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露
筑牢極端天氣下的安全屏障
文/雷露

近年來,高溫、暴雨、霧霾等極端天氣頻發,給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打亂了勞動者的正常工作節奏,也埋下了不少安全隱患。而那些在極端天氣中堅守崗位的戶外工作者,如何保障他們的權益,也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
夏季的天氣很任性,時而酷暑難耐,時而風雨交加。一些地方開啟“燒烤”模式,一些地方開啟“看海”模式,還有的地方兩種模式交替進行。網友紛紛吐槽:大家都是經歷過“水深火熱”的人。
吐槽的背后,我們必須注意到,很多勞動者尤其是戶外工作者無論是烈日炎炎還是風雨如注,始終堅守在工作一線。在2007年中國氣象局發布實施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辦法》中有規定,高溫、暴雨等天氣都屬于極端天氣的范疇。與極端天氣如影相伴的是不可預期的極端災害,不僅給民眾出行帶來極大的不便,也威脅著勞動者的生命財產安全,嚴重侵害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在極端天氣下,更應做好勞動者尤其是戶外工作者的權益維護。
7、8月是全國大部分地區最難“熬”的日子,溫度計蹭蹭就飆上了歷史記錄最高值。上海、湖北、重慶、四川等地相繼拉響高溫紅色預警。山東、江蘇、安徽等地區電網負荷屢創新高,全國多地開啟高溫“燒烤”模式。
今年27歲的龍維是成都某工地的一名鋼筋工,主要工作是在工地上綁扎鋼筋。由于夏天的太陽實在毒烈,工地調整了作息時間,龍維和工友每天早上6點半開始上工,一直干到中午11點,中間可以休息4個半小時,等到下午3點半后再開工。“這種‘歇中間、做兩頭’的工作模式,緩解了高溫帶來的不適。”龍維說,經過中午烈日的曬烤,鋼筋外表溫度達到40℃左右,熱得燙手,“但該做的工作還是得做”。
酷暑中,像龍維一樣仍然頭頂烈日從早忙到晚的勞動者并不在少數,調整作息時間能對他們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但除此之外的其他保護也必不可少。
2012年,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衛生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等四部門聯合發布的《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對夏季高溫天氣從事戶外作業勞動者的權益保護做了明確規定,要求各用人單位做好相關的保護措施。其中“高溫津貼”受到了社會的廣泛熱議。許多人都認為,高溫津貼不僅是一種經濟形式的補助,也體現了國家對工人的人文關懷。
隨后,各地公布了高溫補貼標準。比如四川省的高溫津貼為每人每天8至12元。同時,高溫天氣期間,用人單位應當向從事露天工作和室內高溫工作的勞動者免費提供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清涼飲料。需要注意的是,清涼飲料不能充抵高溫津貼。另外,高溫津貼也不包括在最低工資標準范圍內,用人單位不得因高溫停止工作、縮短工作時間扣除或降低勞動者工資。
“高溫勞動保護政策頒布實施以來,四川省雖然取得了一些進展和成效,但也面臨一些困難。”四川省人社廳勞動關系處處長陳泉表示,一些用人單位認為高溫津貼是單位的福利,可有可無;或者認為政府制定的高溫津貼政策只具有“指導性”而無強制性,因此執行比較隨意。為此,他建議就高溫勞動保護問題進行立法,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操作性、法律責任更加明確的高溫勞動保護行政法規或規章,確保高溫天氣下勞動者的休息權利及身心健康。同時,國家從頂層設計上進一步研究完善高溫津貼制度,制定統一的高溫津貼標準由各地參照執行,并適當提高金額標準。

“上班早高峰撞上暴風雨,分分鐘開啟看海模式。”暴雨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不少麻煩,要么是開車堵在路上,要么就在大暴雨中涉水而行。而對淋著雨去上班還遲到的人來說,更心煩的是:工資扣了,全勤獎也沒了!“漂洋過海去上班”成了夏季許多上班族最貼切的寫照。尤其是對戶外工作者來說,冒雨工作在所難免,“冷冷的暴雨在臉上狠狠地拍”實在糟心。
今年入汛以來,受厄爾尼諾事件影響,我國氣象條件較往年同期明顯不同,雷電暴雨等極端天氣頻發。長江中下游沿江及西南部分地區持的續強降雨還導致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省遭受了洪澇、滑坡、泥石流等災害。
為了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保護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早在2007年,中國氣象局就頒布了《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辦法》,將暴雨預警分為暴雨藍色預警、暴雨黃色預警、暴雨橙色預警和暴雨紅色預警四個等級。當暴雨達到黃色預警時(6小時內降雨量將達5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應“暫停在空曠地方的戶外作業,轉移危險地帶人員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場所避雨”;達到橙色預警時,應“切斷有危險的室外電源,暫停戶外作業。處于危險地帶的單位應當停課、停業”;達到紅色預警時,應全面“停止集會、停課、停業(除特殊行業外)”。
暴雨天氣做停工處理,可有效保障勞動者的權益,但由于暴雨的時間較短,多數情況下用人單位并未作出停業通知,勞動者依然需要“冒雨上班”。對此,某地勞動監察支隊負責人表示,因大雨影響正常上班,造成遲到的情況很常見。但按規定只有地震、水災、火災等才屬于不可抗力的范圍,職工因為暴雨上班遲到是否應受到處罰,我國的法律對此并未做出明確規定,主要看單位的規章制度是如何制定的。如果單位按內部規章制度處罰,并沒有違反相關法律,勞動部門也不便插手,建議單位從人性化關懷的角度出發,酌情處理。
相對夏季的高溫和暴雨而言,霧霾則是秋冬季節的高發極端天氣。霧霾看似溫和,里面卻含有超過20多種的有毒物質,包括了酸、堿、鹽、胺、酚等,以及塵埃、花粉、螨蟲、流感病毒、結核桿菌、肺炎球菌等,其含量是普通大氣水滴的幾十倍,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被稱為“冬日殺手”。
受霧霾天氣影響最大的無疑是戶外工作者,快遞派送員、環衛工人、交通警察等勞動者在霧霾天患上呼吸系統疾病的概率偏高。去年冬天,環衛工人朱彩蓮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對灰霾天、PM2.5這些專業名詞并不了解。“就覺得,冬天的天氣老是陰沉沉的,空氣里灰很多。明明有太陽,卻曬不透。喉嚨也癢,冷空氣來了,或者風大了,才好些。”并表示自己一般每天凌晨4點出來打掃,清晨霧霾比白天更嚴重。單位有發口罩,但是不太習慣戴,就沒戴。她說:“肯定不會因為灰霾天就減少工作,如果灰霾天就不開工,馬路肯定很臟。”
霧霾的危害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重視。李克強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提到“要向霧霾等污染宣戰,不達目的決不停戰”。隨后,部分地區也推出各種措施應對霧霾天氣,寧波、鄭州等地提出的“霧霾津貼”受到社會關注。
“霧霾津貼應該發。”四川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楊志敏認為,霧霾天氣對勞動者的傷害是客觀存在的。在發放標準未出臺前,政府應負起責任主動埋單。至于津貼發給哪些人、怎么發,這些問題還沒有統一標準,應該在下一階段的工作中完善。
此外,有專家指出,“霧霾津貼”屬于勞動保護范疇,不應僅限于發放補貼金,用人單位還可向勞動者發放口罩等防霾器具,并采取必要的防霾施。至于資金來源,可從企業排污和車輛燃油稅費中拿出一定比例,也可仿照高溫津貼發放模式,由用人單位自籌一部分。但需要強調的是,發放“霧霾津貼”應納入法律軌道,用法律法規統一調整、依法發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