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露
延遲退休,你關心啥
文/雷露
2012年6月,人社部、發改委等部門制定的《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到“研究彈性延遲退休領取養老金的政策”,是最早提出延遲退休的文件來源。延遲退休涉及每個公民的切身利益,迅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話題。從最初一邊倒的反對意見到如今的理性認識,延遲退休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發酵醞釀,其具體方案呼之欲出。從長遠看,延長退休年齡確屬必然趨勢。

延遲退休真的來了,70、80、90、00后集體趕上。
7月22日,人社部召開2016年第二季度新聞發布會,發言人李忠強調,人社部正在研究制定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總體方案及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方案、完善個人賬戶政策、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不會“一刀切”,而是從現在退休年齡相對偏低的群體開始逐步實施。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鄭功成認為,我國人均預期壽命與人們受教育年限都在持續不斷延長,勞動力供求關系正在從可以無限供給的時代向每年凈減少適齡勞動人口數百萬的時代轉變。同時,少子化、高齡化趨勢不可逆轉,追求包括性別平等在內的社會公正呼聲日益高漲,這些客觀事實決定了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是一個必然選擇。就業、養老、退休年齡都成了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
那么,延遲退休究竟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呢?
就業
疑問:老年人不退,不騰崗位,年輕人就業機會遭擠壓?
結論:延遲退休對青年就業影響小。
每年,全國有700多萬大學畢業生涌入人才市場,“最難就業季”“更難就業季”的呼聲不斷。同時,受經濟轉型升級影響,去產能也涉及近百萬人的安置問題。有人擔心,實行漸進式延遲退休可能會對就業造成進一步擠壓,一大批老職工退不下來,導致青年人就業空間大幅縮減,就業難矛盾將更加凸現。
對此,李忠表示,從就業結構來看,眼下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在加快,產業在不斷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在不斷崛起。延遲退休占用崗位和將來年輕人需要的崗位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數量加減關系。“到時候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有很多崗位需要人去干。”
人社部勞動科學所所長鄭東亮也同意這個觀點:“按照一般的想象,在就業上是老的不退休,年輕的就進不來。實際上,在勞動力市場上并不是絕對的一對一關系……兒子很可能看不上老子干的活兒。”在現實中,一些行業、單位缺乏勞動力,相當部分勞動者退而不休,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勞動力市場的非頂替關系。他指出,青年人的就業機會主要取決于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延遲退休占用的就業崗位并不會在太大的程度上替代青年人的就業機會。
鄭東亮就目前的現狀做了分析:一方面,由于我國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辦法,一年延遲幾個月,總體對就業影響有限。而且這種影響分散到所有行業,因此對就業不會構成大的沖擊,也不會因此形成青年人就業難現象;另一方面,從2012年開始,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逐步減少,2020年之后年均減少幅度將進一步加大,勞動年齡人口從2011年高峰期的9億多將減少到2050年的7億左右。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的趨勢對沖了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政策所產生的就業影響。
“應該看到,延遲退休年齡對大齡勞動者特別是技能單一的大齡勞動者就業確實會產生一定影響,對此需要開發更多的適合崗位,采取有針對性的就業扶持政策支持這些勞動者就業,也需要加強對大齡勞動者的權益保障。”鄭東亮建議。
人社部國際勞動保障研究所所長莫榮也指出,不同勞動者擁有的教育背景、職業技能等資源稟賦不同,面臨的家庭、婚姻、健康等個人情況也不同,個體就業能力存在重要差別。延遲退休需要加強對勞動者的就業培訓、勞動保護,減少就業歧視。對無法就業的老年人,要進一步健全相關社會福利保障政策。
疑問:延遲退休對養老金領取會不會有影響?
結論:延遲退休并不會減少個人養老金的待遇。
養老金作為一種主要的社會保障險種,用于保障職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隨著延遲退休的呼聲愈來愈高,雖然具體方案尚未公布,但總有人擔心自己的養老金待遇會降低。
對此,李忠明確表示,延遲退休并不會減少個人養老金的待遇。養老金的待遇無非是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總的計發辦法是長繳長得、多繳多得。
基礎養老金的確定有兩個主要因素:一是繳費基數,二是繳費時間長短。從繳費基數來說,延遲退休后,工資上漲的概率總是要大一些。從繳費時間來說,延遲退休后繳費時間延長,基礎養老金數額自然會增加。
而從個人賬戶養老金來看,主要影響因素是個人繳存額的多少、月除數(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月數)的多少。養老保險有關文件規定,50歲退休的月除數是190,55歲退休的月除數是175,60歲退休的月除數是139。月除數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小,越推遲退休,個人賬戶養老金的數額就越會增加。總體來看,延遲退休年齡對個人養老保險待遇不會有大的影響。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則表示,延遲退休必須有一系列制度紅利兜底,不能讓延遲者吃虧。他建議通過政策引導,實現正常退休、提前退休以及超齡退休的福利差異,清理越早退、養老金越多拿的“倒掛”政策。
疑問:哪一類人最先實行延遲退休?
結論:女工人最有可能率先實施退休政策。
我國目前法定的退休年齡是男職工年滿60周歲,女干部年滿55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繁重體力勞動和其他有害健康工種并在這類崗位工作達到規定年限的職工,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退休。
由于退休年齡不統一,延遲退休面臨著誰先誰后的問題。李忠指出,要區分對待,分步實施。“不是對所有社會群體同時實行延遲退休,會選擇現在退休年齡相對偏低的群體,從這部分群體開始逐步實施。”
有人猜測,目前我國女工人和女干部的退休年齡相對偏低,是最有可能率先實施延遲退休政策的群體。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肯定了這一觀點:“延遲退休從女工人起步是可以的,尤其是從女干部起步,女干部肯定沒意見,身體也能承受得起,社會上也不反對,應該說這是最好的選擇,更能夠取得共識,遭到的阻力也最小。”他同時也指出,一定要處理好體力勞動者面臨的延長工作時間所帶來的問題和挑戰,對其一定要有“以人為本”的延遲退休的具體安排,“比如女工人延退,一定要確保其不是在原有偏重的體力條件下去工作”。
鄭功成在接受采訪時也建議,采取“女先男后”的政策取向。他還強調,調整法定退休年齡時應當兼顧特殊。重體力崗位上的勞動者、喪失勞動能力到一定程度的勞動者,應允許在基準退休年齡前提早退休,當然其領取全額養老金時需要達到國家法定的最低繳費年限。對工齡長的勞動者亦應當有相應規定。
疑問:每年到底延遲幾個月退休?
結論:設立緩沖期,小步慢走,逐步到位。
延遲退休政策逐漸明朗,人們將焦點轉向了具體實施時間。網上甚至流傳出了各種版本的“延遲退休年齡時間表”。對此,人社部相關部門辟謠表示,現在流傳的延遲退休年齡時間表的細化版本都不實。人社部部長尹蔚民也解釋說,目前延遲退休年齡時間表還在制定當中,今年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尹蔚民表示,在制定延遲退休政策時要遵循三方面的原則:第一,小步慢走、逐步到位,即“漸進式延遲退休”,就是一年推遲幾個月,經過若干年、十幾年,來達到最終延遲退休年齡的界限;第二,區分對待,分步實施。針對當前不同退休年齡群體,有區別的對待;第三,就是事先預告、做好公示。我們政策制訂出來后,要向社會進行公示,廣泛聽取各界意見,在這個基礎上再修改完善。而且,政策推出后會有一個過渡期,可能會在5年后才開始實施,讓大家有個心理承受和準備的過程。為進一步闡述“小步慢走”,尹蔚民舉例說:“5年后你如果是60歲退休,方案實施后,可能是60歲零3個月;另一個人第二年退休,那5年后可能是60歲零6個月退休。”
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也建議,在將來有關延遲退休的政策制定并公布之后,設定幾年的“緩沖期”,即經過幾年的準備才會正式實施,采取比較緩慢而穩妥的方式逐步延長退休年齡,盡量減小退休政策調整對社會和有關人員所帶來的影響。這也是許多國家在提高法定退休年齡方面比較通行的做法。