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首席時政觀察員
全域創新改革的打開方式
■本刊首席時政觀察員
■ 創新、改革猶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也就是說,深化科技體制及相關體制改革,就是在不斷完善“點火系”,讓創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必須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構建起充滿活力的全域創新改革治理體系。
★8個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提速,繼今年4月上海實施方案獲批后,近日京津冀、沈陽、西安、武漢、四川、安徽、廣東也正式獲批。
★為更好反映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7月5日國家統計局披露了將研發支出納入GDP核算修正后2015年GDP,增加了8798億元。
★新供給經濟學專家賈康近日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面臨較為嚴重的“供給約束”“供給抑制”,供給側改革創新舉措必須聚焦于科技創新和制度供給。
【本文重要信源】
1.萬勁波:以制度創新激發科技創新的巨大潛能;2.胡偉:推進創新要“兩個輪子一起轉”;3.周民良:區域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是區域發展新焦點

掃二維碼下載本欄目增值服務《領導智庫文選》
形成全域創新態勢,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創新規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全域創新改革的理論依據和基本原理,即要以推動科技創新為基本核心,以制度創新為主攻方向,以區域創新改革試驗為基礎通道,引領中國經濟駛入新的創新增長周期。
創新理論是熊彼特最早提出的,認為創新是“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包括創造新的技術、新的產品、新的材料、新的市場、新的組織等。而在熊彼特之后,以諾思和戴維斯等為代表西方經濟學家將創新與經濟增長相聯系,形成新制度經濟學,以制度創新和制度變遷為研究對象,運用“制度創新”解釋西方國家的經濟增長。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創新是為能使創新者獲得追加利益而對現存制度進行變革,并形成一種新創造的社會、經濟組織形式或經濟管理形式。制度創新理論的提出,創立了一種新的經濟增長觀,其重要意義在于,通過一種新的組織方式和政策安排,活化經濟成分、重啟經濟活力,開啟新的經濟增長周期。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科技創新是生產力,制度創新是生產關系。創新的內涵雖然很豐富,但核心是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推動生產力發展,制度創新推動生產關系調整,而只有創新改革才能讓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兩個輪子”一塊轉起來、持續發力。制度創新屬于以實踐為基礎的關系范疇,也有一個制度供給的需求,全域創新背景下,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引領,理順創新的體制和機制,優化創新的政策和環境,激活創新的資源和要素,強化全域創新改革治理體系。
【決策看點】
●最近,陜西省科技廳召開的科技人才發展座談會提出,要緊貼陜西省的實際,加強人才政策供給側改革,加大重點創新團隊建設力度,優化培育青年科技新星、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堅持橫向全要素、縱向全鏈條協同配置創新資源,優化科技人才激勵政策措施,建立校園微種子、微天使基金,打造校企研發平臺+校園眾創空間+微種子微天使,推行院校雙導師制聯合培養研究生+聯建專業孵化器+政產學研孵化基金,開放需求眾包、創新創業大賽、種子天使眾籌;推廣“一院一所” 模式,支持高校、院所、企業建立成果轉移轉化機制。
依據全域創新改革的基本原理,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這兩個輪子,相互支撐,缺一不可,搞好了,就會推動創新的發展;搞不好,就可能阻礙甚至扼殺創新。從目前的情況看,我國仍然存在創新資源配置沒有完全遵循科技創新規律,而是簡單套用行政預算和財務管理方法,尤其是創新治理體系運行不夠有效,政府存在“越位”與“缺位”并存的現象。為此,全域創新改革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大膽探索政策眾創、政策眾籌的創新模式,涵養良好的創新體制環境和政策環境。
首先,抓住創新資源市場化配置這個“總開關”。
探索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有效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創新要素和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要更好、但不是更多地發揮作用,尤其要從分錢分物的具體事項中解脫出來,提高戰略規劃水平,做好創造環境、引導方向、提供服務等工作。打通部門之間資源與要素聯系障礙,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建設橫向、扁平化的資源流動與配置模式,更有效地動員、集成和轉化創新要素與資源。
其次,探索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
構建全鏈條、貫通式創新體制機制,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移擴散的障礙,著力改變科研與市場分離狀況,加快推進科研院所、高等教育等改革,加速促進科技成果的資本化、產業化,增強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推進構建以企業為主體、政產學研用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改進新技術新產品新商業模式的準入管理,改革產業準入制度,制定和實施產業準入負面清單。
再次,探索激發創新動力和活力的有效舉措。用好利益分配杠桿,讓創新人才獲利,讓創新企業家獲利。健全創新激勵機制,不能簡單套用針對行政人員的規定和經費管理辦法,給科研人員更多經費使用權,更多創新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實施更加積極開放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打破創新人才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科研院所、高等學校人才與企業科技人才的雙向流動,完善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享機制,探索充分體現智力勞動價值的分配機制,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
【鏈 接】
企業科技創新的三大成效和三大問題引人關注
近日,《人民日報》對廣東、山東、江蘇、浙江4個省份25家企業的科技創新情況調研后發現,一些高新企業依靠創新使企業業績逆勢增長,呈現良好勢頭,主要取得三大突出成效:創新氛圍濃厚,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依靠創新降低成本實現轉型升級;重視研發和工匠精神,奠定堅實根基。同時,也發現還存在三大突出問題:知識產權保護待強化,民企投資存壁壘;產學研相互脫節,產業工人培養存在盲區;行業標準制定存在不夠科學等問題。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2016年6月30日
推進全域創新改革,要在空間布局上開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創新改革試驗,這也是一項國家重大區域創新實踐。按照國家在部分區域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總體方案,京津冀,上海、廣東、安徽、四川,武漢、西安、沈陽8個改革試驗區,將率先擔負起先行先試的重任,在重點難點和體制機制上拿出新的思維和辦法,為全國全面推進創新改革進程積累經驗和提供依據。
獨立版塊的京津冀是跨省級行政區域,其創新改革要以促進創新資源合理配置、開放共享、高效利用為主線,按照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平等開放、互利共贏的原則,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科技教育、產業發展、生態環保等領域開展全面合作,促進京津冀三地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區域創新體系,形成新型合作機制,構建一體化的主導優勢產業鏈和新型產業分工格局。
東南沿海的上海、廣東的創新改革要素相對密集,全域創新改革要更好地利用沿海地區改革開放先行優勢和發達的產業、科技基礎,通過深化改革更好地聚集和轉化創新要素,加快沿海地區率先發展。其中,上海創新改革試驗區將以科創中心建設為根本舉措,重點在政府創新管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收益分配和股權激勵、市場化投入、人才引進、開放合作等方面作出新的制度安排,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而廣東則將統籌推進經濟社會和科技領域改革,充分發揮金融改革對創新發展的支撐作用,開展更高層次的國際創新合作,加快建立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決策看點】
●7月2日,湖南省科技廳透露,2016年度湖南省科技獎勵推薦工作已結束。日前,省科技廳將形式審查合格的省自然科學獎項目87項,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33項及科技進步獎通用項目288項在科技廳網站進行公示。今年,湖南省科學技術獎勵工作首次受理創新團隊獎,共有5項省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項目,其中,高校推薦4項,企業推薦1項。下一步,7月份開展網絡評審工作。
【鏈 接】
未來大部分的科技創新都將基于云產生
近日,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2016騰訊“云+未來”峰會上發表《云上生態的新探索》主題演講,表示未來大部分的科技創新都將基于云產生。他認為,不管是之前提到的地理位置信息LBS,以及安全方面的問題,現在看到未來很熱的概念,比如人工智能、物聯網,甚至未來的無人駕駛、機器人等等,它的后臺的核心一定有一顆在云端的大腦。未來主體是傳統行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在云端用人工智能的方式處理大數據。
資料來源:根據媒體公開報道整理
中部地區的安徽省和武漢市推進創新改革試驗,要與承接產業轉移和推動產業升級相結合。其中,安徽創新改革試驗區將以到2020年全省基本建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產業創新中心為目標,以合蕪蚌地區為依托,通過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創新改革試驗,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與創造潛能,加快依靠創新驅動產業升級。而作為中部唯一入選城市,武漢創新改革試驗區則強調堅持市場化導向和產業化方向,發揮區位、科教等優勢,著力促進產業承東啟西轉移和調整,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主攻方向,加快構建全新的產業創新體系,統籌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政策鏈,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先行區、傳統產業向中高端轉型升級示范區。
西部地區的四川省和西安市推進創新改革試驗,將不同程度地突出軍民融合發展的特點。比如四川把全域創新改革試驗作為“一號工程”,依托成(都)德(陽)綿(陽)地區,開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改革舉措的先行先試,加快構建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而作為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前沿陣地和“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節點,西安創新改革試驗區將以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轉型為目標,以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和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為主攻方向,以資本為紐帶,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主導,開展管理、模式、體制、機制等改革的先行先試,強化全面創新驅動和全面深化改革雙引擎,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和制度環境。
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沈陽的創新改革試驗,突出以新型工業化帶動老工業基地振興,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以實現創新驅動發展轉型為目標,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主攻方向,在科技創新、轉型升級、產業金融、國企改革、人才支撐、對外開放等重點領域開展先行先試,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基地,引領帶動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
總之,全域創新改革需要從頂層設計、扶持政策、體制機制等方面進行統籌安排,構建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全域創新改革治理體系。相對于上述試驗區,其他地區全域創新改革要借鑒“國家試驗”的經驗和做法,將其融入本地區創新改革具體實踐中,緊緊扭住創新型人才高地建設這個核心,大力推進以人為中心的創新改革,改革創新治理體系,全面聚焦重點創新改革任務,推出叫得響、立得住的硬招實招,形成改革亮點、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形成新的競爭優勢、開啟新的增長周期。
您覺得本報告有價值嗎,有價值,請在《讀者服務卡》上圈101; 否則,請圈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