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
沖向那蔚藍的海洋
☉葉子

地球的表面70%是藍色的海洋,地球上的生物約有80%在海洋之中,海洋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寶藏和無窮的資源。人類揚起探索的風帆,夢想在藍色海洋上乘風破浪,一條條新的航線連接起陌生的大陸,描繪出一幅波瀾壯闊的航海畫卷。
每年3月17日是國際航海節——“世界海事日”。“世界海事日”最早出現在1978年,由于當年3月17日正值《國際海事組織公約》生效20周年,1977年11月的國際海事組織第十屆大會通過決議,決定今后每年3月17日為“世界海事日”,因此1978年3月17日成為第一個世界海事日。
電影《加勒比海盜》第三部又叫做“世界的盡頭”,然而當西方人揚起風帆駛向天際時才發現,陸地或許有盡頭,而大海是沒有盡頭的。因為航海的盡頭,是世界另一個起點。
700多年前,《馬可·波羅游記》轟動歐洲,這本書講述的東方猶如神話,讓人們如癡如醉,中國的黃金、白銀、絲綢、珠玉還有印度的香料,吊足了歐洲人去尋找和獲取這些巨大財富的胃口,激發了他們拼死冒險、遠航大海的勇氣,不經意為歐洲興起的大航海啟了蒙。
第一個懷揣《馬可·波羅游記》立志遠航尋找美妙東方世界的便是哥倫布。這位偉大的航海家經過多年游說,才得到西班牙女王的支持,1492年9月,他帶著女王致中國皇帝的圣書,率領一個由3艘帆船、90名水手組成的船隊,從帕洛斯港出發向西航行,計劃橫渡大西洋,到達亞洲,結果誤打誤撞到了美洲,無意中發現了這塊新大陸。雖然這塊陸地那時處于原始狀態,沒有找到那些東方財富,但還是激起了歐洲人繼續尋找東方神秘國度的巨大熱情,很快就有了達·伽馬的橫渡印度洋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
歐洲的大航海,由國家組織、面向世界,雖以獲利為動因,以尋找財富、開發貿易、殖民擴張為目的,但在促進人類認知海洋和航海事業上實現了巨大的飛躍。投身大航海的,還有迪亞士、塔斯曼、庫克等許多優秀航海家。然而,從人類航海史上看,世界最早最大的航海活動和航海家卻都出自中國。
大明皇帝派遣鄭和七下西洋,歷時28年,有四次的規模達到240多艘艦船、2.7萬多人,這是歐洲那些航海家望塵莫及的,而且鄭和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比哥倫布到美洲早87年,比達·伽馬到印度早92年,比麥哲倫到菲律賓早114年。中國的鄭和是世界大航海的先導,其杰出的航海成就及對于西方各國特別是歐洲航海家的實際引領,卻常被世人淡忘。在鄭和之后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閉關鎖國、拒絕海洋,對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壯舉不以為榮,反而多有指責,甚至將其十分珍貴的造船、航海資料付之一炬。
大航海使海洋成為人類活動的重要舞臺,改變了原來東、西半球的隔離狀態和各大陸區域間的封閉狀態,實現了全球思想、文化、經濟和科技的大交流,促進了優勝劣汰甚至弱肉強食的世界性競爭。大航海也直接改變了歐洲一些國家的命運和面貌。
從一人一帆的航海時代,到擁有各種先進設備的巨輪航海的今天,航海活動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進步和變革,越是科技不發達的時期,每一個新發明就越能顯示其價值。別輕視那些古老的發明創造,它們對于出海的人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帆
純依賴大自然的古代人認識了風,便制造出帆作為行船工具。帆的出現最早要追溯到古埃及時期,那時便有帆船行駛于尼羅河上。中國在殷商時期也有了帆船,同樣用于漂流江河之上。我國戰國時期已有海上活動,使用的正是帆船,而1000多年之后的西方,著名的航海家們開拓這個世界所駕駛的船仍要依靠帆的力量。帆的發明無疑是航海時代到來的奠基。
●指南針
指南針是中國赫赫有名的四大發明之一。戰國時期,祖先發現了磁鐵及磁場的規律,創造了指南針的最前身——司南。宋代時期,已有使用磁針指南的記錄,后來逐漸☉發展成指針和方位盤一體的圓形羅盤。指南針可以說是在茫茫大海上不迷失方向的保障。
●航海地圖
人類從石器時代開始就已經有意識地繪制地圖。隨著技術的不斷提升和完善,地圖的測量和繪制變得越來越準確精細。直到今天,在海上航行的人們依然少不了海域地圖的幫助,歷史上很多著名的航海家本人就是繪制航海地圖的高手。
●燈塔
燈塔矗立在海岸、港口或河道,為遠航的船只指明方向。在電力未普及的時候,人們以火作為光源。世界上第一座燈塔——法羅斯燈塔由古希臘的建筑師建造,成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燈塔至今在航海過程中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標志危險海岸、險要沙洲或暗礁以及通往港口的航道。
可以說,每一次航海都是一次冒險,特 別主是開辟新大陸和科學考察的航海,更是勇敢者的游戲。在人類航海史上,不計其數的航行者葬身于大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們遭遇不幸?讓我們來盤點一下航海時常遇到的各種危險因素:
食物和淡水缺乏:食物和淡水是生命延續的重要保證,航行一旦迷失方向,食物和淡水的補給不足將是最直接的危險因素。
迷失方向:在沒有指南針和地圖的時代,航海非常容易迷失方向,一方面要面臨食物和淡水不足以及海上的惡劣天氣,另一方面造成人心恐慌,對逃出困境非常不利。
傳染病:古代許多長達數十日甚至數百日的航海中,萬一有船員死掉,不得已要把尸體拋入海中,因為尸體如果腐爛,很可能傳播瘟疫。同樣,如果船上有人攜帶傳染病,那么其他人都會遭殃。
兇猛海獸:遭遇鯨、鯊魚、食人魚等兇悍食肉海洋動物的襲擊是帆船航海時代的噩夢。就算今天有了“銅墻鐵壁”的大輪船,一旦遭遇兇猛海獸群起攻之,也很可怕。
海洋風暴:絕大多數航海歷險故事都離不開海洋風暴的情節。遇到較小型風暴尚有逃脫的可能,若是遭遇狂風巨浪,一般船只往往會被卷入海底永不見天日。
觸礁:船只一旦撞上礁石或冰山,幾乎都難逃船身漏水、破裂最終下沉海底的命運。專業航海地圖會特別標注礁石群的位置,可見它的兇險程度。
鏈接
航行慎選星期五
海員舉行活動常常要選定一個特殊的日期,這類似于我們所說的“黃道吉日”。在基督教盛行的歐美地區,特別是英國,把耶穌殉難日——星期五認為是不吉祥的日子。因此,英國海員出海往往避開星期五,視星期五為“航海忌日”。特別是豪華郵輪對此更為忌諱。許多地方的海船下水典禮、出海遠航,甚至航海比賽和紀念活動都會避開星期五這個日子。英國海員中甚至流傳著一句俗語:“星期五是災難的化身。”
在歐美海盜猖獗的帆船時代,基督徒把發生在星期五偶然巧合的海難事故歸咎于“航海忌日”。19世紀初,因為船長駕駛船舶的疏忽和失責,美國豪華游輪“摩爾辦·卡斯爾”號失火沉沒了。教會認為這就是船長選擇了“航海忌日”——星期五開航造成的。
從此,每艘客船均派軟師監督執行“航海忌日”禁航的規定。
據說“哥斯達協和”號一出生就有“不祥之兆”。在該船2005年2月下水儀式期間,敲砸船艏的香檳酒瓶沒有破碎,在許多水手看來不是好“兆頭”。2008年11月,游輪即將駛入港口時遭遇暴風雨,撞上碼頭。擱淺當天,恰逢星期五,正是西方人所忌諱的 “航海忌日”。
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科學的發展,所謂的“航海忌日”、“航海吉日”已經漸漸地淡化了。現代航海不能耽擱一天甚至幾個小時,所以,在海員之中關于“黃道吉日”的迷信成分少了。但由于沿襲的習慣,世界上更多的海員把“星期五”作為了謹慎操作的警示日,以告誡海員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人身安全、航行安全。
(本欄目編輯 葉顯明)
Email:9439786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