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碳普惠打造多層次試點示范新模式
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案例庫
首都科學決策研究會
《領導決策信息》周刊聯合推薦
6月18日廣東2016年“全國低碳日”公益宣傳啟動之際,廣東碳普惠發展中心暨碳普惠微信公眾號平臺正式投入內測試用。早在2015年7月17日,該省發改委就出臺了《廣東省碳普惠制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這是全國首個促進小企業、家庭和個人碳減排的創新性碳普惠制度。除出臺《方案》外,還印發了《廣東省碳普惠制試點建設指南》,基本建立起城市、城鎮、園區、社區、企業、產品等多層次的試點示范體系,通過示范帶動凝聚社會共識,使得低碳生產生活深入基層,并真正惠及群眾百姓。
1建設全省統一的碳普惠制推廣平臺
●搭建包括試點城市在內的省級碳普惠制推廣平臺,以及匯集低碳知識、資訊、產品和技術等內容的碳普惠宣傳推廣專業網站、APP程序、微信公眾號等。
●分行業、分領域建立低碳行為數據收集分析平臺。
●指導試點地區建設企業、個人減碳行為量化核證電子信息系統并與省碳普惠制推廣平臺鏈接。
碳普惠制:
將城市居民的節能、節水、節電、低碳出行和山區群眾生態造林等行為,以碳減排量進行計量,建立政府補貼、商業激勵和與碳市場交易相銜接等普惠機制
2建立省級碳普惠制減碳行為量化核證體系
●制定小微企業、公眾自愿減碳行為量化核查指南,組織開發和審定省級碳普惠制量化核算辦法和核證方法學。
●指導和支持各試點地區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減碳行為量化核算辦法和核證方法學,由省里統一組織論證和審定后在全省組織推廣。
●通過報紙、網絡、微信等平臺集思廣益,鼓勵企業、公眾提出既有創新意義又具備可操作性的自愿減碳行為量化核算方法或意見建議,研究論證后予以推廣。
3建立基于碳普惠制的核證減排量交易機制
●建立碳普惠制的核證減排量管理和交易系統,制定碳普惠制核證減排量交易管理辦法等制度文件。
●探索碳普惠制的核證減排量納入自愿減排交易產品,并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進行鏈接,建立碳普惠制的核證減排量對控排企業碳排放配額的抵消補充機制。
4建立基于碳普惠制的商業激勵機制
●建立省低碳企業商業聯盟。鼓勵金融機構、商業聯盟開發碳信用卡、碳積分、碳幣等創新性碳普惠金融產品,便于公眾享受低碳權益、兌換優惠。
●支持金融機構建立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綠色信托,拓寬低碳企業的融資渠道。
碳幣:
碳普惠網絡平臺的虛擬兌換券,由減碳量科學換算而來,用來給碳普惠用戶兌換低碳獎勵。碳幣來源有兩種:一是注冊用戶自身節約水電氣、乘坐公交車等低碳行為,平臺通過數據計算出用戶的減碳量,換算成碳幣發送給用戶。二是企業進行的節能項目改造后碳排量會減少,這部分減碳量企業可以捐贈給碳普惠平臺生成為碳幣

案例點評
以“低碳+互聯網”的模式促進綠色發展
國家發改委2010年開始推進低碳試點工作,并將于2017年全面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在這一背景下,廣東首創的碳普惠制將社會公眾低碳行為產生的減碳量以碳幣形式進行流通,塑造了一種新型低碳發展共享業態:既促進公眾低碳消費意識覺醒,又將商家與主要消費人群銜接,推動低碳生活,展示推介低碳產品,以“低碳+互聯網”的創新模式從消費端促進生產端綠色轉型升級。目前,除廣州、中山外,東莞、珠海(橫琴)等地的碳普惠運營中心組建工作均已啟動,未來廣東碳普惠運營分部還將進一步加快拓展速度,積極拓展上海、山西、河北等省外地區。近日,國家發改委為此還發出《關于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按照有關專家測算,未來的低碳市場活力主要體現在以碳排放為標的的金融創新。預計全國性碳排放現貨交易的市場規模為12億元到80億元之間,而碳交易衍生品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元,根據現已建立的碳排放交易市場經驗,一旦全國性市場建立,CCERs質押、碳期權合同、碳基金、CCERs預購買權等金融工具將會迎來繁榮,并給市場帶來更多的活力。而廣東在全國率先創新的碳普惠制度,讓社區居民通過節水、節電、公交出行等低碳行為產生的減排量可以兌換“碳幣”,如節約1噸水,可獲得1.67個碳積分;公交出行1次,可獲得1.35個碳積分。真正讓低碳惠及每一個低碳者,讓低碳變得“有利可圖”,碳普惠制將為下一步對接碳市場進行交易奠定基礎。
您覺得本版信息有價值嗎,有價值,請在《讀者服務卡》上圈115; 否則,請圈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