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均元,呂 剛,魏 林
(1.冷水江市蔬菜科學技術推廣中心,湖南 冷水江 417500;2.湖南省植物保護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5)
辣椒病毒病主要由黃瓜花葉病毒(CMV)和煙草花葉病毒(TMV)引起。其癥狀一般有2種類型,一種是花葉壞死型,病葉呈現明顯的濃綠與淺綠或黃綠相間的花葉癥狀,部分品種葉片出現壞死斑,引起落葉、落花、落果,嚴重時整株死亡;另一種為葉片畸形和叢簇形,發病期間葉片褪綠,出現斑駁、花葉、葉片皺縮,凹凸不平,變小、變窄,呈線狀,莖節間縮短,有時葉片叢生呈簇狀,植株矮化,果實現深綠與淺綠相間的花斑,果小,畸形,易落花、落果、落葉。該病在辣椒種植區普遍發生,給辣椒生產帶來了較為嚴重的影響。
目前生產上除采用防蚜切斷傳播媒介外,還常用20%鹽酸嗎啉胍可濕性粉劑、20%嗎呱·乙酸銅可濕性粉劑或0.5%香菇多糖水劑進行辣椒病毒病的防治。但長期使用單一化學藥品進行防治,易使病菌抗藥性增強,防治效果減弱。試驗以0.5%香菇多糖水劑作為對照藥劑,以1.1%云芝葡聚糖水劑作為試驗藥劑進行防治辣椒病毒病的田間藥效試驗,以期為辣椒生產篩選出更多高效低毒防治藥劑。
1.1.1 供試藥劑
試驗藥劑:1.1%云芝葡聚糖水劑,陜西恒田化工有限公司生產并提供。對照藥劑:0.5%香菇多糖水劑,由山西科星農藥液肥有限公司生產,試驗單位自購。
1.1.2 供試作物
辣椒品種為湘研15號。
試驗在長沙縣高橋鎮辣椒種植基地進行。辣椒為大棚栽培,共計4個大棚,常年種植辣椒,四周均為蔬菜種植基地,肥水充足,灌溉條件好,肥水及栽培條件均一,土壤肥力均勻一致,土壤pH 6.7,有機質含量豐富,速效氮、磷、鉀含量分別為117、118、109 mg/kg。
藥劑處理試驗設計方案見表1。
辣椒于3月18日移栽定植。于5月1日上午第1次施藥,此時辣椒病毒病已零星發生,于5月8日進行第2次施藥,5月16日進行第3次施藥。每667 m2施用藥液量為45 kg,常規噴霧。

表1 不同處理藥劑用量
整個試驗共調查3次,分別為施藥前調查發病基數,第3次施藥7、14 d后分別調查防治效果。
1.4.1 調查方法
根據辣椒葉片為害癥狀程度分級,以株為單位,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調查相鄰6株,每小區調查30株,記錄病株數,病級數,并計算病情指數。
依據田間具體發生情況,按以下的病情分級方法進行調查:0級:無癥狀;l級:心葉明脈或輕花葉;3級:心葉及中部葉片花葉,有時葉片出現壞死斑;5級:多數葉片花葉,少數葉片畸形、皺縮,有時葉片或莖部出現壞死斑,或莖部出現短條斑;7級:多數葉片畸形、細長,或莖稈、葉脈產生系統壞死,植株矮化;9級:植株嚴重系統花葉、畸形或有時嚴重系統壞死,植株明顯矮化,甚至死亡。
1.4.2 藥效計算方法
病情指數=(Σ(各級病葉數×相對級數值)÷調查總葉數×9)×100
防治效果(%)=(1-CK0×PT1÷CK1×PT0)×100
式中:CK0:空白對照區施藥前病情指數;CKl: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PT0:藥劑處理區施藥前病情指數;PT1:藥劑處理區施藥后病情指數。
表2試驗結果表明:1.1%云芝葡聚糖水劑在供試濃度范圍內對辣椒病毒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第3次施藥7 d后,1.1%云芝葡聚糖水劑最大供試濃度(750倍液)處理對辣椒病毒病的防治效果達到76.88%,略高于對照藥劑的防治效果(71.33%),但兩者差異不顯著;第3次施藥14 d后,1.1%云芝葡聚糖水劑750倍液處理對辣椒病毒病防治效果為78.94%,仍略高于對照藥劑的防治效果(72.35%)。1.1%云芝葡聚糖水劑其他2個濃度處理第3次施藥7 d和14 d后的防治效果均略低于對照藥劑,其中最低供試濃度(1 100倍液)處理的防治效果在施藥7 d后的防治效果顯著低于對照藥劑。
據田間觀測,供試藥劑在供試濃度范圍內對供試作物安全、無藥害,對瓢蟲、蜘蛛、棚內雜草等非靶標生物無毒害作用。

表2 1.1%云芝葡聚糖水劑防治辣椒病毒病試驗結果
1.1%云芝葡聚糖水劑較高供試濃度對辣椒病毒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用于田間防治辣椒病毒病。施藥時期應以辣椒病毒病發生前或初發時為佳,生產上建議使用供試藥劑1.1%云芝葡聚糖水劑750~900倍液,采用常規噴霧法將藥液均勻噴施于辣椒植株及葉片上,以藥液粘在植株上不滴為原則進行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