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晶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97)
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應該說,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并不是一個新提法,對此學界已開展相關的理論研究,國際上有著許多成功的經驗,北京市自身也進行了多種形式的實踐探索。本文圍繞上述內容進行歸納梳理,以期為相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
產業融合并非是新生事物,可以說在產業演進和產業發展史中,產業融合現象隨處可見。而學術界對產業融合的討論,則最早源于20世紀中后期由數字技術的出現而導致的產業之間的交叉[1]。通俗來講,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不同行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合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產業融合涉及多個領域,其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隨著社會各界對“三農”問題重視程度不斷提高而日益受到關注。
政策界和學術界都在嘗試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內涵做出界定。陳曉華[2]指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以農業為基本依托,以產業化經營組織為引領,以利益聯結機制為紐帶,通過產業聯動、要素集聚、技術滲透、體制創新,促進農業產前、產中、產后以及休閑服務各環節的有機結合,實現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價值鏈的躍升、功能的拓展、多主體的共贏,讓農民參與二三產業、分享增值收益。姜長云[3]提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為路徑,以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拓展和產業功能轉型為表征,以產業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為結果,通過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帶動資源、要素、技術、市場需求在農村的整合集成和優化重組,甚至農村產業空間布局的調整。鄭風田等[4-5]認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指以農業為基礎和依托,借助產業滲透、產業交叉和產業重組方式,通過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延伸農業產業鏈,由一產向二產和三產拓展,打造農業產業綜合體和聯合體,進而達到實現農業現代化、城鄉發展一體化、農民增收的目的。
從上述不同形式的內涵界定中,可以歸納出如下共同點:(1)產業鏈條的延伸。主要是指以農業為中心,向產前和產后延伸鏈條,進而把種子、農藥、肥料供應以及農產品加工、銷售等環節與農業生產連接起來。(2)技術的支撐。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在提高生產效率、轉變生產模式、縮短供求雙方之間距離的同時,也使農業與二三產業間的邊界變得模糊。(3)產業間的關聯與滲透。通過開發、拓展和提升,使農業具備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傳承、科技教育等多種功能,進而與文化、旅游、教育等產業交叉融合。(4)產業發展效益的提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最終目的,是推動農村產業空間布局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并讓農民參與二三產業,分享農村產業增值收益。
從實踐看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包含多種形態,而且按照不同的標準可分成不同的類型。從所涉及產業的關系來看,可分為橫向產業融合和縱向產業融合,前者主要是指產業鏈的拓寬,即農業具有了其他產業的功能,后者主要是指產業鏈的延伸,即農業與其他產業聯系在一起。從融合主體的性質來看,可分為內源性融合和外源性融合,前者是指以農戶、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或農民合作社等農業生產主體為基礎的融合發展,后者是指以農產品加工或流通企業等非農業生產主體為基礎的融合發展;從融合發展的路徑來看,可分為組織內融合和組織間融合,前者是指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辦加工和銷售,或農業企業自建基地一體化經營,在產業組織內部實現融合,后者是指龍頭企業與農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合作,在產業組織間實現融合。這里主要以橫向和縱向產業融合為例做簡要介紹,具體見表1。
1.2.1 橫向產業融合
目前,農村橫向產業融合主要表現為一三產業之間的融合,即通過開發、拓展和提升農業的多功能性,賦予農業科技、文化、教育和環境價值,使農業的功能拓展至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傳承、科技教育等領域,內涵覆蓋生產、生活、生態等方面,從而實現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健康、環保等產業的有機統一。橫向產業融合的典型代表包括休閑觀光農業、創意農業、會展農業、籽種農業和環保農業等,其中,休閑觀光農業實現了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創意農業實現了農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會展農業實現了農業與商務、教育產業的融合,籽種農業實現了農業與科技服務業的融合,而環保農業則實現了農業與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等產業的融合。
1.2.2 縱向產業融合
縱向產業融合又因產業間關聯方式的不同,有著多種實現模式。(1)垂直一體化模式。這種模式屬于組織內的產業融合,即通常以大型企業或合作社為主體,其生產經營向上游延伸至農產品生產、生產資料供應乃至技術研發等環節,向下游則擴展至銷售服務環節,涵蓋了研發、生產、加工、流通、銷售、服務等各個領域,從而實現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很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都采取了這種模式。(2)分工合作模式。這種模式屬于組織間的產業融合,即以企業、合作社等為主體,通過訂單生產、統購統銷、股份合作等利益聯結手段,將在空間上分離的農村一二三產業緊密連接,主要形式有“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3)空間產業集聚模式。這種模式屬于區域內的產業融合,即受地區資源稟賦、產業特色和發展導向等因素影響,一二三產業及相關產業組織在農村特定區域集聚,形成集群化、網絡化的發展格局,如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等。(4)循環經濟模式。這種模式屬于鏈條上的產業融合,即農業內部種植業、養殖、畜牧等子產業之間,以及農業與加工制造業之間,依據生物鏈的基本原理而建立起產業上下游之間的有機關聯,并形成相互銜接、循環往復的發展狀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種植業—養殖業—生物質產業—種植業”模式的循環。

表1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主要形態
一二三產業融合既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必要舉措,也是未來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很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充分意識到其重要性,并依據自身實際情況采取了各有側重的推動措施,日本、韓國、意大利、美國和我國臺灣地區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6-8]。
1994年,日本學者今村奈良臣提出了“第六產業”概念。由于1、2、3之和以及之積均等于6,因此稱為“第六產業”。發展“第六產業”的要義是鼓勵農戶搞多種經營,發展食品加工業、農資制造業和農產品流通、銷售及觀光旅游業等,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借此增強農業發展活力,并讓農民更好地獲得增值收益。日本政府充分吸收了“第六產業”的發展思想,2008年12月,日本民主黨在內閣會議中提出了題為《農山漁村第六產業發展目標》的農林水產大綱,這是日本政府首次在政策大綱中提及“第六產業”一詞。2010年3月,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新的《食品、農業和農村基本計劃》,提出要通過發展“六次產業”來增加農民收入,打造新的商業模式。
韓國也提出了“第六產業”的概念,其核心是以農村居民為中心,以農村現存的有形、無形資源為基礎,將農產品生產與制作、加工以及流通、銷售、文化、體驗、觀光等結合起來,創出新附加價值。2013年8月,韓國農林食品部設立了“第六產業相生資金”,規模達到100億韓元。2016年初,韓國農林食品部又公布了一份題為《通過轉向“第六產業”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出口的相關措施》的報告,致力于加強農業生產、加工、銷售、出口等與旅游業之間的聯系,以建立從農業向“第六產業”轉變的體系。該體系強調通過培育專業化企業、利用外部資本和技術、促進公司與農業產業之間的互利合作來提升農業產能,進而取得更為顯著的經濟效益。相關措施可概括為四大項目,即推動農業生產現代化和個性化、振興食品加工制造以及食品產業、強化分銷效率及擴大出口規模、推廣韓國農村旅游。
在發展傳統農業的同時,意大利非常重視農業現代化新型業態的開發,通過充分挖掘多功能性,使農業不再簡單地局限于提供農產品,而是將農產品的商品化生產與其他多種形式的服務活動聯系在一起,休閑農業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意大利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休閑農業概念的國家,早在1865年就成立了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著力發展本國的休閑農業。截至2014年,意大利全國共有21 744家休閑農場,其中,8 937家休閑農場提供住宿服務,占總數的41.1%;9 785家農場提供餐飲服務,占45.0%;8 028家農場既提供住宿又提供餐飲服務,占36.9%;10 298家農場除提供餐飲服務外,還開展其他類型的休閑農業經營活動,占47.4%。
美國農業綜合企業是縱向產業融合的典型代表,其主要特征是將涉及一二三產業的農產品生產、流通過程及農用物資的生產、供應等環節置于統一的領導下,以便實現生產和流通的有效地協調。美國農業綜合企業主要有由工商企業聯合組建的農工綜合企業、公司農場和農場主合作社3種類型。可以說,通過農業綜合企業的發展,美國將農業生產、工業制造、商品流通、信息服務、金融支持等產業融為一體,形成了以農工綜合企業、工商企業和農業合作社等行業組織為主,產前、產中、產后緊密結合的產業化經營體系,打造了一條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緊密相連的產業鏈條。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受到快速發展的工商業的競爭以及國際農產品市場的沖擊,我國臺灣地區的農業發展陷入困境,農產品成本高、價格低、農民收入少、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凸顯。為使農業走出困境,臺灣開始推動農業轉型,著力發展生產、生活、生態有機結合的“三生”農業,取得了許多成功經驗。在此過程中,臺灣著力推動農業由以產品生產為主,向同時發展農業旅游、農產品運輸和休閑農業等轉變,有些地方甚至用經營文化、經營社區的理念來開發建設農業旅游景點等。
近年來,北京市以發展“高端、高效、高輻射”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為目標,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拓展農業多功能性,為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深入推進,加之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消費需求的逐步改善,京郊休閑農業迎來蓬勃發展。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1 301個農業觀光園和8 863個鄉村旅游接待戶,2015年全年接待游客4 043萬人次,總收入39.2億元,分別比“十一五”末增長21.5%和56.2%。
近年來,北京市充分發揮國際交往中心的區位優勢,通過舉辦大型、高端農業會展活動,推進國內外農業合作與交流。據統計,僅2015年上半年,全市共舉辦13項農事節慶活動,諸如平谷區第十七屆國際桃花音樂節、第三屆北京農業嘉年華、第九屆世界馬鈴薯大會等活動,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為應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北京市加大管控力度,推動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著力發展循環農業。2014年,北京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了87%,全市年產畜禽糞便700萬t,其中,肥料化利用率達到70%,平均回田率達到85%。據估計,農村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為全市減少了150萬t二氧化碳和2萬t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可吸入顆粒物。
對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支持促進了農業產業化和一體化的快速發展。截至2013年,北京市共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4家,其中,市級101家、國家級38家,龍頭企業固定資產1 105.9億元,實現銷售收入3 595.2億元,凈利潤80.5億元,出口創匯18.3億美元。此外,全市共有產加銷一體化合作社4 969家,占合作社總數的87.7%。
農業管理體制中條款分割,產加銷、貿工農相互脫節現象一直是制約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因素。在農業產業融合過程中,更是涉及科技、農業、工業、旅游業、流通服務業等多部門,政策措施很難形成合力。因此,在實踐過程中,應加強體制機制創新,依靠組織網聯、結盟和合作,實現多層次、多環節和跨空間的組織協同,力求打破部門分割局面,在不同地域政府間、政府各部門之間,實現資源和政策聯動共享,促使形成巨大的工作合力,有利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對于范圍廣闊的農村地區,要實現較好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效果,需要強化道路、通訊、電力、供氣、供水、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社會投資主體參與現代產業融合提供良好條件。其中,應重點加快信息和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村信息服務業和流通服務業發展奠定基礎。一方面,繼續推進“金農”“三電合一”、農村信息化示范和農村商務信息服務等工程建設,整合資源,共建平臺,強化精準農業、智慧農業、3S等信息系統的應用,積極探索信息服務進村入戶的新途徑和辦法。另一方面,積極運用財政貼息等政策措施,加大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物流配送中心等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推進農村流通設施和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化提升工程,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完善流通環節食品檢疫檢測體系,拓展現代流通體系的覆蓋范圍。
要素聚集是一二三產業發展壯大的基礎。對于要素聚集度相對較低的農村地區,則需要出臺相關的優惠政策來吸引現代要素流入。因此,可依據國家產業政策建立農村產業發展負面清單,從財稅、信貸、土地和價格等方面進一步健全促進農村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9]。對積極開拓農村市場的研發、信息、金融、流通等服務企業,實行一定程度的財稅優惠。對服務產業融合的金融機構實行差別化的貨幣政策,進一步推動縣域農村商業銀行獲得定向降低準備金;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和上市扶持力度。對新設立的農村企業在注冊資本、工商登記等方面降低門檻,對在農村開展連鎖經營的服務企業實行企業總部統一辦理工商注冊登記和經營審批手續。具備條件的地區,可以安排專門的產業融合用地,并在土地出讓金或租金方面給予補貼。對列入國家鼓勵類的農村產業逐步實現與工業用電、用水、用氣、用熱基本同價。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面廣、復雜性強,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貫穿其中,對經營主體的要求相對較高。而以普通農戶為代表的傳統經營主體,如果不能向新型經營主體轉型,往往難以在產業融合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因此,相對于一般意義上的現代農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常更需重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10]。此外,一些本土化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受到資源、能力、理念和營銷渠道的限制,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往往非常緩慢,在提升農業價值鏈、增加農業附加值方面的效果也不太理想。這就迫切需要加快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并引進外部植入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帶動本土化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好地實現提質增效升級。
從上述做法和經驗看,要充分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需要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科技創新、品牌培育等方面的投入,小規模經營的農戶很難負擔起如此高昂的成本。從另一個角度看,較小的經營規模也無法為產業融合提供發揮作用的平臺。因此,還需要進一步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為農村一二三產業的交叉融合創造條件。《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引導土地流向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也強調,要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所以,推動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既是對中央要求的落實,也是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