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瀾滄縣農機修造廠當過工人的自培民,對廣大職工有著極深的感情。2005年6月調任瀾滄縣總工會副主席后,分管與職工利益最密切的工會組織建設和職工維權工作。雖然自幼患小兒麻痹癥,落下左腿不便的三級殘疾,但他身殘心善,把所有的精力傾注給工會,為促進邊疆民族地區工運事業的健康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要維護好職工的權益,組織建設是極為關鍵的一環,讓分散到社會上的下崗失業職工、農民工、流動人員等弱勢群體找到溫暖的家。2007年自培民把建會入會工作重點向社區試點,并成功組建了三個社區工會委員會。隨后,又在全縣20個鄉鎮街道建立了非公經濟聯合工會組織。
由于瀾滄縣工會組織建設工作成效明顯,2008年普洱市總工會在瀾滄縣召開全市工會組織建設工作現場會,把瀾滄縣總工會的組織建設先進經驗向全市推廣。
此外,自培民還注重規范非公企業建會工作,通過長期不懈的堅持,目前瀾滄縣普查企業總數有319個,建立工會組織的有303個;職工總數9128人,其中有8490人是工會會員。
為了讓建立起來的工會組織真正發揮作用,自培民又開始著手在基層廣泛開展“職工之家”建設活動,為20個鄉(鎮)工會工作委員會配備了電腦,開通網絡,解決鄉(鎮)工會工作委員會信息不靈的難題。為17個鄉(鎮)非公經濟聯合工會協調活動場所、辦公室,配備電視、音響、書柜等辦公設備,瀾滄縣的“職工之家”遍及機關、鄉鎮、社區和村,職工找到了自己的家。
同時,積極探索社會化管理工會的路子,2008年與有關部門協調,爭取到了7個“公益性崗位”,充實到小型企業集中的社區、鄉鎮,實現了區域性企業聯合工會主席專職化。
在云南省總工會開展的“興邊富民”工會行動中,他主動承擔了打造瀾滄縣雪林和糯福2個邊境鄉“職工之家”的重任,協調土地、招標、與對口幫扶單位華能瀾滄江水電有限公司的資金協調等每一項工作都親力親為。
“一定要在邊境鄉打造好工會陣地,把中國工會的溫暖送到邊疆。”自培民說。
為此,他不顧自己年過5旬,克服腿部行動不便的困難,來回在兩地奔波,有時一天要趕350余公里山路,深夜才能回到家。如今這個愿望實現了,兩個邊境鄉的職工有了規模化的活動陣地。
自培民認為職工維權落實知情權是關鍵,抓好參與權是重點。他充分利用20個鄉鎮黨委副書記兼工會主席的條件,倡議20個鄉鎮非公經濟聯合工會主席參與到人代會中,使瀾滄縣本屆縣鄉兩級人大代表一線職工達到了93名,占人大代表總數的6.66%,確保了職工參政議政的民主權利。
他還結合當地實際編輯了《農民工維權手冊》,每年深入到社區、鄉鎮、街道發放,先后發放各種宣傳材料10000余份。并經常深入到農民工集中的社區、企業、礦山、建設工地等開展農民工維權、安全生產、禁毒防艾等法律法規知識講座50余場次。
“通過參加各種知識競賽,我學到了不少法律知識,今后碰到困難問題,我首先找工會組織反映,再不會盲目沖動給領導添亂了。”一名職工參加了勞動權益法律法規知識競賽后深有感觸地說。
自培民始終把職工的事當作大事來抓,七年的時間里,僅受理法律援助案件就有75件,幫助277為職工爭取到各類經濟補償金663萬元,法律援助結案率達100%。并先后為125名創業人員辦理“貸免扶補”及小額擔保貸款共810萬元,為28人找到了崗位。
曾得到過自培民幫助的農民工喃滿相和李松來分別送來了寫著“農民工維權衛士”和“為農民工維權、為農民工排憂”的錦旗。
十多年來,自培民為了瀾滄縣的工運事業奉獻了很多,同時也得到了上級工會領導的認可,先后被表彰為“云南省優秀工會工作者”、“云南省工會組織工作先進個人”、“全省工會‘職工書屋三年建設工作優秀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并于三年前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工會系統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