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該公開的信息,為什么要等“責令”

【輿情回放】備受關注的王娜娜“被冒名上大學”事件因河南周口市政府公開的調查報告中,未涉及當事人申請公開的兩方面內容。日前,河南省政府做出決定,責令周口市依法作出答復。
【網絡輿情】
@澎湃新聞網:為什么在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已實施多年的今天,公眾想要依法獲得正常、基本的政府信息,還要繞這么大彎子,非要上級政府發話不可?除了行政手段,法律本身能否讓政府部門“開口”?
【決策點睛】政務公開貴在有誠意。高考冒名頂替觸及社會底線公平,有關信息的公開就不能避重就輕,而非要上級政府發話不可,這本身更不正常。不忘初心,才能“繼續前進”,在政府信息公開問題上,我們的地方政府需要多找回一點為人民服務的“初心”。
因“無證購糧”獲罪,跟時代的進步訴求格格不入,它只會強化本就不合理的糧食系統行政壟斷經營。
——7月5日《新京報》就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農民李某,因“無證無照”大量非法收購玉米,被當地法院判決構成“非法經營罪”發表評論
【網絡輿情】
@平頂山晚報:針對城市內澇現象,有的地方也制訂了“行動計劃”,稱幾年來就告別“看海”模式,但如今在這場特大暴雨面前,似乎有些承諾也在“逢澇即癱”中落空,這是只能怪暴雨來得太大太猝不及防、計劃跟不上變化呢,還是行動仍未做好“最壞打算”或執行仍不到位?
@光明網:很多城市開啟了“看海”模式,這也許能夠說明一些問題,但至少不能說明全部問題。當暴雨已經成災,輿論卻在調侃“看海”,不理性不公允倒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這會極大干擾地方政府的抗災救災行動。
@ 中國青年報:應對突破排澇承受能力的極端天氣,排水系統建設標準需要提高多少、成本要增加多少?把這些關鍵數據列出來,公眾自然會弄清楚暴雨淹城的成因,應該歸咎于極端天氣還是薄弱的城市建設。
【決策點睛】 讓城市不再“看海”,需要各地盡快補上水利歷史欠賬,特別是重點內澇區域的“海綿城市”建設提速。在這些治澇措施機制建設過程中,也要將民主決策、公眾參與嵌入治理脈絡中。這樣,才能盡早打破“逢暴雨必澇,逢澇必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