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棗強縣發展旱作農業的戰略與途徑

棗強縣旱情不容忽視,發展旱作農業勢在必行。本文通過分析,提出了通過改善生態環境、調整種植結構、培肥地力、蓄水保墑、地膜覆蓋、開源節流等措施加快農業發展。
旱作農業;種植結構;灌溉農業;農業發展
棗強縣地處黑龍港流域,氣候干燥,水資源貧乏,俗有“十年九旱”之稱,全縣耕地92.4萬畝,其中旱地14.5萬畝,占15.7%。隨著工農業的發展,需水量不斷增加,缺水矛盾日益突出,干旱已成為當地農業發展的一大障礙。本文從棗強縣具體情況出發,確立了發展旱作農業的指導思想,加強旱作農業實用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順應自然規律,合理調整種植業結構,走灌溉農業和旱作農業相結合的路子,將是加快本縣農業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項長期戰略措施。
1.1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勻。棗強縣屬于半干旱半濕潤易旱區。其特點:一是降水量少。年降水僅505.3mm,且分布不均勻,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的67%,冬春兩季只占13.2%,秋季占17.8%,因而出現春旱、夏澇、秋吊現象。二是年際間變化大。年降水相對變率為21%,春夏秋冬四季降水相對變率分別為55%、27%、38%和60%。三是降水強度變化大。冬春秋三季基本上無暴雨,進入雨季以后,每年都有暴雨。由于以上降水特點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旱澇災害。春季十年九旱,夏旱年份占50%,秋旱年份占60%。就降水分布而言,十年有十年出現不同程度的干旱,就作物需水而言,是十年十旱。上述情況是本縣半干旱和半濕潤氣候類型在農業生產上的最突出特點。
1.2旱地占有一定面積。建國以來,經過全縣人民的不懈努力,水澆地面積不斷擴大。據2012年統計,棗強縣水澆地面積已達59.7萬畝,比建國初增加了5倍,但由于連年遇到不同程度的干旱,地下水位下降,大部分只能澆一兩次水,其中旱澇保收面積36萬畝,只占耕地的40%,全縣純旱地仍占總耕地的24%。對全縣來說,水資源是極其貧乏的。據水利部門測算,全縣每年總需水量(包括農業、工業、人畜生活等)兩億多立方米,全縣水資源可利用現狀每年只能滿足需水量的40%多,缺水仍然是農業生產發展的限制因素。
1.3水資源貧乏,單走“水利化”的道路行不通,必須走灌溉農業和旱作農業相結合的路子。棗強縣由于地勢較高,降水少,水資源貧乏,地上雖有清涼江、索瀘河和衛千渠,但來水很少,既使來水也多是冬季,且時間短,水量少,所能灌溉面積很小。淺層地下水大部分為咸水,不宜灌溉。深層地下水由于超量開采,已形成“冀棗衡”大漏斗區,深井水位已由六十年代的十多米下降到幾百米,致使提水工具多次更換,已由原來的離心泵換成深井泵,現在又換成潛水泵。據有關水利方面人士分析,如果不加以控制繼續新打深井,進行過量開采,水位將繼續下降,這樣再過7~10年黑龍港地區300~400m的深層淡水就有枯竭的可能。所以,近期內再靠打深井來實現水利化是不現實的。單走水利的辦法發展棗強縣農業生產是行不通的。
綜上所述,棗強縣農業生產的發展,必須實行灌溉農業和旱作農業相結合、工藝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路子,在抓好灌溉農業的同時,必須把旱作農業列為戰略重點來抓。
2.1種樹種草,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牧綜合發展。各地實踐證明,發展旱作農業光在種植上下功夫是不夠的,必須合理地利用農業自然資源,種樹種草,發展牧業,著眼于恢復良好的生態環境,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從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入手,在抓好種植業的同時,大力發展養殖業、林果業和多種經營,實行農林牧綜合發展,這才是解決旱作農業的根本出路。棗強縣土地資源豐富,適于種樹種草,農牧結合,建立復合型的生產結構,不僅可以趨利避害,合理利用本地各類土壤資源,而且有利于保持生態平衡,特別是因地制宜發展林牧業,可以更好地解決農村的三料(燃料、飼料、肥料)問題,為農業生產提供大量的有機肥源,為培肥土壤、獲得穩產高產、提高經濟效益奠定基礎。初步設想:一是要在不妨礙耕作的前提下,所有的田埂地埝由土地承包戶種植灌木,鹽堿地種植荊柳、紫穗槐等,沙荒地種植牧草。二是所有河堤渠坡、溝沿以及公路兩旁,栽植紫穗槐和用材樹。三是村邊和田間道路兩旁栽植喬灌混交樹行或林帶。四是大力發展經濟林,重點搞好以棗林間作為主的果糧間作。五是積極發展苜蓿等牧草,以發展畜牧業,培肥土壤。
為實現這個設想,必須大力宣傳種樹種草的重大意義,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并實行統一規劃,采取多種形式承包到戶到人,明確責、權、利,可長期由承包者經營、使用、受益,一包多年不變,這樣樹多了,草多了,就為多種經營開辟了新的門路,農民收入增加了,又可進行新的開發治理,使農業生態環境向良性循環轉化。
2.2因地制宜調整農業布局,逐步建立起科學的農作物種植格局。農作物布局要遵照“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搞好多種經營”的原則進行。堅持發展糧食生產與多種經營相結合,用地與養地相結合,增產與增收相結合。在保證糧食提高單產、增加總產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作物。在旱澇保收田以種植需水較多、增產潛力大的小麥、玉米兩大作物為主,并適當擴大瓜菜種植面積。小麥種植面積穩定在1人1畝左右,玉米面積穩定在0.8畝左右。在一般水澆地種植棉花、花生、大豆等經濟作物。在可澆一次關鍵水或春旱地大力發展抗旱力強、蒸騰系數小的谷子、甘薯等作物。
2.3培肥地力,以肥調水。實踐證明,增施肥料,以肥調水是旱作農業奪取高產穩產的一項重要措施。目前棗強縣土壤缺磷、少氮,有機質含量低。因此,為實現旱作農業高產穩產,就要千方百計提高土壤肥力。在措施上要從四方面入手:一是增施有機肥。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既是土壤肥力的尺度,也是土壤抗旱能力的標志。據測定,有機質含量高的耕地,比含量低的耕地同期內水分蒸發量大大減少,而同樣降水有效性大大提高。據山西聞喜縣東官村測定,在土壤有機質含量1%以上的旱地,每毫米降水可生產小麥0.68kg,而瘠薄麥田每毫米降水僅生產小麥0.26kg,肥沃地塊比瘠薄地塊小麥產量高160%。可見,隨著土壤肥力的提高,水效益也相應提高。充分說明,有限的降水蘊藏著很大的增產潛力。所以要千方百計大積大造農家肥,發展養豬積肥,推廣高溫積肥和壓綠肥,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二是種植綠肥。種植綠肥是旱作農業擴大有機肥源的一條重要途徑。在瘠薄地種植地丁、紫穗槐、苜蓿等豆科綠肥,既可肥田固氮,還可為牲畜提供良好飼料,從而促進畜牧業的發展,畜牧業發展了,又可向農田提供大量的有機肥,這樣周而復始,就形成了農業良性循環,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三是秸稈還田。秸稈還田能迅速增加有機質,但要和解決農村的燃料、飼料結合在一起,通過發展薪炭林、大辦沼氣、種植綠肥來解決。四是增加化肥投入。通過增施化肥,可以顯著提高水肥的利用率。而且以無機促有機,是盡快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實踐證明,合理增施化肥,不僅可以協調土壤營養元素平衡,而且能顯著提高作物產量,增加作物秸稈,一般每公斤適當比例的氮、磷混合肥,約可增產小麥3kg左右,相應增加秸稈3~4kg,為培肥土壤提供了有機質肥源。

2.4納蓄雨水,保住土中墑。棗強縣有傳統的旱作農業耕作經驗,其中納蓄雨水就是一項最基本的耕作措施。但是近些年來對這一傳統措施有所忽視,很有必要大聲疾呼,決不可丟掉這一優良傳統。
古代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上就有“耕鋤不以水旱息功,必獲豐收之年”的記載,就是說土壤蓄水的傳統經驗。納蓄雨水,提高土壤水效益措施很多,但主要的有四點:一是伏耕納墑,群眾的經驗是“伏天劃破皮,勝似秋后犁一犁”,充分利用伏季降雨,通過中耕增加蓄水能力。二是及時秋耕,耕后合墑。據測定,秋耕合墑比敞垡的0~80cm含水量高7.2%,比0~20cm含水量高5.1%。在秋耕合墑的基礎上,結合早春耙蓋保墑,播前鎮壓提墑,一般谷子、高粱不再澆水即可搶墑播種。三是頂凌耙蓋。從頂凌到返漿連續耙蓋3~4次,可使5~15cm土壤絕對含水量提高4%左右。四是播前鎮壓。及時鎮壓加耙蓋,既能破碎坷垃,又可防止土壤水分蒸發,起到保墑作用。
在抓好納蓄雨水的基礎上,根據土壤墑情靈活運用各種抗旱播種方法,巧捉全苗。主要方法有添墑播種、借墑播種(溝播)和搶墑播種,以上方法只要因地制宜采用,就能實現一播全苗。
2.5地膜覆蓋,增溫保墑。實行地膜覆蓋栽培,是增溫保墑、提高農作物產量的一項重要措施,應廣泛宣傳,大力推廣。
2.6開源節流科學用水
2.6.1貯水灌溉。利用冬春農閑季節,在封凍前和解凍初進行土壤貯水灌溉。在封凍前突擊給小麥澆凍水,這樣即減輕凍害,也能為春季推遲小麥灌水時間,實行分散灌溉、擴澆春白地創造了條件。利用冬季停灌期,提前為春白地造墑,通過保墑措施,也能播種棉花等春播作物,這樣即擴大了澆地面積,又可緩解和春季棉麥爭水矛盾,做到澆麥、春播兩不誤。
2.6.2節水灌溉,推廣吳橋節水型噸糧田技術。節水型噸糧田技術主要是將小麥春澆三水改為一水,實現畝產400kg,夏玉米利用自然降水,畝產實現600kg。
小麥畝產400kg要抓好八項技術。第一足墑播種,畝灌水50方左右。第二選用優種。第三適當晚播,減少冬前生長耗水,適播期為10月10~20日。第四增加基本苗。10月10日播種每畝基本苗35萬,10月20日播種基本苗50萬左右。第五施足肥料。實現春澆一水畝產400kg,需畝施純氮12.5~15kg、五氧化二磷15kg、氧化鉀5~7.5kg、鋅肥2kg。氮肥底施40%,追施60%,磷、鉀、鋅肥全部底施。第六播后暄土保墑,春灌后及時保墑松土。第七關鍵期灌水,春季灌水時間從起身到孕穗期延續一個月之久,但注意群體偏小時,灌水要早,反之,灌水時間后延。第八視土壤類型確定灌水次數。壤土在起身到孕穗期灌一水就能實現400kg。沙土地和粘土地春季灌兩水獲得400kg才有把握,灌水時間是起身期,孕穗期或拔節期及開花期各灌50方。
夏玉米實現畝產600kg要落實四點。第一選用生長期長、增產潛力大的品種。第二6月20日前播種。第三畝留苗5000株左右。第四大喇叭口期畝追尿素20~25kg。第五澆好灌漿水。第六適當晚收,等玉米苞葉變白、松散完全成熟后再收獲。
2.6.3實行管道灌溉。推廣防滲管道和地上塑料水龍灌溉,以節省能源和水源。
2.6.4挖掘水源。積極開發淺層淡水,推廣咸淡混澆技術,擴大澆地面積。
053100河北省棗強縣農林局宋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