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急救設施,不僅需要AED

【輿情回放】 6月29日,天涯社區副主編金波在北京地鐵內突然暈倒,經路人和急救人員搶救無效不幸去世。該事件引發了輿論對地鐵等公共設施中的急救設備(特別是自動體外除顫器,即AED)以及相關工作人員急救知識等問題的討論。
【網絡輿情】
@法制晚報:日本、美國、韓國、丹麥等其他國家,AED在很多公共場合都有,這些場合包括大巴車、商場、學校、工廠等。根據國外統計數據,對于突發心臟病的人,在“急救黃金十分鐘”內使用AED,可提高50%的存活率。不過,國內的大型商場、學校里很難看到AED。
@華西都市報:AED不是裝上就能起作用的。若要它真正發揮作用,就必須過兩道“坎兒”,第一道“坎兒”是讓市民認識它,并且會使用它。第二道“坎兒”,那就是“敢不敢用”。
@央廣網:無論如何,資金、培訓、對救助者能否免責的法律幫扶,種種缺失疊加,導致了目前多地公共場所急救水平和準備能力并不充足。
【決策點睛】如果有足夠的國民得到急救培訓,且公共場合的急救設施完備,法律法規也保障這些有急救資質的人在救治過程當中自身的安全,也許金波及其類似的悲劇就不會發生,或者悲劇會大大減少。
輿情觀察YUQING GUAN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