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彥,張英建,韋啟旺,楊萬林,崔雪梅
(廊坊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 河北 廊坊 065000 )
?
河北省農村學校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普及推廣研究
王書彥,張英建,韋啟旺,楊萬林,崔雪梅
(廊坊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 河北 廊坊065000 )
學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是法律的規定。河北省是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也是較早開展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省份之一。本研究著眼于具有先天傳承條件的廣大農村學校,以文獻資料、訪談、問卷調查等方法,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情況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討。研究發現,河北省僅有三分之一農村學校開設了民族傳統體育類課程;楊式太極拳、滄州武術等項目在農村學校得到一定傳承。傳承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傳承項目種類單一、形式化和傳承效果難以保證等問題。針對普及與發展制約因素提出,正確認識學校傳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和使命,大力開發民間體育課程人力資源,推動體育非遺項目列入體育師資培養全過程,打造體育非遺項目傳承教育研究團隊,著力廣大農村學生體育非遺項目學習興趣地培養。
農村學校;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
G80-054
A
1009-9840(2016)04-0075-05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它是民族文化的珍貴記憶,是人類的心靈世界和精神家園。它的有效傳承和發展關乎著我們國家的文化安全和文化自信。然而,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增強和社會的急劇變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保護和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十四條明確規定:學校應該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的河北省,早在2005年發布的《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就提出了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逐步將優秀的、體現民族精神與民間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編入有關教材,開展教學活動。意見頒布至今10年有余,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也運行了整整5年,那么,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學校教育中的普及及傳承如何?面臨哪些困境?如何進行破解?本研究將以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就其在河北省農村學校的教育傳承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問題破解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
研究對象主要是河北省農村學校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現狀及普及策略,采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問卷調查、數理統計和邏輯分析等科學研究方法。問卷調查采用多段抽樣方法,首先以區域為分層標準,將河北省農村初級中學劃分為冀中、冀南、冀北和冀東4個區域,按照一定比例隨機抽取了石家莊、邯鄲、邢臺、承德、唐山和滄州等6個地市所屬縣城和鄉鎮初級中學作為抽樣范圍,最后在上述抽樣范圍內各自隨機抽取縣城中學6所,鄉鎮中學5所,總計66所。具體調查對象是抽樣學校體育教研組長。問卷發放借助了河北省農村初級中學體育學科教師培訓機會,采用了書信為主的方式。共發放問卷66份,回收62份,回收率93.93%。其中,有效問卷60份,有效回收率為90.91%。問卷符合效度和信度檢驗。問卷信度檢驗采用再測信度進行,即半月后選取部分被調查者進行問卷第二次填寫,計算出兩次測量結果的相關系數為0.87,表明通過信度檢驗。被調查學校包括石家莊平山縣外國語學校、井陘縣吳家窯鄉第二中學、邢臺市邢臺縣晏家生中學、豐寧滿族自治縣第二中學、唐山市開灤十中、河間市景和鎮初級中學、滄州市滄縣杜林回族鄉第二中學等60所縣城和鄉鎮初級中學。
3.1河北省農村學校體育課程內容單一,制約學校體育整體發展
目前,河北省農村學校體育工作情況總體不容樂觀,在體育課程與教學方面,突出表現為課程種類少,教學內容單一,無法滿足學生的體育基本需求,難以達到《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基本目標。通過調查發現,河北省農村有半成學校(53.33%)開設的體育課程內容種類不足3類,大部分學校以田徑類和球類課程內容為主,球類課程則又多集中在籃排足等大球類課程中,小球類課程內容較為少見。值得注意的是,只有三分一的學校開設了體操類和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類課程,兩者相比能夠開設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類課程內容的學校則更少一些(表1)。同樣,一項針對我國東、中、西部部分省區農村中小學校的調查結果也顯示,85%的農村學校中,體育課程內容僅為田徑、球類和游戲項目[1]。可見,體育課程種類少、內容單一、枯燥是困擾我國農村學校體育深入發展的主要困境之一,也是深化我國農村學校體育課程改革,全面推進河北省農村學校體育工作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表1 河北省農村學校體育課程內容開設類別統計表
眾所周知,體育課程內容是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的重要載體,科學、正確、多樣和新穎的課程內容可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及增強學生體質。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特點,符合我國體育課程改革對課程內容的需求,其群眾性、健身性、娛樂性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有助于激發學生積極地進行體育學習和活動的興趣,有利于解決農村學校場地設施條件欠缺和不足問題,有利于農村學校體育課程教學目標的預期實現和辦學特色的形成。尤其是作為優秀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文化的代表,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農村學校的廣泛傳承和實施,將有力豐富和完善農村學校體育課程內容,激發出廣大農村青少年的體育學習興趣和活動熱情。同時,對于青少年一代形成正確民族文化認知、認同,確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大有裨益。對于維護我國文化安全,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廣大農村學校切實落實、普及和加強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意義重大,勢在必行。
3.2河北省農村學校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尚待全面啟動和推進
3.2.1河北省僅有三分之一農村學校設置和實施了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類課程
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類課程是我國學校體育課程內容體系的重要類別之一,早在1961年我國學校體育教學大綱就增加了武術類內容,使得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精華、中國特色的具有悠久歷史的武術文化開設涉足學校體育課程領域,之后成為我國體育教學大綱中繼田徑類項目、體操類項目的第三大課程內容[2],這也使得我國以武術為代表的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文化的系統傳承得到了政策和制度上的保證。但是,從現今農村學校體育實際實施情況來看著實令人堪憂。上述筆者調查結果顯示,河北省農村學校僅有三成開設了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類課程,并且在這類課程中將武術作為主要內容開設的比例相對也較少。邱丕相等所著的《武術文化傳承與教育研究》中,通過對華東和華中地區中小學武術教育狀況調查發現,華東地區的上海市、山東省、浙江省、江西省、安徽省和江蘇省,總體看只有25.3%的學生回答學校開設武術課,73.4%的學生回答本校沒有開設武術課。而湖南、湖北、河南為主的華中地區中小學開設武術課的現狀也不容樂觀,未開學校也達到了60.45%[3]。相比較,河北省農村學校開設此類課程的比例介于二者之間,說明大多數農村學校尚未認識到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類課程的價值和意義,還不能將其作為體育課程的重要內容進行傳承與學習,這與河北省作為武術大省、作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的地位和應當承擔的時代責任極不相符,也反映出了河北省農村學校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尚待全面啟動和推進。
3.2.2河北省農村學校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發展不平衡
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被單獨劃分出一個類別,而是和其他文化樣式處于交叉共生的狀態。從項目范圍來看,我們可以將“類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聯系起來,它所包含的不僅是那些傳統武術、雜技等競技與娛樂項目,它還涵蓋了我國傳統舞蹈、民俗類等項目[4]。河北省是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省,目前僅前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項目有14項,傳統舞蹈類項目有10項(見表2)。

表2 河北省國家級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統計表(前三批)
本研究就上述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河北省農村學校的傳承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在三成多已經開設了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的學校范圍內,滄州武術、楊式太極拳、邢臺梅花拳等傳統武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傳承。總體看,傳承區域主要集中在滄州、邯鄲和邢臺等地,傳承形式以體育課程教學形式為主,部分學校采用了大課間和課余體育訓練等形式。2004年起邯鄲市永年縣在全縣中小學中增設太極拳必修課[5]。2007年河北省邯鄲市政府開展了“太極拳進入中學課堂”等一系列活動。2009年平鄉縣在全縣中小學校開展“特色體育——梅花拳進校園”活動[6]。目前,滄州市區100%的學校已經開設了武術課[7]。其對滄州縣城和鄉鎮學校開展武術相關課程和活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和引領作用。不過,從傳承效果來看,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邯鄲市永年縣的楊式太極拳為例,據研究邯鄲市永年縣青少年在學習太極拳時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由于宣傳和推廣力度不足,參與太極拳運動的人數較少,學習太極拳的形式單一;區域傳播與普及程度不平衡,全縣難以形成濃厚的太極氛圍[8]。本研究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效果調查統計顯示,認為傳承效果較好的學校占31.25%,認為傳承效果一般的占43.75%,認為效果較差和非常差的比例為25%。
綜上所述,河北省農村學校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傳承區域發展存在不平衡性,尚有六成多農村學校未進行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啟動;其次,傳承項目種類呈現出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以傳統武術非遺項目為主。井陘拉花、徐水獅舞等傳統舞蹈類和民俗類中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還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開發,而這些項目所具有的健身性、娛樂性、趣味性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是符合當前我國體育課程改革和學校體育發展需求的。同時,項目傳承內容形式化問題較為突出,項目本身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精髓沒有得到有效傳承。
3.3河北省農村學校普及推廣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重要意義
河北省農村學校普及和推廣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不僅在于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精髓的的繼承、發展和弘揚。而且,也是豐富農村學校體育內容,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提高,推動農村學校體育全面發展的現實需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目前我國雖然經濟水平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但在教育經費的支出方面與教育現實需求之間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很多邊遠地區、農村學校依然面臨著缺少體育設施和場地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體育教師努力挖掘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開展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9]。我國蘊藏著豐富的民族民間體育資源,應大力繼承和發揚[10]。調查統計顯示,有73.33%的學校認為河北省農村學校引入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意義和價值非常大和比較大;63.33%的學校認為引入體育非遺項目具有可行性。認為引入體育非遺項目意義、價值不大和不具可行性的學校為零。
河北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農村學校普及、推廣的意義和價值表現在教育、健身、娛樂和文化傳承等功能方面。2011年版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特別強調了在體育學科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為體育對于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以團結互助、遵紀守法和艱苦奮斗等為榮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都有明顯的積極作用。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蘊涵著豐富而深刻的民族文化要素,如太極拳在漫長的歷史傳承過程中,吸收融合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精髓,并與我國的傳統哲學思想融合,其一招一式都透漏著我國極具民族特色的傳統人文內涵,從多個層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因此,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及項目傳承對于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有著特殊的功能。普及和推廣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既能豐富農村學校體育課程內容,彌補內容枯燥、乏味、單一的問題,又能鍛煉學生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從而使學生身心健康得以和諧發展。
大力普及和發展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還在于它自身所具有的健身作用、娛樂作用和地域文化傳承等作用。如,“井陘拉花”不僅具有獨特的藝術美感,而且其健身價值是很多其他運動無法比擬的。通過做出擰肩、翻腕、吸腿等動作,使人體的手、臂、肩、腰、腿、腳等關節得到運動和鍛煉,可以有效地提高肢體的柔韌性與靈活性,加強軀干的協調能力,使身體得到全方位的鍛煉,對于改善頸椎、腰椎問題卓有成效[11]。不僅如此,通過這種運動還能有效降低學生學習壓力和緩解滿負荷學習帶來的精神倦怠和身體疲勞,保證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使學生身心都能夠得到健康發展。目前,陜西非遺項目安塞腰鼓和西藏地區非遺項目鍋莊舞已悄然走入當地大中小學的校園。
3.4河北省農村學校普及推廣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難題破解
據調查,目前河北省農村學校普及推廣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難度主要表現在體育師資能力問題、學校場地設施問題、學生學習興趣問題和項目教材化等問題,分別占被調查學校的的63.33%、36.67%、33.33%和26.67%。
3.4.1開發民間體育課程人力資源,并將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體育師資培養全過程
從當前來看,為了及時解決體育教師進行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教育教學能力問題,順利推進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農村學校的有效傳承和發展,河北省各級教育部門應聯合文體部門,舉行體育教師專項培訓,通過邀請不同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相關專家學者等現場講學授藝,以提高廣大農村體育教師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認同及傳承和教育能力。其次,大力開發和利用民間體育課程人力資源,將傳承人納入到體育師資隊伍中來。現在,我國已經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名錄體系。其中,滄州市在正式確認首批20名“滄州傳統武術傳承人”的同時,還任命他們為滄州武術進學校的“首席督導員”。這些傳承人大多根植于農村廣袤的土地和人文生活環境中,可以邀請他們帶著技藝走進農村校園。不過,應該注意到多數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缺乏把民族體育項目轉化成體育教學資源的意識。因此,傳承人與體育教師應密切配合。他們之間可以優勢互補,既能保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課程具有傳統體育文化的精髓,又能使之更適合中小學生身心發展需要[12]。
從長遠發展來看,針對農村學校體育非遺項目師資能力不足問題,應從師資培養的源頭上加以分析和解決。如以傳統武術為例,雖然我國高等師范院校及體育院校,一般設有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或武術專項選修,但是高等院校所傳承和發展的武術更多的是一種學院式武術,呈現的是競技武術的特點,傳統武術內容及文化精髓則漸行漸遠。而且,隨著高等院校體育專業對民族、民間傳統體育認識的不斷提高和開發,武術專項教育反而出現萎靡不振現象,部分院校的武術專項選修課無法預期開設。因此,加強廣大農村體育教師非遺項目教育傳承能力,應從體育教師的職前教育抓起,鼓勵更多高等院校體育專業,特別是地方師范院校的體育教育專業從民族文化傳承角度出發,緊密結合當前體育基礎教育改革進程,完善課程設置,適時適度提高以武術項目為代表的民族、民間體育類課程和學時數量,保證武術專項人才的培養和傳統武術內容的傳授比例,將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體育師資培養全過程。從而,全面解決農村學校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的師資問題。
3.4.2激發學生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學習興趣,推動項目傳承的可持續發展
一般來講,中小學生喜歡好玩又好看的運動項目,如果教材缺乏新穎性,在教學中還有不斷重復教學內容的話,學生將產生厭煩體育的心理[13]。各學校可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發展的特點,選取對場地較小、器材要求較少、規則簡單、動作好學易懂、運動強度適宜和趣味性較強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充實農村學校體育課程,即可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動性,又增加體育課程的趣味性。如毽球、抖空竹等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項目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娛樂性、競技和健身健美等特點,對廣大青少年學生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往往會表現出較強的參與性和學習的持久力。因此,應著力開發和引入。不過,從河北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種類和數量來看,主要以傳統武術項目為主,這些項目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較高的技藝,一般需要潛心學習和長期努力。對于那些文化底蘊深厚、極具教育性、思想性、健身性、地域性和技術相對復雜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方面可以通過刪減內容、簡化規則,降低難度等方法進行教材化處理,以符合學生身心發育特點,調動學生體育非遺項目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其次,通過校園內外體育非遺項目展示、體驗、宣傳等方式創造非遺傳承氛圍,使學生充分感知和體會到體育非遺項目學習的文化熏陶和民族文化的魅力,充分認識到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意義和價值,自覺承擔起民族文化傳承的時代責任。從而將學習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做到持之以恒獲得好的學習效果,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得到可持續發展。
3.4.3提高科研意識,打造體育非遺項目教育傳承研究團隊,著力解決非遺項目教材化和可持續保護、傳承問題
首先,從課程開發的角度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納入地方課程開發科研體系。一方面,從上到下將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地方課程開發的主要內容之一;另一方面,從下到上將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打內容之一。前者的科研開發主體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主要包括省、市、區縣三級教育行政機構。各級教育行政機構可以充分發揮學校體育的各級管理機構、體育教研室和地方師范、體育院校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充分利用社會科研團體的科研力量,進行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課程開發和利用。其次,從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角度,各級地方政府應積極推動文化部門與教育部門、體育部門的合作,充分發揮地方院校、社會科研團體等科研力量和水平,打造地方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科研團隊,將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定位于社會大眾的廣泛參與和學校體育教育的系統傳承。
無論是從地方課程開發的角度,即從上到下及從下到上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課程開發,還是從地方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角度考慮,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研究團隊,都應該深入體育非遺項目發源地,感受其文化氛圍和精髓,認真開展深入細致的考察調研,對體育非遺項目的歷史沿革、發展狀況、基本技術、器械的規格制作等進行全面考證。在此基礎上,根據學校體育教育教學規律,課程開發原則及地方農村學校體育實施條件,完善具體體育非遺項目的基本動作、技術、技能和規則,改進運動器材、場地大小和活動形式,以適合河北省農村學校體育的教育教學規模,使其傳承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得以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開展,從而形成科學、規范、系統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農村學校教育中的普及和推廣。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具有地域性特點,他們多來源和扎根于廣袤的土地,農村學校傳承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具有得天獨厚的環境和條件,一方面可以彌補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農村學校體育城市化傾向帶來的發展滯后問題,利于農村學校體育特色的形成;另一方面使我國優秀的民族體育文化土壤得以夯實,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后繼有人,可持續性保護和世代傳承成為可能。目前,農村學校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尚待全面啟動和發展,河北省僅有三成學校開設了民族傳統體育類課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項目傳承種類單一、傳承趨于形式化等問題。師資問題、學生興趣問題和非遺項目教材化等問題成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普及推廣的主要制約因素,我國重文輕武的傳統教育思想和中高考考試制度也是不可忽略的深層次影響因素。因此,正確認識是農村學校普及推廣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重要前提,組建相關科研團隊是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發展的科學化保障,傳承人群體是開發體育非遺課程人力資源的重要來源群體,將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體育師資培養全過程,則提示體育院校特別是地方院校在體育非遺保護和傳承中應有的作為,激發和培養廣大農村學生體育非遺項目學習興趣,則是體育非遺教育內容選擇的依據和有效傳承的必要手段。
[1]張曉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與農村學校體育資源配置的矛盾及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9):97-100.
[2]王淑英.學校體育課程體系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2:117.
[3]邱丕相,等.武術文化傳承與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9,145.
[4]路展宇.“類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小學校體育教育中活性傳承的探究一以山東省淄博市為例[D]//蘭州:蘭州理工大學,2014:9.
[5]“太極之鄉”永年縣:全民健身太極拳進校園[EB/OL].http://www.hebei.com.cn/2013-04-17.
[6]梅花拳走進平鄉校明年全縣推廣[EB/OL].http://www.yzdsb.com.cn/2009-8-26.
[7]吳思妤.河北滄州“武術進學校”活動實現市區100%全覆蓋[N].河北日報,2011-06-07:3.
[8]徐杰.邯鄲市永年縣太極文化傳承與發展——青少年學習太極拳現狀調查[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1:29.
[9][10]編寫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69,177.
[11]郭凱,石慧.高校對“非遺”項目的推廣與傳承——以井陘拉花為例[J].大舞臺,2014(3):224-225.
[12]楊楠楠.農村中學對民間體育的開發探討[J].教學與管理,2012(9):96-97.
[13]周川.中小學生體育興趣培養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4(9):104-105.
A research on non-material sports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in Hebei province
WANG Shu-yan, ZHANG Ying-jian,WEI Qi-wang,YANG Wan-lin,CUI Xue-ming
(SchoolofP.E.,LangfangNormalUniversity,Langfang065000,Hebei,China)
It is the requirement of law to conduct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at school. Hebei province has the largest non-material sports cultural heritage, and it is one of the earliest to carry out non-material sports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This article, by employ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material,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focuses on some rural schools possessing inherited advantages and discusses non-material sports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teaching conditions. The study finds that only one-third of the countryside schools in Hebei conduct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ourses; sports items such as Yang-style Tai chi chuan and Cangzhou martial arts are inherited in some rural schools. However, the inheritance courses are unbalanced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inheritance types are monotonous and formalized and the effect of inheritance is difficult to guarantee. Concerning with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for the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explores how to understand the school sports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importance of mission correctly, to develop the human resources on folk sports curriculum vigorously, to promote the non-material sports items to be listed in the whole teaching training process, to build non-material sports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team, and to develop rural students' interests in non-material sports items.
rural schools; non-material sports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inheritance
2016-03-28
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編號:HB13TY007);廊坊師范學院博士基金項目(編號:LSBS201203)。
王書彥(1969-),女,黑龍江通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學校體育、傳統體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