中段,投資近1億元建成的賓川縣中醫院新院區顯得非常壯觀,這所才有30多年歷史的中醫院發展速度驚人,早在4年前就被評為二級甲等中醫院,所獲得的各項榮譽更是不勝枚舉。
一所醫院辦得好不好不僅僅是靠硬件設備,最為關鍵的還是整個醫療隊伍的素質,患者的選擇才是最佳的衡量指標,近年來賓川縣中醫院年門診量及人均創收在全省縣級中醫院中名列前茅,并且很多省外甚至是國外的患者都前來求醫。
這都源于賓川縣中醫院有一批行業內知名的專家,其中“老神醫”李伯藩和“小神醫”何云長最為出名。
現年70多歲的李伯藩是賓川縣中醫院的創建者之一,也是該院的第一任院長,退休后他一直堅持在醫院免費義診,由于醫術高明,前來就診的群眾絡繹不絕,雖然他每天都要診治上百人,但他的號早已排到4個月之后。對于外地患者,他也能根據照片、文字等患者提供的情況開出處方,不收取患者任何費用。
“小神醫”是賓川縣中醫院現任院長何云長,他不僅醫術高超,而且醫德更是令患者欽佩,多年來受他免費義診恢復健康的患者不計其數。同時,在他的帶領下,賓川縣中醫院發展迅速,不僅建起了新院區,而且是全省首家順利通過“國家二級甲等中醫院”評審的中醫院。
取得現今的成績,與賓川縣中醫院領導歷來重視人才的培養有著很大的關系,為了打造一支科學的醫療人才隊伍,賓川縣中醫院專門制定了《賓川縣中醫院衛生人才培養實施方案》,培養人才和引進人才相結合,通過一“派”、二“請”、三“聯合”、四“提升”的方式,不斷加強全員職工培訓,不斷加大科室主任、護士長后備干部的培養力度。活動開展以來,累計培養業務技術骨干30多名,每年用于培訓的經費均在300萬元以上。
另一方面,邀請上級醫院具有專科特長的專家教授到醫院開展坐診、查房、帶教、開展講座等,進一步提升醫院醫務人員的診療技術能力和水平。
同時,醫院還建有藏書5000余冊的職工閱覽室,并積極爭取云南中醫學院支持開設電子圖書閱覽室,要求醫院職工每月都要抽時間到閱覽室學習,并且認真做好讀書筆記。
醫院職工學得好不好,最好的檢查方式就是技能競賽,每年的婦女節、國際護士節等節日,賓川縣中醫院都會組織開展崗位技能競賽,并組織干部職工積極參加縣委政府、縣總工會、縣衛生局組織的知識競賽、技能競賽等各種比賽活動。
通過活動的開展,進一步提高了醫護人員的崗位技能水平,醫院形成了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在剛剛結束的醫護職工技能競賽活動中,29人次參與了醫院初賽(選拔賽),8人次參加衛生系統決賽,4人次榮獲二等獎、2人次榮獲三等獎、2人次榮獲優秀獎,取得較好成績。
賓川縣中醫院還積極策劃各類公益活動,以中醫藥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的“三進”活動,讓百姓享受到更周到的中醫藥服務。此外,義診工作室、中醫夜門診、送醫送藥、病人隨訪等活動的不定期開展,盡可能滿足有需求的群眾。
技術成就夢想
位于賓川城郊的萬向汽車服務有限公司雖然地理位置不占優勢,但是每天開來這里檢修的汽車經常排起長隊,雖然廠里的職工已經發展到50多人,但是仍然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
如果能有幸排到讓廠里的那位用耳朵檢車的師傅聽一下車子,那簡直是中了大獎一樣高興。
這位師傅是緬甸人,從小就對機械有著極濃厚的興趣,8歲就開始接觸汽修行業,如今已經有20多年的工作經驗。來到廠里后經過系統的學習和培訓,維修技術更是增進不少,一般的車子啟動后他用耳朵仔細聽一下,就能指出其中的毛病所在。甚至通過電腦等儀器查不出來的問題,他都能聽出來。
但是,一個人維修技術再厲害影響畢竟有限,修理廠要想發展壯大,就必須讓整個修理團隊都強起來。為此,廠里在幾年前投入一大筆資金購買了一批先進的檢修設備,使修理廠的硬件設施得到較大改善,目前新的流水線自動檢修大廳也正在建設中。
此外,修理廠每年投入到職工培訓方面的經費都在20萬以上,為了讓職工在培訓的時候不分心,廠里每年都要停止營業集中學習,有時甚至長達半個月的時間。
修理廠職工能享受到如此大的一筆培訓經費令很多同行羨慕不已,他們很多人自己出錢去學老板都不會答應,更別說是要讓廠里停業送職工去培訓,就萬向汽車修理廠來說,停業一個星期損失的營業收入至少都是幾十萬元。
廠里對職工大手筆的培訓取得的效果也非常明顯,通過系統培訓后逐漸涌現出一批技術能手,并且成立了萬利民技師工作站,如今這個工作站的成員已經成為了廠里的“智囊團”,專門攻克各類技術上的難關。
令職工高興的是,公司開始實行績效薪酬制,自己維修技術水平提高的同時,待遇也跟著不斷提升,相比之前拿固定工資時,他們現在的工作積極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