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鹽田供電局 周慶堅
深圳配電自動化的問題及若干建議
深圳鹽田供電局周慶堅
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配電系統也在快速發展與不斷升級,配電規模也不斷的發展與擴大,傳統的配網運行管理模式的弊端慢慢凸顯出來。本文基于筆者總結了近年來深圳配電自動化技術方面的基本問題,對于深圳市配電自動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了一些積極的參考建議,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配電系統;配網運行;參考建議
根據《南方電網公司關于全面推進“十三五”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南方電網公司加快配電網(含農村電網)建設改造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等文件要求,為統籌推進配網自動化規劃、建設、運維及監控工作,實現公司2020年配網自動化全覆蓋的目標,提升電網智能化水平,撰寫本文。按照南方電網“優化主網、做強配網、升級農網”的總體原則,結合公司配電網現有網架和裝備水平,完善配網自動化技術路線,差異化、分階段實施全覆蓋工作;同時,持續提升配網自動化實用化水平,實現故障“快速定位、快速隔離及快速轉電”,為“2020年實現客戶年平均停電時間小于1
小時”提供支撐。
規劃選點合理性有待提升:配電專業未深度參與配網自動化規劃選點,配電、規建人員協同力度不足,導致部分需改造的線路未納入規劃,已規劃站點無法施工。2015年,36條重復跳閘的線路暫無改造計劃,2013年配網自動化站點變更率高達19%。具備配網自動化施工能力的建設隊伍人員不足:1臺環網柜“三遙”改造需連接136根二次線、272個二次端子,目前僅福田、南山4個駐點單位約20人具備施工能力,現有人員最多每年可完成300臺開關改造。大范圍、大規模的改造施工,增加運維人員操作量和操作風險:新建、改造6200臺開關柜,涉及約3000回線路(含已覆蓋線路終端數量補充),帶來大量轉供電、停電操作,預計“十三五”期間每年開關操作量增加約23%,同時增加了現場作業風險。配網自動化運維人員不足:區局暫未設置配網二次崗位人員,僅羅湖、福田、南山、龍崗配置1~2名專職人員,新增運維人員的技能培訓有待開展;公司負責主站監控、運行維護、功能建設及專業技術管理等工作的人員,僅配置專職2人、兼職1人,人員平均工作經驗不足3年,且人才流失嚴重,對比佛山局(配置12人,分三組輪流值班),主站側對終端運行監控能力不足。配套技術支撐不足:GIS系統中自動化終端模型不完善,DTU、FTU終端的臺帳尚未錄入GIS系統;二次端子、電動操作機構等關鍵零部件標準有待進一步研究提升。

圖1 配網自動化已建成規模
至2015年底,累計建成配網自動化終端4369臺(其中“三遙”終端1449臺,分段(界)斷路器1771臺、故障指示器1149臺),覆蓋線路2573回,配網自動化覆蓋率49.5%。具體數據如圖1所示。
快速復電成功30次,成功率81%,平均耗時6.2分鐘,相比沒有配網自動化,復電時間減少92%。就地控制型配網自動化覆蓋區域故障485次,定位成功472次,成功率97%,覆蓋線路平均故障定位時間21.6分鐘,相比沒有配網自動化,定位時間減少48%。相比沒有配網自動化,累計減少停電時戶數28381時·戶。
區局層面,加強配電、規建人員協同力度,配電部負責配網自動化專責根據運行需求,提出改造線路的優先順序,協助開展站點、光纖路徑現場勘查;規建部負責配網自動化專責根據網格規劃目標,明確關鍵節點,并結合一次網架改造,同步實施改造,要求自動化站點位置經配電、規建“雙確認”。公司層面,由計劃發展部、基建部、生產設備管理部相關專責,在項目規劃、施工圖審查等環節,檢查“雙確認”措施的落實情況,并開展選線、選點合理性抽查。培育專業化支持隊伍,開展施工人員電操改造、環網柜二次接線及主站調試等項目培訓,通過考核后方可進入招標環節;施工招標環節明確要求投標單位,必須提供通過配網自動化以及配網二次設備安裝培訓、考核的證明材料,方可參與投標。要求“三遙”終端的分合閘操作必須由調度遙控實施;推行操作巡視一體化,優化區局配電專業生產組織及班組設置,提高工作效率;嚴格落實“兩票三制”等現場安全管理要求,加強現場安全監督,嚴控現場作業風險。制定配網自動化終端運維、主站監控及調度值班等人員配置標準,并逐步配置到位;將配網自動化專業技術培訓納入配網人員技能培訓業務范疇,提升配網運維人員二次專業技術水平;在主站監控人員未配置到位前,暫將終端運行監控納入區局運營監控中心的日常業務進行監控。完善GIS系統中DTU、FTU模型,完成GIS系統配網自動化終端臺帳錄入;建立配網自動化工程師團隊,開展技術攻關,改進二次端子結構設計,提升密封等級,提高端子防凝露性能;開展電動操作機構操作壽命、防鹽霧性能檢測,提高設備機械、電氣性能。
配電自動化還沒有達到最大化,在人才的培養以及資金上都沒有達到足夠的重視。本文基于筆者多年的配網工作總結,對深圳配電自動化的進展進行討論,并且提出一些建議。
[1]辛旭武.深圳配網自動化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