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浩俊
央企改革好戲應該在后頭
◎ 譚浩俊

隨著中紡集團整體并入中糧集團、國旅集團整體并入港中旅集團以及寶鋼和武鋼進行戰略重組,央企新一輪改革的大幕已經正式拉開。而按照媒體披露的消息,隨著改革力度的不斷加大,今年央企戶數有望在年內降到100戶以內。
毫無疑問,央企改革不僅給市場帶來了極大期待,也給廣大投資者帶來了新的希望。以央企為主導的國企改革,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成為提振市場信心、激活發展動力、增強經濟活力的重要元素,成為推動經濟轉型、增長方式轉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強大動力。
但是,從目前已經進行的改革情況來看,顯然沒有達到市場預期,沒有出現投資者希望看到的現象。更多情況下,央企改革仍在“體制內”打轉,而沒有很好地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所要求的那樣,從體制內走到體制外,從“國有圈”走向“混合圈”,從資產整合走向資本融合。也就是說,現行的改革方式,還很難看到有多大的前途和希望,有多少根本性的轉變和變化。對廣大投資者來說,如果把投資的重點放在央企改革上,目前是不要寄予太高希望的。央企改革,好戲應當在后頭,而不是現在。
事實也是如此,如果央企改革的最終結果,就是這家將那家并掉,或將一家整體劃入另一家,以及將兩家合并成一家,那么,除了可以減少央企的數量之外,其他方面的效果可能很難體現。因為,按照央企目前的現狀,規模早已不是問題,國內市場的競爭力也早已不需要有多大的懷疑。央企需要改變的,是大而不強、強而不優、優而不精。更直接地說,就是缺少核心競爭力,尤其是國際市場競爭力。譬如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有的竟然是“虧損王”,更多的則是依靠壟斷才能夠在世界500強中占據一席之地。
對央企來說,改革需要解決的,主要是兩大問題,一是體制不活,難以適應市場需要;一是競爭力不強,無法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前提和設想,因此,目前央企以劃轉和合并為主要手段的改革模式,是很難達到目的和體現改革宗旨的,是需要對改革思路和思維作出調整的。
我們并不反對央企在改革過程中遵循“做大做強做優”的原則,把規模做大、利潤做多作為發展的思路,也不反對央企通過兼并重組做大企業規模、增強企業實力。但是,只在“體制內”做文章,是不符合當前中國經濟改革的現狀的,是容易走入到改革歧路的。以國旅集團并入港中旅集團為例,作為完全競爭性行業的企業,為什么要采用整體并入的方式,而不用市場化的并購方式,讓其他所有制、特別是民營企業也參與競爭。退一步講,就算是“體制內”整合,也應當采用市場化手段,讓港中旅集團并購國旅集團,而不是通過行政手段整體劃入。如此一來,就等于完全堵塞了民營資本參與央企改革之路。沒有民營資本的參與,央企改革就等于沒改。
必須注意,混合所有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一個非常明確的目標,也是下一步國企改革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也就是說,以央企為主的國企改革,不排斥“體制內”流動的做法,“體制內”流動,也是央企改革可以采用、必須采用的一種手段。尤其是涉及國家安全和國計民生的行業與領域,更應當以國企為主。但是,決不能因為“體制內”可以流轉,就排斥其他所有制資本、尤其是民間資本的進入,就將混合所有制排除在央企改革之外。如果這樣,央企改革又走偏了。像港中旅集團與國旅集團的改革,就完全可以在更大范圍內改革,在國有與民營資本之間做出更好的選擇,或推行混合所有制。
不僅如此,中糧集團和中紡集團的重組,也未必需要以中紡集團整體并入中糧集團為唯一手段,而是可以充分利用市場規則,讓中糧集團收購中紡集團旗下的關聯業務、主要業務,而不需要整體并入。即便是主營業務,也可以在改革過程中,引入其他所有制資本,形成混合所有制。
可以理解的是,目前管理層在確定央企改革原則、設計央企改革方案時,就已經在集團層面將其他所有制資本排斥在外了。也就是說,其他所有制資本參與央企改革,只能是二、三級企業,集團層面必須是國有獨資。這也意味著,無論是整體劃轉還是兩者合并,央企在進行了集團層面的改革以后,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才可能會把重點放到如何推進二、三級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吸引更多的其他所有制資本,以增強企業的活力和動力。中石化的銷售公司,不就引進了上千億的社會資本嗎?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在完成了集團層面的改革重組以后,央企還有沒有繼續推進改革的動力,還是否愿意將二、三級企業拿出來吸引其他所有制資本,會將怎樣的二、三級公司拿出來與其他所有制資本合作,開放的力度有多大,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要知道,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發布以后,其他所有制資本、特別是民營資本,對包括央企在內的國企改革是充滿期待和希望的,是時刻準備參與到國企改革中來的。如果實踐證明央企改革只是進行“體制內”流動,而不與其他所有制資本發生關系,那包括民間資本在內的其他所有制資本,就會對國企改革的整體思路產生質疑,對國企改革的動機和目的產生懷疑,從而進一步影響其他所有制資本的投資熱情。
事實是,一方面,民營資本沒有出路,沒有新的投資渠道,造成社會資源的使用效率大大下降;另一方面,因為對經濟前景缺乏信心以及國企改革等對民營資本不夠信任,民間資本的投資意愿已經降至冰點,民間投資的增長率已經不足3%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國企改革再不給民間資本一些信心,再在“體制內”流動,對民間資本的信心是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和傷害的。
也正因為如此,眼下的央企改革,還僅僅是行政推動下的表層改革,真正的改革會在集團層面基本到位以后,二、三級企業的改革全面啟動,這些層級的改革,才更有可能引起投資者的重視和關注,成為市場的熱點。央企改革的最終目標,不可能是只放在集團層面。誰都知道,為了國有經濟的控制地位,集團層面的改革是不大可能引入其他所有制資本的。而沒有其他所有制資本的進入,央企改革就不能算成功。二、三級企業的改革,才是央企改革最值得期待的地方。
既然如此,對民間資本來說,就不要因為央企改革暫時沒有引進其他所有制資本就失去信心,更多的改革應在后面。而對市場來說,眼下的央企改革,是不足以成為投資熱點的,即便把握住了機會,也不會有太多的獲利空間。真正的好戲,還在后頭,在央企三、三級公司的改革方面。那時候,央企改革才是真正的投資熱點,且能夠有效帶動地方國企的改革,使地方國企也成為投資的熱點。
當然,在推進集團層面改革的同時,積極推進二、三級企業的改革,也不失為一種有效手段。如果能夠平行推進,對增強其他所有制資本的信心是相當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